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涛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分别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联通古今、着眼世界、统筹内外、促进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全球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今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就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本文试图对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特点作粗浅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经验出发,探寻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路径和智慧。正如习近平所言:“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1]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是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引申出来的,但其立足点始终是现实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丝路精神”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就能够求同存异,互惠互利;用张骞通使西域、玄奘天竺取经、郑和远航西洋、马可·波罗东方探险的精神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征服不了的险阻;用“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2]的精神,落实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就一定能够实现全世界各国的和平、繁荣、进步、文明。
(二)“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刻舟求剑”,而是借鉴古人的历史经验和聪明智慧,探索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言:“‘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2]在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有文明古国,如古代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罗马文明等;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如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拜火教等;有诸多民族,如汉人、匈奴人、回纥人、印度人、波斯人、罗马人等;有众多人种,如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这么多的文明、文化、宗教、民族、人种相互交织,在丝绸之路上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平进步,这是人类交流史上的奇迹。“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从历史经验中探析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做到合作、共赢、和平、开放的,有哪些智慧可以被现代人汲取、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借鉴等,这是“一带一路”倡议联通古今的宗旨所在。
(三)“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作茧自缚”,而是真诚欢迎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搭乘中国经济繁荣的“便车”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排除异己,不是为了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损害另一些国家和地区,而是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强调要让所有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共享成果,共同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习近平说:“‘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2]“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1]由此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相互联系的四个属性:一是开放性,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二是包容性,跨越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三是平台性,是一个全球公共产品;四是非集团性,不排斥、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日益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不平衡性加剧,传统全球化面临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不断深化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结晶,它是现行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与新型国际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新型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一)“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思考,遵循现有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
习近平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倡议。……这项倡议源于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2]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资本形态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1],它主动应对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现行国际合作规则做到融通对接。
毋庸讳言,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由于生产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贸易往来迅速增长,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国金融政策的调整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由此,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增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风险。习近平说:“全球化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贸易和投资低迷,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发展不平衡加剧。战乱和冲突、恐怖主义、难民移民大规模流动等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突出。”[2]因此,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部分发达国家也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从“美国优先”到英国脱欧,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对此,习近平说:“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想。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3]尽管经济全球化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经济全球化,否定自由贸易政策,重新走贸易保护主义和闭关锁国的老路,应当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机制,探索新型全球化道路的新模式。
传统全球化面临严重挑战,新型全球化呼之欲出。习近平说:“从历史维度看,人类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1]只有引导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公正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就一定能实现新型全球化的目标。
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既反映新时期对外开放思想和实践坚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也体现对外经济活动普惠、共赢的主体价值追求。
(一)“一带一路”倡议,首次将“五个区域”融合于国家总体目标当中,反映对外开放的客观经济规律
从地域上看,中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实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重点;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对外开放呈现出地域逐步扩大态势,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格局;进入21世纪后,对外开放进入第三阶段,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成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对经济规律的遵循,坚持内外统筹,构建起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习近平说:“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②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新华网,2016-04-29。“‘一带一路’建设既要确立国家总体目标,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地方的规划和目标要符合国家总体目标,服从大局和全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②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把西部、东部、中部、东北部、沿边开发开放区等五个区域的发展结合于“一带一路”的重大平台当中,通过互联互通,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使其达到获得机会、实现共赢的效果。
“一带一路”倡议是适应新时代和新的世界经济环境而提出的新的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它是我们党对外开放思想内在逻辑演进的结果。众所周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外开放成为重要内容之一;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从这个过程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改革开放思想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是对外开放思想的系统化。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客观实际。“去年(指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额达到1 400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 000亿美元,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出入境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4]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必将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普惠平衡的行动纲领,蕴含全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凝结着中国特有的智慧和胸怀,体现中华民族“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开展金融合作和产业合作,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和潜能;“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海陆统筹、内外统筹、政经统筹,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和平丝绸之路、繁荣丝绸之路、开放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文明丝绸之路,“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1]。
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的,正如邓小平所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一种是对国内,这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5]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设施联通、金融支持和产业合作,三者依次递进,相互促进。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产业合作是经济活动之根本。这些都拓展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给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推动效应。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三去一降一补”和就业都面临很大的压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将中国优质产能与国外产能短板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工程总承包以及第三方合作等多种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产能合作,进一步打造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形成以开放促改革的新格局,从而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机会,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能。
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关于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的倡议: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改革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推进,第一个大局成效日益凸显,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内地与沿海地区的贫富差距在逐步加大。进入21世纪,为了落实邓小平关于区域发展“两个大局”中第二个大局的方略,党中央先后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四大板块’为地理单元、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这就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6]。目前,各区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够平衡,海强陆弱、东强西弱的局面并未改观。为此,就必须加快区域开放,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局面。“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这样一种倡议,它以改革为引领,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三大战略的协同,这是对改革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用开放促进改革,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总结出的一条历史经验。1979年以后的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进程;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改革的步伐,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一带一路”倡议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必将对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众所周知,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规范地发挥政府调控市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充分认识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确保政府发挥适当作用,政府采购程序应开放、透明、非歧视”[7]的理念,必然会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传统的积淀与升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营造出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这就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从而极大地促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塑造国家新形象,增强民族自信。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用改革的方法,平衡社会心态,理顺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要用改革的方法,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是应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推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参与国家共同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03) .
[2]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N].人民日报,2017-05-16(03).
[3]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EB/OL].新华网,2017-01-18.
[4] 陈文玲.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N].经济日报,2015-08-06(13).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65.
[6] 魏后凯.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相结合,以空间优化增强发展动力[N].人民日报,2017-06-11(05).
[7]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EB/OL].新华网,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