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清涤浊 红土地上的英雄赞歌
——浅评六场高安采茶戏《红土情歌》的创新思维

2018-01-24 09:48:56
影剧新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题思想红土情歌

刘 韧

王茂华——2010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时代人物的宜春平民英雄,是赣西宜春好人文化的一面旗帜。根据其生前先进事迹创作而成的六场高安采茶戏《红土情歌》不落窠臼,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本和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讴歌了王茂华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是一曲用热血和生命奏响的英雄赞歌。通读剧本,让人体会到剧作者在创新思维下的匠心布局,使该剧的主题思想和表演形式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观者耳目一新。

创新是所有从事戏剧创作者的共同追求之一。剧作者创新思维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戏剧创新质量的高低。笔者以为,《红土情歌》的创新思维是正确的,故该剧在艺术创新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将生活的真实通过艺术夸张转换成艺术的真实

王茂华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为剧中人的王茂华岳父谭良才和妻子谭长华都是真名实姓,同样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尤其是谭良才,也是抢救小孩的参与者,与王茂华一样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10年感动中国时代人物。这一主要人物关系的设计,决定戏剧情节必须在生活的真实事例中寻找,不能有虚构的成分。尤其是大的事件,如烈火中抢救小孩这场戏,如果将生活的真实照搬,由于难找到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矛盾和矛盾的对立面,艺术感染力会大打折扣。这不仅影响对王茂华光彩照人形象的塑造,而且不能称之为戏,只是展示一个过程。唯一解决的办法是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将生活的真实转换成艺术的真实,再用艺术的真实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达到作品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是《红土情歌》剧作者创新思维的独到之处。将生活的真实转换成艺术的真实后,王茂华、谭良才、谭长华便成了艺术真实中的人物,便能在艺术的真实中完成各自的戏剧使命。而该剧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彭小红则是王茂华关爱学生众多先进事例的综合体代表,还有彭小红娘、胡小宝、憨伯等均是生活真实中人物的化身,同样在艺术的真实中各自完成自己的戏剧使命。

剧作者这一独到的创新思维,像是一只艺术无形之手,将源自真实生活的剧中人按照戏剧创作规律在艺术精品的母体里躁动,犹如电子在正负极的吸引下有规则的流动,一经碰撞便让真实产生火花,创造出五彩缤纷的霓虹光环,照亮世界。

二、挖掘剧本主题思想深层的时代印记

初读剧本,该剧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歌颂王茂华这位感动中国的时代人物和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彰显宜春好人文化的丰富内涵。细读之,却又隐约感到剧作者并非只停留在这一艺术审美层面,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需要向观众传达。只是这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需要观众在艺术审美过程中产生联想才能品味得到。

王茂华去世的时间是2010年,彼时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处于一种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焦躁时期。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决定了王茂华舍身救小孩的英雄壮举,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好人做好事,而应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去解读。

艺术的真实要求剧作者解答人民心中普遍存在的疑虑,王茂华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三次闯入火海抢救小孩?他的精神动力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从艺术的真实性考虑,其实就是解决一个合理性问题。王茂华的英雄壮举,不应该是偶然,而是必然。

而本剧作者的创新思维,正是围绕解决这一合理性编排故事情节,艺术呈现王茂华正确的爱情观、事业观、金钱观、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展示王茂华短暂的人生和精神风貌,进而得出王茂华英雄壮举的精神动力源来自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结论。

若按初读剧本得出的主题思想,应该说该剧的艺术架构是成功的,但依当年的社会环境去解读王茂华的英雄壮举,则主题思想还没上升到深刻的高度。

其实,剧作者已经关注到深层次主题思想的挖掘,并且在剧本里进行了三次暗示。第一次是第一场谭长华向父亲谭良才吐露了她爱王茂华的心声,谭良才感慨言道:“哎呀!现在的妹子都把眼睛盯住一个‘钱’字,说什么宁可坐在宝马车内哭,也不愿骑在自行车上笑。想不到我长华妹子不看钱只看人,唔,长大了,长成熟了。”这是父亲对女儿爱情观的肯定,也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不正的现象;第二次是第二场让王茂华十分看重的学生彭小红,因家庭贫困准备辍学出外打工赚钱,她向老师解释的理由是“现在社会上,谁挣钱多,谁就有脸面,书读得再多还不是为了找工作赚钱,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那么难,那读书还有什么用?”这说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错误价值取向已渗透到学校,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次是第五场王茂华因抢救小孩负伤进医院,妻子谭长华忧心忡忡而产生的“三问”。一问:“平民愿做不平凡事,难道说只为警醒道德沦丧人?”二问:“脆弱的心灵被击打,难道说只为社会健康前行?”三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坐标怎摆正?”这“三问”表面看是谭长华心中的疑惑,实质是拷问社会的良知。

剧本的三次暗示,催人思考。王茂华的英雄壮举为什么会给人们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力?仅仅是对社会不正现象的观照么?那么造成社会不正的原因又是什么?由此诸多疑问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和联想:王茂华短暂的人生,实质上是向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作斗争,他的所思所想所行,荡涤了污浊之风,张扬了清正之气,成为时代前进的印记。也许,这就是该剧需要向观众传达的深层主题思想。

三、立足戏曲表演的特征,吸纳姐妹艺术元素,创新形式

戏曲表演的特征之一是载歌载舞,夸张变形。唱、念、做、舞是对其最好的概括和总结。《红土情歌》基本保持了这些传统特质,但在戏曲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传统戏曲靠制造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戏剧矛盾的产生、发展到高潮,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节奏感强烈。

剧作者可能认为以制造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形式很难适合《红土情歌》思想内容的表达,于是吸纳话剧元素,突破传统戏曲结构模式进行创新,这一新的结构形式看似话剧结构,其实不然。因为话剧一般是一场一景,时空转换受到严格的限制。而戏曲不拘于此,可以挥洒自如。传统戏曲靠演员的形体动作、道白、唱词告诉观众,而现代戏曲依靠舞美、灯光变化达到时空转换的目的。

形式创新服务于思想内容。这一点,剧作者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只要对表达思想内容有利的任何姐妹艺术元素大都可以大胆吸纳,让戏曲表演形式增光添彩。这是剧作者创新思维的又一独到之处。

该剧吸纳姐妹艺术元素最为明显的莫过于第一场出现的噪音合唱队伍。剧作者似乎特意将歌剧艺术呈现在戏曲舞台上,时间虽短却寓意深刻。笔者领悟到剧作者的匠心用意,是将噪音合唱队伍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代表当时社会风气不正,在爱情婚姻上的错误走向,用以反衬王茂华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当男女声合唱队伍各自用歌声为自己错误的观点争辩时,王茂华不朽的灵魂出现了,唱出“爱情是事业奋斗的加油站,是美丽人生的幸福港”表明了自己的爱情婚姻观。这时候合唱队伍由噪音转为和谐,寓意现在的社会风气开始好转,王茂华爱情婚姻观念代表社会的正能量,最终会让错误观念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用寓意吸纳姐妹艺术元素无疑丰富了戏曲表演形式,给舞台增加了新的光亮。

此外,《红土情歌》时空转换的次数非常多,仅第一场就达五次。谭长华与王茂华的不朽灵魂对白是虚拟场景;谭长华与父亲对话是在家的场景;噪音合唱队伍出现又是虚拟场景;王茂华给谭长华出考题又是在家的场景;王茂华与谭长华婚后去闹市购物又是闹市的场景。又如第六场,开初是清明时节到王茂华坟前扫墓的场景,然后转换成六年前谭长华在殡仪馆向王茂华遗体告别的场景,接着又回到王茂华坟前的场景,最后是虚拟的场景。如此多的时空转换,虽然会给舞美灯光二度创作增加难度,但恰恰是这种难度,让戏曲表演形式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该剧的造型艺术创新又是剧中一大亮点,如第四场烈火中抢险,王茂华负伤后,剧本提示群众将王茂华托举的舞台造型具有仪式感,定会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其寓意催人遐想。还有第五场谭长华在医院的“三问”,舞台上同时出现三组画面,一是谭长华的苦苦思索;二是群众演员造型歌颂优秀传统文化;三是王茂华帮扶群众,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的无声情景表演。两组画面在舞台上同一场景出现已有先例,如歌剧《洪湖赤卫队》韩英在牢狱里思念战友,同时出现赤卫队长刘闯和赤卫队员关心韩英的画面。但三组画面在同一场景出现确为少见。这三组画面为同一思想内容服务,即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炎黄子孙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王茂华的血液里,成为他如何做人的行为准则和生存方式。

总而言之,《红土情歌》的创新思维,让该剧从思想内容到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但其艺术创新效果如何,还有待在舞台上继续予以检验。剧作者在内容简介中称该剧有走心的艺术美感享受,其理由是该剧抓住了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视觉冲击)、以情动人(心灵震撼)、以情化人(思想融化)。笔者深有同感并相信经过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灯光二度创作的精心打磨、该剧一定会成为艺术精品,期待在戏剧舞台上邂逅这首红土地上的英雄赞歌。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红土情歌
把握主题思想
朽木颂
老友(2020年2期)2020-03-08 14:25:40
彝寨情歌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七夕情歌
民族音乐(2019年3期)2019-08-14 01:09:56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绵绵情歌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2
失眠记
诗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红土象湖感化溪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58
月下情歌
民族音乐(2016年2期)2016-07-05 11: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