王晓峰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辽宁 鞍山 114001)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表面为单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且具有反复性,常见于中老年人[1],发病时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十分积极意义。目前有研究文献指出[2],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中药针灸治疗则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我院就此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分析了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43岁,平均(57.7±6.4)岁,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47例。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43~70岁,平均(58.2±6.1)岁,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18例、24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43~68岁,平均(57.3±6.9)岁,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19例、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对本次研究无影响(P>0.05)。
1.2 方法:予以对照组患者卡马西平(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马西平片;国药准字H11022279;200 mg×30片)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日200 mg,分早晚2次服用,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增加药量但不得超过每日1 g,患者病情改善且疼痛程度减轻后可将用药剂量维持在500~800 mg/d,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昏迷、皮疹以及心绞痛等症状,若有,则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停止用药。
予以观察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选用28号1.5~2.0寸毫针进行针灸;首针从太阳穴进针,沿着颧弓向下透往颊车进行刺针2~3寸;第二针平刺百会穴约0.7寸后顺着鼻根方向向印堂处平刺0.3寸;再行风池穴斜刺约1寸,进针方向为眼球中心,行针时进行适当捻转提插并注意针感应以眼、脑为中心;最后在温流穴、合谷穴进行捻转提插并对下关穴直刺1.5寸,针感应在下齿槽处。每日进行针灸1次,连续针灸30d为1个疗程[3]。
1.3 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疼痛症状为治愈;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疼痛情况明显减轻为治疗有效;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有所恶化,疼痛情况未见好转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治疗有效)/该组样本量×100%。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检验,采用χ2对比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95%、11.9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见表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在发病时患者除了患侧面部剧烈的疼痛外,还常伴有面部潮红、流鼻涕以及瞳孔散大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病处为头面部,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头面部少阳受阻、外感六淫邪气再加上嗜食肥甘厚味等,应当将其归属于“面痛”、“偏头痛”等范畴。常规西医治疗所采用的卡马西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性药物,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具备疼痛缓解后长期的预防作用,再加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其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而近些年传统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所报道[4],其临床效果更加理想,通过对穴位进行刺灸可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改善气血的运行,很好的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
同时结合我院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其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1] 王海燕.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0例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3):44-45.
[2] 沈钦彦.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16-317.
[3] 李永军.中医针灸应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究[J].心理医生,2016,22(10):29-30.
[4] 李凯雄.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