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对比”,而是“比较”

2018-01-23 11:30任永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群文对比古诗

任永刚

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标志着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然而目前群文阅读的方法比较混乱,有的教师称其为对比阅读,有的教师称其为比较阅读,有的教师将两种阅读掺杂运用,以为“对比”与“比较”没有区别。一线教师反应强烈:到底采用什么方法阅读?这是亟待讨论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现状,结合有关课例,谈几点拙见。若有错误,请名师专家指正。

一、对比策略的不适合

对比策略运用的代表作当属福建黄黎明、阎晶晶、肖俊宇三位老师的《古诗〈乞巧〉〈嫦娥〉教学及评析》(《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3期)。三位老师对两首古诗的解读已达到全面、精深、透彻的境地,笔者读后受益良多,只是对文中“有意识采用对比策略”之说不敢苟同。

黄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这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对话诗题,对比揭晓表达对象之不同;初读古诗,对比读出节奏韵律之共通;巧解“宵、霄”,对比感悟古诗环境之相似;觀阅神话,对比感受两诗情思之相异;互读批注,对比体悟相同夜空不同感受;想象画面,对比体会情景相融不同之意境;关注韵脚,对比涵泳古人用韵之神妙。可以说,七个环节环环紧扣,节节对比。阎、肖两位老师加了16处点评,并附长长的总评。点评多点在“对比”上,如:“黄老师直接入题,有意识采用对比策略。”总评也评在“对比”上:“以‘对比教学为主要策略,不断巧相对比,……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

笔者以为,对比策略的采用并不适合。何谓“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两种事物)相对比较:古今对比/新旧对比。”这里说的“相对”,指性质上的对立,如古与今、新与旧、美与丑、强与弱、优与劣、虚与实等。黄老师用心发掘了七个对比的因素。第一个是诗题对比,结果是表达对象不同。一首写事,一首写人,如何相对比较?第二个是节奏韵律对比,黄老师引导诵读时划分两诗的节奏是“共通”的,更不可能相对比较。确切来说,引导学生发现两诗写作上的相同与不同,运用的是比较的思想与方法。何谓“比较”?《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三位老师解读两诗的七条相同与不同,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上强调的“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

阎、肖两位老师的总评指出:“这堂中年级古诗教学课充盈着浓浓的‘诗味儿,整堂课跳出诗词教学惯有的诗意先导之窠臼,把意会品鉴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以为,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品鉴”,品评鉴赏。对低中年级学生提出“品鉴能力”的“渗透和培养”的要求,对黄老师“这堂课处处教读诗,处处教鉴诗”的评价,对鉴诗的“与形象相遇”“与意境相遇”“与韵脚相遇”的做法,都有必要进行商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也就是说,三年级学生诵读诗文时并不要求“品鉴”,他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拟定的教学目标随意超越课程标准,如同揠苗助长,不科学。

黄老师设计的七个环节——“表达对象(不同)→节奏韵律(共通)→环境(相似)→情思(相异)→感受(不同)→意境(不同)→韵脚(神妙)”,给笔者的感觉是,两首诗知识点的选择太宽泛。教师只看到了两首古诗包含的知识点,而没有看到或没有注意到接受这些知识点的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接受能力。学生一堂课内“吃”得太多太杂太快,恐怕消化不了,还得再吐出来。这里提个建议,有的知识点可放到五、六年级教,有的知识点可留给中学教师教,循序渐进,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将原题改为以“比较”为主要策略,同时要重新考虑教学目标的定位与知识点的选择。

二、比较方法的可行性

比较的思想与方法用于群文阅读是科学的,经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验证是行之有效的。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徐长军老师亲历教学实践,撰写了《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一文(《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年第5期)。他指出,古诗教学可以在下列语言材料间进行比较:修改稿与定稿比较;同题材或同主题的古诗文比较;相同表现手法的古诗比较;不同版本的古诗比较;同一首古诗的不同解读比较;古诗与同题材白话文作品比较。徐老师还在文章结尾强调:“至于落实到具体的古诗,则要根据古诗特点与学情而定,绝不是比得越多越好。要发挥比较的最大值,还要把握好比较的时机,并且要把比较与诵读、想象等方法整合起来。比较,让古诗教学变得更丰厚,更有韵味。”笔者赞同徐老师在文中阐述的观点,“要根据古诗特点与学情而定,绝不是比得越多越好”说到了点子上,给古诗教学的教师提了个醒。笔者也更欣赏文中提到的“比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的具体做法,因为这些经验与做法适用于小学古诗教学实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包林军老师在《比较:“语用”学习的策略选择》(《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年第5期)一文中介绍了三个案例。案例一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教学片段,教师抓住描写罗丹的一句话“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让学生删去“一刻钟过去了”,然后进行比较朗读,体会时间描写存在的价值——让人觉得时间过得特别长。案例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教师选择巨人赶走孩子的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巨人的“生气”逐步升级。案例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军神》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把沃克医生与故事的主人公刘伯承进行比较,感悟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侧面描写的“秘妙”。笔者以为,这样的比较是真正落实“语用”的做法。

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群文阅读本质上属于比较阅读。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加以比较、分析、归纳,辨别出被比较因素的共同点和相异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笔者以为,倪教授对“比较阅读”的解说简明、扼要、深刻,为群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教师可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鉴于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混杂的现状,笔者建议教师把“比较”的思想与方法用于群文阅读,使阅读教学改革有新的突破,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 261400)

猜你喜欢
群文对比古诗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劳劳亭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