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净 刘定刚 肖 瑶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16)
老龄化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而失能老人或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则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加上当前的相关制度、配套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使得家庭照护仍然是大多数失能、半失能家庭的首选。然而针对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且当前关注点多聚焦失能老人这一群体,而忽视了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这一特殊群体。本文将失能老人对家庭照护者的不利影响及对策进行综述。
1.1身体健康方面 高畅〔1〕指出,随着照护失能老人时间延长,家庭照护者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当今社会中,大多为独生子女,扮演着多重角色,需要承受集中的压力。而一旦家中出现需要照顾的老人,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将会被打破,身体健康状况也将亮起红灯。刘婕等〔2〕发现照护老人后照护者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杜娟等〔3〕发现,照护失能老人对照护者自身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另外国外研究〔4〕也显示长期的照顾负担对家庭照护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存在负面影响,如慢性病、心脏病、头痛、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等。
1.2心理情绪方面 张瞳等〔5〕研究发现,家庭照护者与老人的情感联系越密切、自评身体状况越好、医疗报销比例越高,照护者的照护评价就越正向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还发现,如果家庭照护者有足够的社会支持,那么他们会乐于投入更多精力,对照护工作也更加有信心;相反若没有或很少获得社会支持,他们会变得消极焦虑,感觉身心疲惫。钱晨光等〔6〕研究表明照顾者的焦虑状况不仅有来自自身的因素,也受到被照顾者失能程度的影响,焦虑状况与老人的失能程度正相关。此外,照护失能老人的时间越长、照护者年龄越大,焦虑状况越有可能发生,女性发生焦虑的情况高于男性,且配偶照护者的焦虑程度高于子女照护者。陈虹等〔7〕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护亲属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应激的严重程度。Rigaud等〔8〕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在缓解家庭照护者心理压力方面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焦虑、抑郁方面的不良情绪。目前国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照护者支持性服务,结果显示可以改善照护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也有国外研究者〔9〕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家庭照护者出现抑郁症状和发生精神疾病的概率比非照护者更大。
1.3社会活动方面 高畅〔1〕指出由于一些照护者几乎把所有时间投入到照护失能老人上,个人空间大量被挤占,导致其几乎不能参加社会互动,更没有业余时间来享受娱乐和休息的快乐。随着照护时间的延长,对外关系的弱化将使得家庭照护者的社交圈变得越来越小。杜娟等〔3〕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的失能老人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庭照护者表明自己的社交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李庆梅〔10〕指出,由于失能老人的特殊情况,使得家庭照护者得时刻陪伴左右,为了照顾失能老人,大多数照护者被迫放弃自己的休闲放松时间。从而使得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娱乐活动很少参加,社交圈也随之缩小,严重影响了照护者的正常社交活动。
1.4经济方面 侯蔚蔚等〔11〕指出家庭的收入越高,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充裕的收入能减轻照护者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可以通过购买正式照护的方式来减缓自己的压力。高畅〔1〕调查发现,家庭照护者在照顾失能老人过程中,几乎需要付出所有时间,导致其无法继续工作,使得原本的经济收入路径被切断,家庭经济负担更加沉重。赵丽宏〔12〕提出对于子女照护者来说,照护者角色和职业角色、照护时间和工作时间常常有冲突,为方便照顾老人和家庭,很多女性选择时间多但报酬相对低的工作;甚至有些照护者无法协调照护和工作冲突,索性放弃自己热爱的工作,专职在家照顾老人,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也失去了工作晋升的机会。
1.5生活质量问题 邵爽等〔13〕研究发现,在照护失能老人的过程中,失能老人的配偶及其子女的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照护者年龄的增大,照护负担相对更加沉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此外文化程度较高的照护者比文化程度低的照护者感觉生活质量更高,可能与其对于健康护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高、保健意识更为强烈、获得保健知识途径更多有关。而侯蔚蔚等〔11〕指出文化程度高的照护者相较于文化程度低的照护者生活满意度更低,具体原因可能是高文化照护者会追求更多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东西,要满足心中的生活也就越难。高畅〔1〕发现伴随着照护时间的增长,家庭照护者越来越少地参与外部活动,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赵丽宏〔12〕指出对于失能老人的配偶照护者,伴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功能逐渐衰退,再加上照护配偶的负担,会使他们力不从心;对于子女照护者来说,不仅需要完成工作,还需要承担照护任务,使得其常承受多重负担和压力,身心疲惫、疲于应付,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针对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所面临的困境,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而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责任,也是政府、全社会的责任。
2.1建立家庭照护者照护补贴 高畅〔1〕提出为提高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为家庭照顾者的家庭护理工作予以认可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包括家庭护理费、住院护理费等,能够帮助家庭照顾者缓解经济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实物补贴是指通过向失能老人家庭提供间接的护理服务来为家庭照顾者提供短暂的喘息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对家庭照护者的关爱。桂世勋〔14〕建议政府对在家接受照护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发放照护津贴,按照失能的严重等级发放不同比例的照护津贴,以此弥补照护者因照护失能老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可通过直接给予家庭照护者适当税收优惠或奖励金等。李健等〔15〕指出日本会对选择家庭照护的老人每月8万日元的照护补助;新加坡政府对于愿意和父母一起居住或就近居住的年轻人,在其购置新房时给予3万新币的优惠。施巍巍〔16〕指出,澳大利亚政府承认照护者对老年人包括许多不能在家中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照护所做出的贡献,按照不同情况发放照护者补助或照护者津贴。赵丽宏〔12〕指出应当尽快建立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补贴制度,诸如购房优惠政策或相应的补贴;或由政府出面,给经济困难、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家庭提供福利住房。
2.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袁小波〔17〕研究显示,美国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家庭照料者的社会角色和价值,并将家庭照料者社会支持相关政策写入了《老年法》,使家庭照料者获得社会支持服务有法可依。陈以博〔18〕指出,要实现老年社会保障建设,法制保障是重要基础和保证。目前我国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外,有关老年长期照护方面的立法与政策制定都稍显滞后,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法律大多零散且不成体系地分布在宪法、继承法、国民法等基本法律中,国家各个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刘婕等〔2〕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研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家庭照护补助制度”和“长期照护休假制度”等,建立一整套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契合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的保障制度,不足的是其对如何实施没有提出具体意见。
2.3建立照护者支持中心 曹建勋〔19〕阐述了家庭照护者支持中心的优点,应当尽快建立照护者支援中心,从心理、护理技巧、照护知识等方面提供支持协助,缓解家庭照护者的消极情绪。通过让照护者互相分享照护心得,不仅可以学习经验,也可以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减缓家庭照护者由于长期照护而带来的心理、身体压力,调节焦虑、抑郁情绪。张瞳等〔5〕认为积极、健康的自我照护评价可以提升照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照护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为居家照顾者提供充分的外部支持来减轻其照顾压力、强化积极向上的照顾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4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居家服务 赵丽宏〔12〕指出,单靠家庭照护者个人的力量无法承担照护失能老人的重担,应当借助社会化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应当以社区为中心。因此,把社区工作方法应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中去,大力推进老年社会工作,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杜娟等〔3〕建议通过整合民政机构和卫生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区域内各项支持照顾者计划,依托社区优势,在社区层次上协调社区内各种设施和各类机构来落实执行,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服务,减少家庭照顾者的照护时间、降低其照护强度,从而缓解照顾者的压力。徐薇等〔20〕提出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照护者喘息服务中心、日托中心等,减少照顾者照顾时间。同时开展交流教育、疾病咨询服务等支持项目。
2.5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技能培训 刘婕等〔2〕建议通过专家进社区、社工进家庭、同时辅之以各种现代化媒介等向照护者宣讲照护知识、基本护理操作和技术、家庭用药知识等来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技能;既减轻失能老人病痛,又能提高照护者照护效率,还能提醒他们关注自身的健康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赵丽宏〔12〕指出由于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多为配偶、子女,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也不具备专业护理人员的素质,往往是依据自身经验,建议应当针对性地为家庭照护者提供老年人照护方面的培训,用专业理念帮助他们增强为老人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掌握相关知识与一般性护理技巧,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杜娟等〔3〕建议优化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相关服务内容,增加相应的失能老人照护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当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
2.6建立互助小组 侯蔚蔚等〔11〕指出,在业的家庭照护者生活满意度低于已退休的照护者,具体原因可能是在业的家庭照护者无法安排自己的时间,而已退休的照护者则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安排时间。通过这些“全职”照护者组成互助小组,将有更灵活、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喘息之机。章琦琴等〔21〕认为当前选择在家进行照护的老人一般都是健康或轻度失能老人,许多人是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因此应当发挥其社会余热,提倡老人互助活动也可以弥补社区和相关部口在这方面的一些疏漏,并且有益于低龄老人的身心健康。此外“时间银行”在国外也相当流行,即低龄老人利用空余时间照护高龄老人,等到其年老之后这部分“储蓄时间”再返还给参与照护的老人,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照护成本,也可使低龄老人进入“再就业状态”,让其学习新的老年健康保健知识,发挥其实现劳动为资源的充分就业。赵丽宏〔12〕提出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等方法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心理治疗和精神支持,通过这个平台,家庭照护者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各自的照护经验和技巧,共同解决问题并互相提出建议和分享资源。还可以探讨一些不便向家人或朋友诉说的事情,向其他成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达到消除诸如焦虑、抑郁等消极不良情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