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青松
清代诗文家、文学评论家潘德舆说过:“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如何巧妙地把理藏于情中、显于趣中,乔羽先生做了很好的探讨。相对于对人生、对实物参悟感叹写出的哲思歌词,乔羽先生的智慧在歌词中无时不透露出来,做出可以称为哲学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似乎看不见、感不到,甚至我们也从未把这些作品当成哲理作品研读,却潜以默化地接受了他的感染、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如那首家喻户晓的《我的祖国》,在浩大的抒情中,他看似无意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我们的朋友?如何对待我们的敌人?如果说毛泽东用一篇论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具象地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那么乔羽先生用两句歌词形象地回答了如何对待朋友和敌人的问题,这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我常想如果在当时的年代让我们写这样一首电影插曲,我们会怎么写?是不是会写的直奔主题?是不是会把抗美、援朝这两个主题词直接写进歌词?甚至出现更直白的歌颂或战斗的誓言?比如:“中朝友谊地久天长,坚决把美帝消灭光!”等。如果那么直白的写,歌曲还会流传到今天吗?因为确实有许多当时的作品已经因为时代痕迹过重无法演唱了,在今天的歌词中我们还不时看到这样的作品。而那时尚年轻的乔羽却从容地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把一首战争歌曲写成了热爱祖国的歌曲,又在热爱祖国的歌曲中巧妙引入了如何对待敌友的智慧。乔羽先生创作的时代,是最容易产生口号化作
深厚的文化功底,广博的艺术修养是成为一个大作家的必备修养,词作家也不例外。清末词人沈祥龙《论品的时代,也确实出现了大量口号化的歌词,而他却巧妙地解决了时代性、传唱性与历史性的难题。乔羽即使在爱情词中也常闪现出哲思的光芒,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思念》,乔羽凭借大家熟知的意象“蝴蝶”生发情感,从中提炼一种清奇之趣、哲思之美。将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借助蝴蝶这个美丽形象表达出来,给人以既平常可感又清新雅致的情趣之美,既像对昔日友人(或恋人、亲人)的思念,又像历经岁月沧桑后对久别的人的倾诉,表现出淡淡的失意和淡淡的迷惘,歌词经过谱曲和歌者的精彩演绎让人听后久久萦怀,挥之不去。歌曲唱响后,许多人半开玩笑地问他,谁是你的蝴蝶?先生笑而不答,我却从他的淡笑中感悟到庄周的智慧,那只蝴蝶难道只是心上的人吗?也许是一种情绪、也许是一个灵感,也许是他物我一体的流露,惟其空灵才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即使在儿童歌曲中他也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思考,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中他最后问到:“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这里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但是用疑问句却加大了作品的内涵,也让歌曲传唱的更加久远,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如果用肯定句填上主语“是XXX为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那感染力和传唱性会有多大的变化?
乔羽作品丰富多彩,但核心主题也许这几句词最能表达他的思想:“说一千、道一万,人心要比天地宽,黎民百姓长久,功名利禄短暂,一部青史等闲看。(电视剧《东周列国》主题歌《黎民百姓长久》)”。词随笔》中说“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其词非俗即腐,非粗即纤。”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作诗写词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妙悟”,它不同于知识积累、科学创造,它要有独特的韵味,但妙悟活动不是与知识截然分开的思维活动,知识往往是妙悟思维的支持力量,没有知识的妙悟是空虚而惨白的,它无法获得深入的审美体验。乔羽先生在与词作家谈创作时曾说“文化素养是点滴积累成的,不能速成。历史的经验就是这样,凭空里哪能出来一个鲁迅?那是他具有多方面的积累。有的青年连几本书都没看,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尤其是歌词创作者,仓促上阵,枪没有磨好当然不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么。除了解牛的经验以外,他那把刀也很快,钝刀不行。最主要的是提高作者的政治、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用文化武装起来,拥有十八般兵器,才可望写出好东西。我们的作者在理论、哲学、美术、文学上素养都比较低,知识面窄。让他写出一个作品,供社会各种人看而且都认为它好是不可能的。曹雪芹知道多少事?他那部《红楼梦》里牵扯多少知识?他懂建筑、园林设计,懂做饭做菜、做衣服,懂医学,当然他会写诗……为什么说中国除了地大物博还有一部《红楼梦》?有人说它是百科全书,就是说它内容丰富、适应各种读者,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不是看过一遍就一目了然、索然寡味。它有大的欣赏价值,让你百看不厌。作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他能让各种人物到他笔下都是活的,各种事物都是生动的。”
乔羽的歌词之所以妙趣横生而深邃隽永,是跟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分不开的。乔羽从小就受到父母亲良好的启蒙教育。父亲教他从小识方块卡片字,练毛笔字,以及教他读《论语》《古文观止》《唐宋千家诗》《百家姓》等古典文学书,给他看《西厢记》《红楼梦》《聊斋》《三国》等小说,还联系生活实际对他进行觅诗作文的启蒙教育。后来家境的变化更让他体会到人生的甘苦,也给了他奋发的动力。他在回母校的报告中曾幽默地说出自己学习好的原因:“那个时候我的功课好啊,也不是我的天资多么好,是穷逼的,……我为了每次考试万无一失,所以功课得门门到家才行。到现在我仍然能做当时的功课,我还能做点代数啊,我还能解方程式,而且我还能做实验……你给我一套仪器,给我一杯水,我能给你分解成氢气、氧气……”(《在母校济宁一中欢迎会上的对话录》)由此可见他的基础知识是多么扎实。
然而,仅有良好的教育和工作环境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乔羽先生有一种学习探索精神,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别人不一样,难能可贵的是他也与自己的不一样,每首作品从立意、结构到句式都与别的作品不同。他认为:“歌词是语言艺术,它的文学性正在于语言的生动和准确,而不是从书本上寻找词藻,把歌词写得文绉绉,生僻和晦涩是歌词的大忌。一切艺术特别是歌词艺术,以雅俗共赏为好,以孤芳自赏为患”。歌词“不是看的而是听的,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这番话说得极其深刻,它包含着一系列艺术的辩证法,歌词创作正是最需要艺术辩证法的一种特殊门类。上述这段话中所提到的诸种要素,强调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将失之片面。只深刻不浅显,则容易深奥难解;只隐约不明朗,则流于隐晦模糊;只直白不曲折,则缺少耐人寻味的余韵;过于文雅,有悖于歌词的群体性;过于俗野,则难登大雅堂。必须将一组组互相矛盾对立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地融为一体,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这方面乔羽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他的创作理论没有宏篇巨著,多散见于他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与词曲作家谈话、为词作者专辑的序言中,可他无时不在关注者当代歌词的理论建设。他曾在《中国歌海词丛》总序中说:“为了进一步组织歌词理论的研究力量,使我们的理论建设的更有层次、更有计划、更有规模,我想借这个机会提出一些设想以就教于有此道者。一、写一部中国歌词发展史;二、写几本歌词作家论;三、写一部歌词美学专著;四、多写一些像诗话、词话那样的短文随笔。”在他的倡导下晨枫先生编撰了《中国当代歌词史》、许自强先生出版了《歌词创作美学》、魏德泮先生写出了《歌词美学》和《乔羽论》、任卫新先生创作着《词海钩沉》等大量词话。然而歌词理论研究相对于丰富多样的创作还是相对薄弱,我们重读乔羽先生写给同代人及晚辈的序言中能看出他对歌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乔羽作品的博大精深,几乎渗透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笔下无人无事无物不可吟、不关情、不含理。正是哲学的魅力,让乔羽的词作充满了诙谐、幽默、讽刺、浪漫的色彩和哲学的力量,让乔羽的词作既朴实又华贵,既平白又深刻,既精心设计又水到渠成,既能唱响当代又能传之后世。乔羽一生对哲学情有独钟,他用哲学的犁铧耕耘歌词的土地,正是哲学让他的心灵升华,是哲学让他的目光看得遥远,他为哲学的传唱、传唱的哲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我们梳理一下他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厚博大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乔羽作品中鲜明的主题,像《祖国颂》《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都是点题之作,而他的爱国并非盲目的空喊,而是设定了一个个特定的环境和情境,在叙述中抒情、在抒情中说理创作的思索无时不在,比如他说张藜:“听着他的那些酣畅淋漓的议论,使我感到他时而锋芒逼人如力气文刚的小伙,时而温柔敦厚如息事宁人的田间老农,无论发脾气骂人还是热恋般的说别人好话,在我听起来是透明的、胸无城府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他因此得罪过人……现在也许还在得罪人……但是我不劝他改变初衷,变成另一个张藜,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正是我们的活力所在,如果失去了这种活力,我们也就失去了张藜……”这是多么推心置腹的交谈,我们研究一个人的歌词不能离开他的人生经历,正是这样的人生才有张藜乡土气息浓郁的一系列作品,也正是乔羽丰厚的文化积累才让他的作品有了意味深长的哲思之美。文学最怕趋同,当代歌词中的几位巨匠各自保持他们的风格,才让我们的音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儿。在上甘岭的干渴之时想到的是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家乡情结,表达出“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的爱憎观。在《祖国颂》中抒发的是“太阳跳出了东海”的豪迈情怀,展示的是“江南丰收有稻米 江北满仓是小麦,高粱红啊棉花白,密麻麻牛羊盖地天山外、铁水汹涌红似火,高炉耸立一排排,克拉玛依荒原上、你看那石油滚滚流成海……”一幅幅生动壮丽的画面。而在《爱我中华》突出的民族团结的主题,说出的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心声。即使在晚会的谢幕曲《难忘今宵》中他老人家也说“共祝愿祖国好!”可见他的爱国情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亲切自然的人民情结。爱祖国与爱人民是紧密相连的,乔羽的歌词中的人民情结,在爱国歌词中也有展现,他还专门创作了许多具有人民情结的歌词。如《九亿农民》)
《无名者之歌》《人之歌》《黄河纤夫曲》《世界需要热心肠》等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的歌颂,或亦庄亦谐的调侃,或答案自明的设问,无时不表达出乔羽先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劳动者的由衷赞美。同时也有对什么是人、怎样做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形象艺术的解读和剖析。如《生命》所言:“你像流星一样来去匆匆,又像宇宙一样无始无终,短暂中孕育着永恒,夜幕下闪出来黎明,一个消失了,一个正在诞生,一个坠落,一个正在升腾。生命,生命,万古常新,无尽无穷。”他的作品也给了我们无尽无穷思考与回味。
3.渊源广博中西贯通的思辨才智。乔羽先生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他的歌词虽然短小,但无时不展露出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宁肯自己揽下麻烦,也给别人留下方便。如果你有这种胸怀,你将感到地阔天空。(《方便歌》)”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通俗解读。“顽石本来可能便是美玉,谦谦君子也许正是千古罪人。(《世界不仅仅属于好人》) ”这是性善性恶的辩证思考。“不是自己的果子,不要品尝;穿着合身的才是自己的衣裳。谁曾穿错过别人的鞋子,谁便能领会到一场小小的灾殃。(《不是自己的果子》) ”这是因果关系的词意诉说。“有时候忧愁是幸福的前奏,有时候幸福是忧愁的源头。(《河流》)”这是不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形象再现?从以上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儒、释、道与现代科学思维在他思想和作品中的碰撞与融合。
乔羽作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唱到今天,已历时60多年,有1000多首词作。这些作品涉及的领域几乎是无所不有:天地人、山河水、花鸟鱼虫、琴棋书画、英雄模范、帝王黎民、古往今来、春夏秋冬……他写祖国也写家乡,写儿童也写老年,写自然也写社会,写领袖也写百姓,写情感也写哲理,写宏观也写微观,写平常小事也写大情大爱……乔羽既为中国的歌词创作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又为当代哲学思想提供了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些作品历时几十年依然新鲜如初,一点也不过时,这是乔羽先生的大智慧,因此他和他的作品既是当代的,又是历史的。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乔羽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就在于他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想。他在《乔羽文集》自叙中说“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历史是个古怪的老头,他要留下的谁也无法赶走,他要送走的谁也无法挽留。”乔羽先生无疑是当代词作家中流传和留下作品最多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生动浅显的表达方式,让歌词有情、有理、有趣儿无疑是其重要因素之一。美国诗人艾略特说:“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由此可以相信:哲学思想将成为确定乔羽歌词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参照。乔羽充满理趣的歌词作品不仅深深融入当代人民的精神生活之中,作为珍品还将成为一个时代和历史的记忆,放射出更大更强艺术哲学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