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九九六(外一篇)

2018-01-24 00:09和庆中
壹读 2018年3期
关键词:白沙补习班丽江

和庆中

1996年,是丽江县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丽江县一中最不平凡的一年,对我来说亦是如此。回想那一年的丽江,那一年我在县一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依旧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我是1994年8月从丽江县八中调入丽江县一中的。丽江县一中创建于1969年,它的前身是丽江县“五·七”一中。学校位于丽江古城北麓,金虹山脚下。当时的县一中,学校除了八十年代初期才建的两栋教学楼外,其余都是一些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的老师宿舍、学生宿舍、礼堂、食堂和教室,而足球场在校园外。学校建在山坡,校舍建筑因势而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别具特色。站在大门外,可以俯瞰丽江古城,整个古城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1994年9月的丽江县一中,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完全中学,初中部每个年级有6个班,还有一个补习班,共有19个班;高一高二各6个班,高三4个班,加上文理补习班共18班,全校教职工共130多人。我调入县一中后,因新来乍到,什么都得从头学习和适应。学校让我担任高中理科补习班班主任兼教师,同时还要任一个高中应届班的数学教师,我积极调整心态,积极承担。

到了第二年,由于上一届理科补习班高考成绩优异,1995年8月申请来丽江县一中补习的理科生剧增,但学校因师资有限,加之只有一间教室,所以只办了一个班。教室安排在大门正对面“五·七”一中时期的砖木结构盖老教学楼二楼,文科补习班和初中补习班也都安排在此,一楼作为女生宿舍。当年理科补习班有108人,教室里的课桌前排顶在讲台,后排靠在教室后墙,室内只留一小溜过道,过往也要侧着身走,加上当时用的都是实木二人桌凳,教室里显得十分拥挤。

时光到了1996年1月下旬,我们顺利完成了上学期的教学任务,非毕业班已经放了寒假。适逢当年春节靠后,毕业年级留下补课一周,补课结束之后,老师们都准备着回家过节。2月3日,我们刚吃过晚饭,我和几个老师在张永康老师宿舍闲聊。大约在19点过十几分钟,天突然暗了下来,紧接着就听到几声房子震动的响声,我们意识到有地震,就立即跑了出去,此时震得越来越厉害,我们很难站立起来,就趴在地面上。屋顶瓦片纷纷落下,墙壁上的石头也滚落下来,整个校园尘烟四起,木结构房屋东倒西歪,砖混教学楼梁柱断裂,十分危险。我感觉到此次地震不小,之后听到有同事说震级有7级多,死伤了许多人。有人说,幸好是假期,学生都放假了,又有人说,地震时间如果再晚两三个小时,那死的人就会更多。当晚所有人都不敢睡觉,有震感的余震随时都有,还不时听到这里那里,这村那村又死伤的噩耗,人心惶惶。

经地震专家测定,丽江九六“2.3”大地震为里氏7.0级,有51个乡镇受灾,300多人遇难,重伤近4000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次地震,丽江县一中整个校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有的校舍百孔千疮,房屋高危林立。加之有许多教师职工及学生家中也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学校领导、教师职工们心情都异常沉重,陷入了绝望的痛苦中。

丽江县一中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春节期间,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各型汽车源源不断地运来木材,人民解放军迅速前来支援,北门建筑队工人和全校教职工都投入到搭建临时校舍的工作中,齐心协力,昼夜奋战。学校临时教室和办公室就搭建在足球场,学生宿舍搭建在篮球场。因理科补习班有100多人,在我的要求下,搭建了一间较大的教室,有点像小礼堂,后来全校教职工会议,就在这间教室召开。毕业班开学时,教室还未搭建完成,我就动员补习班学生也参与其中,他们从老教学楼拆下门窗,安装在简易教室上,搬来桌凳,买来窗帘,率先完成了新教室的修建工作,确保如期开课。全校开学时,学生宿舍,教室,教师办公室均已搭建完毕,老师们都在足球场办公和上课,此情此景每每想起唏嘘不已!

令我感慨的是,理科补习班全班100多学生一个也没有流失,且学习劲头不减。我考虑到班里有部分学生家受灾严重,就动员全班同学星期天到受灾同学家里帮忙开展自救。在3月至4月两个月内,全班学生除了到受灾同学家救灾外,还到老师家里救灾。我带着学生分两批次到受灾较重的新团村李耀宇老师家、中济村和学佳老师家救灾。吃过早点,我就带领学生步行3公里左右,到了他们家后,分成几个小组,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劳动中。在李耀宇老师家,我也上了屋顶,参加盖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盖瓦,之后也没做过。学生们个个也能吃苦耐劳,不怕脏累,先争恐后,积极肯干。到了下午5点左右,我们师生又徒步回到学校。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学生提出不愿意去救灾劳动的想法,也没有一个学生要求因劳累而晚自习请假的。后来丽江县一中理科补习班的先进事迹还受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报表扬。

5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来丽江视察灾情,他视察了几个村子后,不顾路途劳累,在中午12点左右,在和志强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风尘仆仆来到县一中视察灾情,慰问师生员工。他和夫人朱琳向学校赠送了两台电脑,他还在校园作了讲话,他说:老师们,同学们,今天,看到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好,我很高兴。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你们虽然受了灾,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重建校园。过一久,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也来到学校视察灾情,慰问师生员工。他在足球场简易教室内勉励师生不要畏惧暂时的困难,要充满信心,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全校师生员工欢欣鼓舞,对学校的恢复重建充满了信心。

5月底6月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重建校园工作全面展开。多个建筑施工队同时进住学校,计划中的一期工程包括三栋教学楼,两栋学生宿舍同时开工,工人们昼夜施工,机声轰鸣。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进行,而当年中高考成绩并未滑坡。

在8月的暑期里,丽江县委政府对一中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充实,我被任命为学校教导主任。这个任命,对我这个未婚大龄青年来说是个不轻的担子。当时实际困难有这样几个,一是新建校舍还处在施工初期,学校简易的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经过了一个雨季后,损坏严重;二是初一、高一招生较为困难;三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前任教导主任李灿林副校长对我甚是关心,工作移交时还顺带指导我如何开展工作等细节。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踏实努力,学校教导主任的工作不说轻车熟路,也并不陌生。最让我头疼的仍然是师资不足这一问题,再次体会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处。

学校当年高中毕业班有4个,计划招生6个班,高中部比原先增加两个班。全校英语老师退休两人,调离了3人,剩下英语教师只够安排高三年级和高二年级民族班,这就是说新高一年级6个班和高二年级4个班将空缺英语教师。初中部这边也缺美术、音乐教师。到教育局人事科了解得到的结果是没有回来报到的毕业生,他们说,只要有报到的,就先分配给我们。开学临近,学校领导和我都非常着急,课程总表里的“A、B、C、D、E”何时才能用人名来替换掉呢?

正当我们都一筹莫展之际,云南师范大学伸出了援助之手。师大外语系、电教系、体育系分别派出四名英语、一名美术、一名体育年轻教师到我校工作一年,还说来年又继续支援,师资问题总算暂时得以解决。英语老师要排3个班,有的还要跨头教两个班级。其中有一个丽江籍的李庆华老师,她跟我说,和老师,你们要一辈子在中学教书,我们只在一年,再苦再累也要干好,我率先带头教三个班。还有一个叫高茜的美术老师,能歌善舞,又能文艺主持,她随便拿一两样东西,就把初中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特喜欢,我请她再代几节音乐课,她都愉快答应,让人敬佩。过几年后,我到昆明开会,曾专门到云师大外语系、电教系拜访看望这两位老师,得知李庆华已移居澳大利亚,高茜已去日本留学。

新高三文理分班后,高62班没有人愿承担班主任工作,我动员了两个本年级教师,他们都说,其它班可以当,这个班可不敢承担,害怕“剃光头”。我就自告奋勇地担当了。我首先整顿班风和学风,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一年的努力,该班高考和群芳同学考了丽江县文科第二名,吴敏等多名学生考入省内外本专科院校,还培养出了丽江纳西族歌手和文军。

随着恢复重建一期工程的初步建成,“民族化、园林化、现代化”的校园初具规模,校舍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学年调配来了几位教师,云师大也陆续派来教师支援,师资问题已得到解决。同年,我也结婚了。从此我和爱人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1996年的丽江“2.3”大地震给丽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大灾难变成了大机遇,大机遇带来大发展。一九九六年,是我在丽江县一中难忘的一年,也是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一年。它让我倍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可敬可佩,感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重视关心,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学生的爱戴。

“金沙江水来天地,玉岳浮云变古今”。如今,崭新“三化”的丽江县一中校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2003年丽江撤地划市,丽江县一中更名为古城区一中。2009年区一中从金虹山搬迁到象山脚下,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我庆幸能在丽江县一中,有那么一段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也正是那段峥嵘岁月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塑造了我。

文昌楹联有感

1982年我师专毕业,当时刚满18岁,我被分配到原丽江县白沙中学任教,我怀着激动万分的心情来到白沙中学。白沙中学在文昌宫内,初来乍到,看到土木结构且栋栋陈旧、苔藓满目的校舍,与自己的期许相去甚远,心里顿感失落和沮丧,感觉这里似乎与被众人称为“丽江文化之源”“足球之乡”的美喻名不副实。

然而,文昌宫象一位慈祥的老人,她没有计较我的不满。当时的白沙中学,教师大多来自白沙本地,还有几个来自城里和附近乡镇的,其中个别为民办教师,所以学校规定周一至周五全体教师住校,星期六星期天除值班教师外其他教师可以回家。每到周末,有时整个院子就剩我这个来自鲁甸乡的孤家寡人,然而这样的经历给了我更多了解它的机会。

文昌宫的西面是学校足球场,南面是篮球场,东面有十几棵参天的松柏古树,周围是学校校田和古建筑群。古建筑群由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帝阁、金刚殿等组成,其中最富盛名的白沙壁画就在大宝积宫和大帝阁内,而大宝积宫内的壁画是明朝年间创作的,因年代久远而享誉海内外。解放后,这些文物成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保护的对象。每栋古建筑都价值连城,经久不衰。它不仅是丽江纳西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

学校有七栋殿宇式的建筑,其中四面环水、坐北朝南的两层楼房一栋,东西两侧各有两厢平房,坐北朝南的两层门楼一栋,中间一栋南北向两面房把整个学校又分为南北两院。所有建筑规划得紧凑有序,二进式院落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在不大的两个小院子里种有一些古老的白玉兰、桂花树、梅花树、腊梅、牡丹,还有一定数量盆栽的花草植物。在工作之余,老师们边欣赏边为其清理杂草、或培土浇水什么的,把这当作是生活的一大乐趣。精心培育后的花草郁郁葱葱,你追我赶,争先斗艳,好不热闹。

文昌宫这里原来办的是白沙完小,白沙完小是丽江最早的学校之一,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当时白沙中学算上足球场、篮球场,再加20多亩校田,在乡镇中学里算是大学校,而球场在校园外,真正的校园其实就是文昌宫了。

文昌宫也是白沙著名的古殿宇建筑群落之一,所建时间与周围建筑应该大体一致,大约是在明代木土司政权鼎盛时期兴建的。它是座文庙,是用来祭拜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

我对文昌宫之魅力感受最深的是院内的一幅楹联。我经常出去跟学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累了又回到安静的校园里,独自欣赏着文昌宫院内这幅楹联,令我终身难忘。上联是:教弟子如养芝蘭今日栽培须務本;下联是:愿先生勿弃樗栎他年长大儘成才;横批是:樂育英才。“弟子”对“先生”、“芝兰”对“樗栎”、“今日”对“他年”、“栽培”对“长大”、“务本”对“成才”,对仗如此工整完美,笔风遒劲有力,比喻准确恰当,师生关系阐述透彻明了,通俗易懂,文笔斐然,我对其膜拜之极,难以言表。古人诚不我欺也,它生动诠释了教育教学要遵循普遍的规律,它要老师首先筑牢学生的根基,让学生“固本”远行;它要老师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感恩前行;它要老师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更要让老师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物换星移,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并未过时,一直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它完全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准绳和尺牍。

我在白沙中学期间,文昌宫里的孔子塑像早就没有了,但大殿内安放塑像的台子仍还完好。透过这幅楹联,我似乎在岁月的长河里依旧听到了文庙里朗朗的读书声。

或许是受到校园里“精致”的花花草草的影响,我在工作之余,也形成了养花养草的爱好,特别酷爱养兰。我养兰主要是自然栽种,放管得当,随性生长。但绝不为了追名逐利,用温室温棚,这药那药啥的。自然栽种的兰花根深叶茂,花剑粗壮有力,花朵鲜艳自然,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养好兰花是件不容易的事,栽种好了不管是不行的,急于求成或者管得太勤往往适得其反。养兰三十年,怎样才能养好兰?我还是没有掌握十分的要领,但有一点肯定的就是就是“养兰”要养好“根”。我很幸运“养兰”和“教弟子”,让自己有机会进行实践,“寓教于乐”更是让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体会这其中的奥妙。教育不是朝夕之功,教师要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不是用几个数字就能简单量化出来的,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一句古语说得特好:“求学如春日之苗,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教书又何尝不是?“养兰”与“育人”其实殊途同归!

尽管白沙中学的校舍相当简陋,设施条件更不入流,但就是依靠文昌宫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办学理念,培养出和惠祯等一流人才。我庆幸能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文昌宫,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学习、生活、工作;更庆幸在18岁的年纪就站在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一个起点。我工作仅三年,白沙中学师生、白沙人民把我推到学校领导岗位上,让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校曾因教育教学质量过硬,中考成绩优异,吸引一大批周边的大研、黄山、白华、束河、金山、大东、鸣音、拉市等乡镇的学生到白沙中学学习,学生们也陆续考入了高一级学校,学校名气大增,自己也受到地委行署的隆重表彰。

我工作五年后,专升本继续深造。离开文昌宫时,我把这幅楹联抄在笔记本里带走了。从那以后,爱不释手的笔记本陪伴着我,相继在丽江县五中、丽江县八中、丽江县一中、古城区一中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时过境迁,这本笔记本已经是纸黄墨淡了,但这幅楹联在我心里却依旧璀璨夺目。它过去管用,现在有用,今后也一定能用。它让我学习中感悟,实践中领会了三十多年。只可惜我还是未能学好,更没有做好。我还是如同一个个跚跚学步的小孩,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不久前,我向三十多年前的学生,曾荣获云南省十佳校长的白沙完小和春雷校长了解文昌宫里的这幅楹联。当他告诉我,文昌宫内原来的楹联没有了时,我甚感惋惜。但又听到他们请了国内的著名书画家汪德龙先生把这幅楹联又题写在了新白沙完小时,我心甚慰,甚慰我心!

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分享这幅文昌楹联吧!以此共勉。

乐育英才

教弟子如养芝兰今日栽培须务本,

愿先生勿弃樗栎他年长大尽成才。

猜你喜欢
白沙补习班丽江
丽江三朵节
“白沙溪”黑茶包装设计
白沙水库
丽江的荒
白沙涧
好不想上补习班啊
打好基础有必要
补习班,你上吗?
云南·丽江
谁说丽江是艳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