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渐淡化,着实是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情,于是,国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办法。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中明确表示: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和检查监督机制。由于高校的人才优势是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的,再加上各类相关专业的支撑,可以更加精准地运用学术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传承。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政府的角度,关于漆艺这一项具有其独特魅力而又与我们渐行渐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抢救”行动势在必行。
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多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来展现其专业能力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例如:漆画、版画、油画、国画等。仅仅以单一的形式表现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不同画种交叉学习,互相借鉴,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正如当下影响力非常大的文创设计,是以一种文化作为设计背景或是设计元素的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主题意味,同时满足大众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在文创设计中,若以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挖掘和研究的。在这其中不仅仅是设计元素的运用,同时还有设计灵感的交织。所以说,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今天,不可或缺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资料显示,出土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的文物“漆木弓”,是中国古代漆器起源代表,证明了我国漆器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中国具有悠久的漆文化历史,对于全民族来说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并且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而如今更是将这项创举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的目的。
2.1.1 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
无论是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朱漆木碗,还是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漆木双面彩绘屏风,都是手工艺与漆艺的完美结合。在古代社会,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宗教礼仪方面,漆器都完全满足了当时人类社会的需求。这也就奠定了漆艺的深厚基础,促进了它的飞速发展。这种鼎盛时期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衰落。工业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型材料代替了漆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致使漆艺这项文化处于濒危的境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将漆画纳入全国美展的评审范围之内,这是真正意义上将这门传统技艺提升到艺术的领域中。如今很多新元素的加入丰富了漆艺的内容,社会各方面的呼吁也加强了人们对于漆艺的重视程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漆艺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2.1.2 传统风格与现代特色相融合
精美的手工艺,惊艳的色彩,都是漆艺风格的代名词,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求的改变,漆艺也在推陈出新。但是毕竟现代漆艺与传统漆艺是一脉相承的。在现代漆艺中体现的元素、色彩多元化,丰富了传统漆艺的内容,使漆艺始终没有脱离生活,并且增添了艺术感。
远在汉代,我国漆器就已经远播海外。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与实用需求各个时期漆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在漆画艺术史上绽放着绚丽的光彩。不得不说,尽管日、韩两国的漆艺是由中国的漆艺文化传播而来,但是他们遵循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找到了适合本民族的漆艺文化的发展道路,完美地将漆艺融入生活,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对中国和各国之间的艺术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东方文化意识形态中,日本、韩国及越南等国受中国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2.2.1 日本
在西方国家眼里,中国的代名词是“瓷器”(China),同样日本(Japan)也有着属于他们本国骄傲的代名词——“漆器”。日本尊重传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传统服饰,传统节日,或是传统饮食等。15世纪的日本,漆器的发展引领了当时的装饰艺术,华丽的视觉效果彰显出地位的高贵,而漆器已然成为精美的日常用具并投入生活使用。它和茶道、插花一样成为日本人的生活情趣之一。后来,越来越多的漆器甚至传入漆器发源地——中国,获得了国内的一致好评。来自日本的“倭漆”风靡中国,在借鉴中学习创新的中国也出现很多模仿日本漆器的作品,被称为“仿倭漆”。中日漆艺出现相互交流的局面。平安时代后期,具有传统技法和传统风格的漆艺在日本站稳了脚跟。在此以后,日本在原有基础之上,融入了更多日本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日本风格特征的漆文化。所以早在20世纪,日本就已经将漆艺列为了“无形文化财产”,类似于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现代日本漆艺的发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很多的新元素,在经典之上又创造了一个新高度。
2.2.2 韩国
提起韩国漆艺,尤为知名的就是“螺钿漆器”。汉朝时期漆艺传入了朝鲜半岛,为韩国的漆艺奠定了基础。高丽时期,螺钿漆器技术以王室偏爱为依托,大量应用于贵族阶层,被推向高潮,大量的精美漆器呈现于世,从而确立了“螺钿漆器”在朝鲜半岛的尊贵地位。现如今,韩国的漆艺风格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相较于日本的漆艺,不同之处在于,韩国的漆艺在注重漆工艺表现技法的基础之上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有很多韩国漆艺创作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是很鲜明的个人色彩,在韩国漆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漆艺充分融入生活的各大领域之中,每家每户都收藏了不同程度的漆艺制品,大到传统螺钿镶嵌家具,小到电子产品。漆艺实用至善之道在韩国被表现得非常充分,这也就表现出漆器对于韩国民众的重要性。至善至美,是韩国对于漆器追求的最高目的。“至善”是韩国漆艺在实用性方面的最高追求,“至美”则成为韩国漆艺的审美要求。这种优势表现为他们的漆艺工艺品风格独特,表现出韩国独有的特色。
漆艺不算是受众范围较广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社会各方面对其关注度相对较低。近些年,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做出了广泛呼吁,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视程度。国家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的启发下,做出的应对方案是:实现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不同教育模式。于是就形成了漆艺课程和漆艺专业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漆艺课程是高校在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以学术型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漆艺专业则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模式,是分具体职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所需的技术能力和知识。而漆艺专业发展到现今,漆艺也被引入各大美术院校且作为独立的专业方向,为社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条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具体表现。
我国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都经过了历史文化积累,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漆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更是势在必行的。开设有漆艺专业的院校,旨在使学生具备漆艺绘画与设计方面的创造能力,培养从事漆艺创作的实践型人才。这就是要找准目标定位,为漆艺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弘扬和传承。在漆艺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材料、工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正如《考工记》[3]中所记载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次,要时刻把握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道进乎技,道技双进,方能卓然成家”,在得心应手的技法下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下审美的作品。
无论是之前的发展历史还是如今的发展现状,漆艺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东方艺术的审美特性。漆艺课程是在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的一门学术研究和专业创作相结合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多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为主,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将漆艺与艺术设计相联系。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需要将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从而达到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完美效果。另一方面,漆艺之所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是因为这些濒危的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在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中,一些令人赞叹的设想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付诸实现投身于市场,实现了其更高的价值。
现代漆艺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漆艺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的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手工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作为背景,又兼容现代的审美思想,中国现代漆艺必将成为世界艺术的一棵常青树。在高校中漆艺的传承无论是漆艺专业,还是漆艺课程,都为社会在保留原有血脉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血液。作为高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专业或课程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高校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平台的同时,还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内容增添到教育资源中去。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18号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6年根据1958年第十届大会通过的关于国际教育统计标准的建议而制定的。
[3]《考工记》一部对器物的材料、功能、造型及工艺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其工艺美学思想方面有着着重研究的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