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秦俐/吉林省教育学院(130022)
●夏 勇/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130022)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见表1)。据此回答1~2题。
表1 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要素比较
1.表1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2.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C.热带气旋的形成
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读2012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如图1),据此完成3~4题。
图1
3.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
A.东部—甲 B.中部—乙
C.西部—丙 D.西部—甲
4.图中信息反映出: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
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
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
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
2016年2月,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马铃薯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图2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结合材料,完成5~6题。
图2
5.下列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的地理背景分析,错误的是:
A.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增强体质的愿望
B.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原有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增产潜力受限
C.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等特点
D.马铃薯广受人们喜爱,事实上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都已将马铃薯当作主粮
6.有关图中各优势产区发展马铃薯种植自然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但昼夜温差小
B.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且昼夜温差大
C.西南优势区,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很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
D.南方优势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气温高,适合马铃薯的夏季栽培
图3中A、B两地区都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据此完成7~8题。
图3
7.比较A、B两地区气温的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①A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②A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③B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小④B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水源充足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湿地主要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有“地球之肾”之称。读图4回答9~10题。
图4
9.引起该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生产生活大量用水④上游地区对植被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湿地变化带来的后果可能是:
A.湿地周边气温日变化减小
B.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C.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D.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潼关(见图5建库前后潼关高程的变化)距三门峡大坝(见图6黄河三门峡水库及潼关位置示意)113.5km,位于黄河、渭河汇流区宽浅河道突然收缩进入三门峡峡谷河道的衔接处。在2003年期间渭河流域有三次较大的降雨过程,造成了三次洪灾,渭河河堤多处被冲溃,几十万居民被迫撤离家园,大量农田、村庄被淹,对渭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很大,这次洪水流量不大,水位高,流速慢,洪水灾害大,为“小水大险”。
图5
图6
(1)分析渭河流域出现“小水大险”的人为原因。
(2)描述三门峡建库前后潼关高程变化特点及原因。
(3)有学者坚持拆除三门峡大坝,分析拆坝的原因。
参考答案:1.B 2.D 3.C 4.C 5.D 6.C 7.B 8.B 9.C 10.B
11.(1)黄河三门峡水库中的泥沙淤积,抬高了渭河入黄河处的水位,使洪水宣泄不畅;渭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安置三门峡水库返迁移民、发展经济、大量占用河流的河漫滩地;河堤工程质量问题 (2)变化特点:建库前潼关汛前高程低,平均322.5米左右;汛后高程高,平均323.6米左右;建坝后高程迅速提高,1969年大约328.6米;1976年左右高程又下降到326米左右,之后又波状上升,1999年前后,高程维持在328米 原因:汛期冲刷下降,非汛期回淤;洪水期下降,渭河高含沙量洪水冲刷作用更大;黄河高含沙量洪水使潼关高程上升;平水期回淤;枯水年份汛期潼关高程上升 (3)环境生态,保护水资源和各种鱼类的产卵地和洄游路线;公共安全,大坝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老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济利益,大坝老化后,运行和维修成本都远远高于拆除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