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亭

2018-01-23 08:18杨圣容
当代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三棵树红豆杉水泥路

杨圣容

自然亭不是亭。之所以叫自然亭,只因为该地并没有官方名称,冠其特征,便这样叫罢了。

自然亭是亭,亭子中有十五棵“柱子”——都是老树。这些树到底经历了多少年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一棵树从种植到现在,已经有五代人了,还有几棵比它更老。

亭子的“顶梁柱”是一棵树,也是三棵树。说是三棵树,是因为确实是有三种不同的树,分别是枫树、红豆杉和楠木;说是一棵树,因这三棵树的根是连在一起的。在我们这个地方,会经常看到一根多株的树,尤其是杉树。我也因此认为,“顶梁柱”是普通的多株树。我问爷爷,为什么这三种不同的树会连在一起?他说,他小时候就已经这般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他也是听太爷爷说的。太爷爷说,这三棵树起初并不连在一起,种下这些树的分别是杨氏、刘氏和王氏的先辈,当时他们因土地问题发生了纠纷,最后大家决定以种树看长势的方式来解决,于是并排在这里种下了这些树。树终究长得太慢了。这些树还没有分出高低,先辈们也找到了解决的方式,于是对这三棵树也没有去在意。不知不觉中,这三棵树慢慢长大,而且愈加聚拢,三姓人家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望着爷爷,我不由一笑,这也太神化了吧?看你想的!爷爷哈哈一笑,眯着眼抽烟不再理我。

一个假期回家,我极早地就去自然亭看“顶梁柱”。才一个学期,这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山坳上的土坪已经拓宽了,建成一个广场,广场边建了一个亭子,亭子的名字就叫“自然亭”,与亭子连着的,还有一排长廊。

自然亭其实是在一个小山头上,现在这个小山已经被挖去一小半。山下挖掉的地方,建成了一个配置在广场旁边的戏台。上山的小路成了水泥路。沿着水泥路上去,只见“顶梁柱”只有两棵了,中间的红豆杉已经只剩下树墩,而其他两棵也都即将枯死。爷爷说,修广场,挖戏台,把水泥封在黄土之上,没有人意识到这已经断了“顶梁柱”的根脉。

小山头上,那棵種植者已经有五代人的树也颇是传奇。种这棵树的是欧氏人家。当年欧氏从黎平分支来到这里,为了测试是否能够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特意将这棵从黎平带来的树种下,树若存活则住下,不存活就走。结果就已经有了五代人,这棵也有了入云之势。这棵树爷爷只知它的苗名。我仅知道,在冬天拾起它落下的枝干当柴薪,火劲很足;叶状近似葫芦;夏天,树上常有毛毛虫垂丝而下;不是常绿乔木。

自然亭上的红豆杉数量最多,是自然生长的。村民中,大多数都应该知道其价值吧,爷爷也知道这树挺值钱,不过,没有人为了钱去伤害它们,在村里,它们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它的果实可以用来解咳嗽。每至果实成熟,我们都会上树折下大把“红豆”,它的味道微甜,吃得多了也会觉苦。

偏东边的老杉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劈开了。村里人说,有鬼怪附在树内,雷公才将它劈死的。在村里,被雷劈的树有好几棵,也都靠近人家,但人畜从未死伤。

自然亭的“柱子”也都是几棵树聚着分布在各个方向,布局与普通亭子差不多,只是会在有几块叶子未盖及的地方,露出了几片天。雨天,下雨很久后树下才会出现雨滴。夏天傍晚,洒足饭饱后大伙都会到亭内乘凉。

有了广场,到自然亭乘凉的人慢慢少了,上去的路也渐渐起了青苔。平时,人们都喜欢聚到广场,坐在亭子或是长廊上,女人做些手上活路,男的则烧烟摆门子。有时候兴趣来了,他们还会唱些苗歌,或者吹着芦笙在广场上转几圈。

南边谷底不断地吹来凉风。广场上玩耍的小孩啃着瓦缸里泡过的黄瓜,这样的黄瓜又凉又脆,还夹着一丝丝酸甜味。农闲,妇女们都在长廊上做女工。有时候,午饭时她们各自从家里拿来一道菜,到这里来大伙一起并着吃,其中多为酸菜和腌生黄瓜,有时也会有一两条腌鱼。

在家乡,千百年来人们都用这种酸与辣来跟太阳和苦日子对抗。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但人们依然喜欢酸和辣,就像他们喜欢喝酒一样。他们说,只有这样,日子才算是有滋有味。

无人光顾,自然亭算是真正回归自然了,地上满是荒草与青苔,山坡上更是杂树生花。不过,自然亭的故事还在,它的团结精神还在,它将永久地留在在人们的传说中,扎根在他们的心灵里。

指导老师:杨文福

猜你喜欢
三棵树红豆杉水泥路
周明扬
三棵树:危险的应收与消失的经销商
城市的地下有什么
南方红豆杉营林价值和造林技术探讨
三棵树能增长到天上吗?
一条蚯蚓在水泥路面上蠕动
三棵树
红豆杉如何入药
水泥路的面积
阮明舒的红豆杉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