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驰 蓝小清
城镇森林游憩开发初探 ----以义乌市赤岸镇为例
周原驰1蓝小清2
(1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2浙江省武义县正合林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321200)
分析研究义乌市赤岸镇开发城镇森林游憩的可行性,提出在实现森林资源与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应坚持政府主导原则、规划先行而带动旅游发展,使其更好的满足居民和旅游者的游憩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游憩;赤岸
城市森林,广义上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数目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城市森林建设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 (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认为城市森林并非仅指对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对受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1]。
随之,有关城市森林的概念不断涌现,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森林的概念,主要从组分、功能、管理等方面对城市森林的内涵进行了界定。Grey和Miller等认为,城市森林包括行道树、公园、街区游园及住宅区的所有树木,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2]。我国的王木林等认为城市森林是被城市利用和影响的森林,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和单位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林带、花圃、苗圃、果园、菜地、农田、草地、水域等绿地[3]。朱文泉等认为城市森林是指在功能上发挥巨大生态效益,位于人类聚居区内以及周围的所有植被[4]。
赤岸镇位于义乌市南部,东与东阳市黄田畈镇相邻,南临永康市中山乡、八字墙乡、象珠镇,西南与武义县茭道乡接壤,西靠金东区孝顺镇、澧浦镇,北同佛堂镇毗邻,地处东经120°01′7,北纬29°06′7。镇政府驻地距义乌市中心18千米。镇域东西最大距离14.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7千米,是义乌市南部通往东阳、永康、武义的交通要塞。赤岸属中亚热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26毫米)。年平均气温17.2℃,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小时),自然条件优越。
赤岸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现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还有丹溪风景区和五指山风景区等,共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00多处,山青水绿,环境优美,是都市人假日休闲旅游首选之地。赤岸的旅游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已有许多高僧名士,在赤岸隐居栖心,文人墨客题诗刻壁。松瀑山的摩崖石刻“是人间尘外仙境,何须入峭壁深,佳水澈底清,来坐禅,石危多隐者,春来砌石锄荒径”就是最好的文人旅游的写实代表。丹溪中医文化、黄大仙神仙文化、三国二乔文化,各具特色,并且精华独揽,赤岸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赤岸镇拥有山地和水域资源,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蓄积量达57492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02%;镇区绿化覆盖率26.34%,人均绿地面积6.67平方米。地处乔溪村的松瀑山森林公园,内有金布矶、鹰嘴岩、百步峻、瀑布、古松化石等景观。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聚落与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资源的分布区域总体分散,但又体现了小聚集的特点,呈现了东、西、南三大组团的特点。东部组团集中了丹溪文化园、二乔故里、松瀑山、古月桥、赤岸老街、雅治老街这样的经典资源;西部组团则集中了赤岸西海、荣安古堂、雪峰故里等经典资源;而南部组团则聚集了大寒尖、大桥泼水、羊印村农家乐、马溪漂流等旅游资源。
在义乌近几年统计的国内主要客源中,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等重点城市占据了客源数量的绝大部分。这些地区的旅游者消费观念超前,收入高,出游频率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消费潜力。同时考虑到赤岸镇旅游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义乌本地客源市场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依托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地位,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义乌进行商务活动和游览观光,从而有力的拉动了义乌及其周边乡镇的旅游业发展。由于既有的丹溪养生文化节等项目打造出良好的市场效应,随着基础建设的推进和项目的开发,游客量会在现有基础上迅速提升,更给赤岸镇旅游业未来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赤岸镇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主线的指导理念下,编制了赤岸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即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布局、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突出丹溪文化与休闲特色。同时,争创两个品牌,即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充分挖掘整理赤岸历史人文资源,继承发扬丹溪文化,加强对“一桥”(古月桥)、“两街”(雅治古街、尚阳古街)、“六村” (雅端村、神坛村、尚阳村、雅治街村、慈溪村、朱店村)等古建筑、古街、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争创国家级旅游强镇,充分整合开发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建设规模化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风景区。赤岸镇镇政府还根据发展要求,于2017年5月提出了创建“省级森林城镇”的奋斗目标,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全镇居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倡议,纷纷通过植树、捐赠名贵树种等各种实际行动参与创建“省级森林城镇”的热潮,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森林游憩的主要客源是本地市民和近程游客。据统计,义乌市全市户籍人口77万人,外来人口达到143.3万人,常驻外商1.3万,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2018年,义乌发展成为中国大陆六大强县(市)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1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86元,为实现短途休闲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对回归自然、愉悦身心和短期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给城市郊区发展森林游憩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家新的假日制度的实施,将长假拆分为多个短假,使得城市居民更加倾向于在周末和各个小长假期间进行短途旅游,以城市附近郊区和城镇为目的地的短途旅游迅速增长。
经调查,赤岸的旅游资源涵盖了全国旅游资源调查标准的8个主类、20个亚类和44个基本类型。作为一个镇域范围的旅游资源而言,这样丰富的类型和多样性是比较少见的,是义乌市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镇。且资源的丰度较高,处处是景,处处是风光,整个镇域就是一个大景区。
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炭制氧、改善污染物降解、木材生产等综合效益。而森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受破坏,要想恢复就极为困难。因此,在开发森林游憩项目时应保护好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让城镇居民了解森林对城镇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享受森林景观资源带给他们游憩乐趣的同时,让保护好森林景观资源的好行为融入到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赤岸镇城镇森林游憩的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由政府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引导城市森林游憩健康、有序、持续发展。赤岸镇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该以突出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及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为主,努力打造旅游“精品”, 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通过实施各项工程,把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建设成为赤岸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立建设三大功能区块,即建设丹溪游区块、红色休闲游区块、健康运动游区块,提升马溪漂流、莱山滑草,引进定向越野、山地车运动等,力争把“寒山风光”景区打造成4A级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积极引导培育樱桃、草莓、义乌大枣、山核桃、香榧等农产品,形成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各景点道路,推进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生态公厕等建设,完善旅游景点游步道和登山道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规范提升现有农家餐馆;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园,建立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发创意旅游商品;进一步健全赤岸镇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各项职能,建立旅游发展协会,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宣传营销机制,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策划推出旅游线路。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城市森林资源调查与制图、绿地分类、植被覆盖率及变化、景观格局及变化、评价等方面的研究[5]。优化城镇交通网络,分析出游客观光游览最佳路线,建立起更加便捷的路网体系来满足游客的游憩需求。
开发城镇森林游憩功能不仅需要完善城镇森林的硬件建设,也需要培育适宜开展游憩活动的软环境,培育人们爱绿、护绿、养绿的意识和文明游憩的好习惯[6]。有研究表明,人们大都偏爱环境优美、行为文明的旅游环境,不愿意光顾充满冲突、社会环境不稳定的场所。所以,要改善游览观光路线附近的游憩环境,让游客体验到一个景观优美、环境清洁、行为文明的游憩环境,这是建设城镇森林游憩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游憩休闲的同时,也应当鼓励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游憩活动中来,加深当地城镇居民与政府官员对城镇森林游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重要性的认识。
[1] 王成,蔡春菊.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7.
[2] MILLERRW.Urbanforestry[M].NewJersey:PrenticeHal, l1988.
[3] 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类型[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51-53.
[4] 朱文泉,何兴元,陈玮.城市森林研究进展[J].生志学杂志,2001,2O(5):55-59.
[5] 史梅容,周志翔,谢启娇.城市森林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41-43.
[6] 郭满女,谢朝明.梧州城市森林游憩开发初探[J].商业经济,2010,357(9):113-115.
2018-05-26
F590.75
B
1004-7743(2018)03-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