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栩吕相勇 李琳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从目标、主体、师资、课程、平台、途径六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确立“产+学+营+管”培训目标模式、构建“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打造“校+行+所+企”培训师资模式、开发“技+文+营+管”培训课程模式、搭建“示+训+学+商”培训平台模式、实现“送+观+访+带”培训途径模式等措施,以改革、引领、示范、推广广西职业学校农民培训模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广西职业学校 “职业农民学院” 农民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32-02
2015 年 4 月,自治区农业厅与玉林市人民政府共建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承办主体是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是广西乃至全国第一所职业农民学院。此后,自治区农业厅直属 5 所农业职业院校陆续成立“厅·市共建”的职业农民学院。利用职业农民学院的载体,这些职业学校已逐步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水库移民劳动力、“雨露计划”贫困村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等农民培训的主力军。此后,全国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效仿,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应用已十分广泛。作为第一所职业农民学院承办主体,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社会开展农民培训的探索,从确立目标、构建主体、打造师资、开发课程、搭建平台、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形成“职业农民学院”模式,以更好地指导职业学校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确立“产+学+营+管”培训目标模式
2012 年,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誰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国家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在此背景下,广西所有农类职业学校纷纷成立校内教辅机构—— 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环节工作之中。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目标,在培训开展过程中,为让学员掌握相应农业产业技能、继续学习的能力、经营和管理能力,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逐步确立了“产+学+营+管”目标培训模式,使培训目标更具体、更丰满、更现实。
“产”是指农业各产业技能,是在培训过程中让农民掌握单一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如水稻产业从选种、育苗、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加工、品牌打造、营销全程各阶段关键知识与技能。
“学”是指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培训过程让农民学会如何利用各种平台、媒体、他人、手段、机会等提高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以促进产业技能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营”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管”是指企业管理能力,是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依法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构建“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
2015 年 4 月,为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相关的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等多方松散型培训主体形成紧密型培训主体,自治区农业厅与玉林市人民政府协商共建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职业农民学院设立管理委员会,由玉林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农业厅组成,建立相应的学院章程及议事制度,依托自治区玉林农业学校,统筹区域内各县市区的农业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吸纳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学等校内外优秀培训资源,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培训及其他涉农培训,构建了“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形成“政”“行”“校”“企”四个主体相互交融,机构健全、经费保障、责权明确,并逐步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农业部门牵头—职业农民学院实施培育—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培训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三、打造“校+行+所+企”培训师资模式
师资队伍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键资源,为达成“产+学+营+管”的培训目标,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制定培训师资选用条件、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并明确了授课的内容、方向、范围和授课的方式方法。紧紧围绕“粮、果、菜、禽畜生产”等主导产业,聘请自治区、市、县各产业知名专家、农业企(社)负责人、种养能手、科研院所及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专业教师组建了近 100 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师资团队。打造“校+行+所+企”多元化培训师资队伍,改变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的培育师资局面,全面提高学员的产业生产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经营和管理综合能力。
四、开发“技+文+营+管”培训课程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没有现成的培训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本土化培训教材”。为此,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围绕农业部颁布的各产业培育规范,深入农村对农民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思想,从满足学员对“产业技能+文化素养+营销能力+管理水平”四个维度培训需求来开发培训内容,并从“培育方案—培育教材—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逐层递进,开发了特色化、系统化、本土化的“技+文+营+管”培育培训课程体系,并在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知识、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课堂上运用不同的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保证培育培训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而达成“产+学+营+管”的培训目标。
五、搭建“示+训+学+商”培训平台模式
为衔接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充分融合学校现有的资源和当地的资源,让新型职业农民增知识、增能力、重素养、增效益,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类基地”作为示范平台;利用农业生产园区作为实训大平台;利用教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等数据组成在线学习的云平台;利用学校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农产品上行的电商平台,搭建“示+训+学+商”培训平台模式,四个平台功能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基地示范平台开展现场观摩教学增强学员发展种养产业的信心;农业生产实训大平台注重培训农民的生产技能;云教学平台注重培训农民的持续学习能力;农产品电商平台注重培训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学员成年人学习的特点,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培训效果。
六、实现“送+观+访+带”培训途径模式
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为了提高学员的培训效果,使学员“来得安、学得会、用得上、做得到”,以“送+观+访+带”模式,活化培训途径,把短期行为变长期行动、培训变培育,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送”,让学员“来得安”。为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村推进”“全生育周期、全产业链、分阶段开展”“农民田间学校教学”,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实行“送训下乡”,把培训放在所在的乡镇村屯的会议室、文化室或农民合作社的工场开展,方便学员就地就近就产业安心地来参加培训。
(二)“观”,让学员“学得会”。为促进学员直观学习、增强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应产业的生产、销售的技能,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在培育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模式,按照理论教学与生产经营现场教学 1∶2 的比例,组织学员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示范基地、加工企业、电商销售企业等实体,开展现场观摩、实践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保证学员看得懂、学得会。
(三)“访”,让学员“用得上”。为提升培训实效,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组建的农业各产业专家、教授团队除培训中做好教授工作外,还利用社交、通信、媒体在线、实地指导等手段开展培训后跟踪回访服务工作,成為学员生产、经营、管理上“不走的参谋”,指导学员用得上。
(四)“带”,让学员“做得到”。为实现产业兴村,“不走的参谋”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新农村建设传授产业知识、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带领学员从本村屯产业的整体发展上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创新创业,统一治理,提高效益,思考、谋划、布局和革新,“传一手、帮一把、扶一段、带一程”开展产业创业孵化,实现学员“做得到”的愿望。
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经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三年的探索研究,扮演科研者、示范者、教育者、服务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在培训的目标、主体、内容(师资/课程)、平台、途径上经过立体打造、系统革新、有机整合自成体系,既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中起到改革、引领作用,又在其他农民培训项目上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把短期行为变为长期行动,培训变培育,实现农民培训效果质的提升,促使广西职业学校以农民培训为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高质量培育农村人才队伍为主线、“传一手、帮一把、扶一段、带一程”为路径,谱写出服务“三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