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是杭州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杭州市莫银火名师乡村工作室落户浙江省淳安县威坪中学,根据杭州市教育局的要求,导师每月都要到落户学校组织活动,且为落户学校开设选修课,2018年10月5~7日的活动是莫银火名师乡村工作室“以文化人”选修课的起始。第一节课由莫银火老师亲自执教。以下是淳安县威坪中学张金彪老师的听课体会与思考。
能够有机会聆听莫银火老师执教《展喜犒师》,诚为有幸。莫老师厚重深邃、大气开放、精巧灵动的课堂教学,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莫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实乃“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更有待我和年轻的老师一起去慢慢欣赏体味。下文我将结合莫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片段一:图文激趣导入,提炼事件之核心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字,对应的现代汉字是什么?
师:这个字的右边是一个“戈”,左边是一个“人”,“戈”部锋利的刀刃正在刺向一个人。
生:“伐”。
师:课文中拿“戈”的人是谁?
生:齐孝公或齐国人。
师:课文中那个“人”是谁?
生:鲁僖公或鲁国人。
师:现在齐国拿戈要攻打击杀鲁国,正常情况下,鲁国应该怎么办?
生:保卫国家。
师:对,拿起武器保衛国家,选择一个“
师:可是,鲁国统治者最后决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生:犒师。
师:馈赠牛羊,叫“犒”,一般情况下,“犒”的对象一定是己方,至少是对己方有功的朋友。但现在鲁国方面却作出惊人的决定,竟然要犒劳自己的敌方。这是不是很矛盾?请同学们认真品读“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句,注意要重读“伐”和“犒”字。
[学生大声诵读。]
师:“伐”字,揭示了齐国一方大兵压境的来势汹汹;“犒”字,暗示了鲁国一方的从容淡定。课文虽然很短,但是很富张力。请同学们齐读,再次体味。
[学生齐读。]
【学习体会一】
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片段一中,莫老师十分注重对文字字形的分析,并把字形分析巧妙地与对文章情节的概括与文章意义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与文言诵读(声音)相结合,充分彰显了汉语言文字的独特生命魅力。
在教学中,莫老师采用了激趣导入教学法。课堂一开始,莫老师选取“伐”“战”与“犒”的古体字形,从猜想字形字义开始,突出“戈”“牛”部字形解释。这样既形成强烈的教学视觉刺激,又造成鲜明的对比(欲侵略者和准被侵略者,杀气凌凌和诚意满满等),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莫老师着重强调了“伐”和“犒”这两个字,对事件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既起到了提纲挈领之作用,又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了铺垫。
片段二:由果溯因追问,探究“犒师”成功之缘由
师:面对齐国的大兵压境,鲁国不选择“战”,而选择“犒”,这是为什么?
生:打仗需要粮草,而当时鲁国“室如县磐,野无青草”。
师: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当时鲁国遇到了“凶”年。
生:“世世子孙无相害也”。齐国和鲁国定过盟约,应该遵守规矩。
师:对。两国既然定过盟约,就应该信守盟约,所以鲁国就选择“犒”。
师:除了前面同学提到的,我再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其一,国力弱小,当时鲁国小而弱,而齐国大而强,鲁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其二,防御未善,从文中“不敢保聚”可以看出,鲁国当时并没有做好战事的防御准备工作,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鲁国示弱语;其三,盟国不力,鲁国当时的盟国卫国尽管也出兵齐国,但由于实力太弱根本起不了作用;其四,时机不对,齐国当时尚未入境,当然不可能选择越境攻打。这些众多因素共同促使鲁国统治阶层作出了“犒”而不“战”的决策。
师:既然鲁国选择了“犒”,那么要确保“犒”策略的成功性,鲁国方面必须考虑哪些先决条件?请同学们作一个假设分析。
[学生讨论。]
生:要找一个可靠的出使之人。
师:这个可靠的人最好是谁?
生:展禽,因为文中写到鲁公使展喜“受命于展禽”。
师:是的,展禽是最合适的人选。因封地在柳下,谥号为惠,又称柳下惠。他不仅“坐怀不乱”,更被孔子、孟子评价为“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只是鲁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展禽已经八十七岁,所以派他的弟弟展喜出行。
师:还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
师:既然是“犒”,当然要尊重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己方的诚意,让对方悦纳己方,但同时又必须捍卫好本国利益,不能辱没本国尊严。实现“犒”,当然要有达成目的的恰当而充裕的时间。
师:“犒师”之人已找到,“犒师”前提已明确,那么接下来如何“犒”呢?
[学生研读“对曰”部分。]
生:展喜先回顾周王时期齐鲁定下了“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约。
生:展喜接着说到了齐桓公一直遵守盟约的事情,希望齐孝公也继承父亲的做法,坚守盟约。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致就是这样。那么齐孝公花费巨资兴师动众,现在却要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
[学生研读分析。]
生:“先王之命”和“昭旧职”。
师:齐孝公如果不能遵从先王之命而昭旧职,那么齐孝公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百姓会如何评价他?
生:不忠不孝的人。
师:对,遵守盟约,齐孝公就是一位忠孝之人,而废弃盟约,齐孝公就成为不忠不孝之人。中华民族有一些核心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违背这些核心价值,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就会众叛亲离。请同学们回顾《鸿门宴》,说说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什么。
[教师出示《鸿门宴》相关文字材料,学生思考。]
生:义。项羽不愿做“不义”之人。
师:对,从本文中还能找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其他关键词吗?
[学生思考。]
师:例如,齐孝公在鲁国“野无青草”之时准备入侵是什么行为?
生:乘人之危。
师:用两个字评价。
生:不仁。
师:例如违约的行为,如何评价?
生:不信。
师:再比如,齐孝公“鲁人恐乎”的言语行为,如何评价?
生:傲慢无礼。
师:是的,不礼。仁、义、礼、信、忠、孝,齐孝公不愿意因违背中华文明的这些核心价值而失去民心,正是他退兵的根本原因。
【学习体会二】
人文性是語文学科的重要属性之一,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与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莫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这方面的很好启发。
在片段二中,教学环节围绕“面对齐国的大兵压境,鲁国为什么不选择‘战而选择‘犒”“为了确保‘犒策略的成功,鲁国方面必须考虑哪些先决条件”以及“齐孝公花费巨资兴师动众大兵压境之下却选择退兵的根本原因”层层展开,分析了齐鲁双方的优、劣势,从而水到渠成地提炼与阐明了“忠、孝、义、仁、信、礼 ”等中华文明重要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
三个主问题的设计,不断推动教学内容向深层次迈进,一次次驱动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延展。在“文本分析与理解”的语文教学任务之下,莫老师更重视深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如辩证式一分为二地分析齐鲁双方的优、劣势,如引导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思考“犒师”的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如训练类推(“仁”“信”等)思维能力等。
在教学中,莫老师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法,通过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课堂设计引入“鸿门宴”情节,通过“项羽不杀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项羽不愿意做‘不义之人” 的分析,为学生理解“展喜为什么能够成功说服齐孝公退兵”提供了思维启发,从而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归纳出“忠、孝、义、仁、信、礼”等中华文明重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莫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温故而知新中开展铺垫与引导,循循善诱,十分巧妙。
片段三:从“意”到“言”,赏析“辞令”之优美
[教师出示如下文段:今者,王置我修敬而不顾,言倨意骄,无乃不礼乎?知我野无青草,兴师而来,无乃不仁乎?]
师:同学们,如果把上面的文字加在展喜回答的后半部分,行不行?理由是什么?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生:不可以,言语太直接,给人以不友善的感觉。
师:对,不符合当时的语言情境。人最重要的智慧之一就是在和对方沟通时能够把握说话的时间和地点,并用恰当的言辞实现自身交流的目的。此时此刻,展喜作为“犒”的一方,必须要表现出诚意。同时,展喜作为外交使节,是在回答齐孝公的提问,必须要拿出敬意。而上文“置……而不顾”“言倨意骄”“无乃不……乎”等在用词与语气上都与“诚”和“敬”相背离。
师:所以,讲究辞令是很重要的人类智慧。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最欣赏展喜这句话,因为第一……第二……第三……”的格式,自由欣赏该文的外交辞令之美。
[学生思考讨论。]
生:我最喜欢展喜“小人恐矣,君子则否”这句话,因为:第一,如果展喜回答“恐”,则有损鲁国尊严;第二,如果回答“不恐”,则会激怒齐孝公从而激化事态。因此,展喜这样回答,不卑不亢,既体现了对齐孝公的敬意,又维护了鲁国尊严。
师:再比如“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鄙邑,使下臣犒执事”句,妙在何处?
生:使用了“敝”等谦辞和“玉”等敬辞,表明了自己的谦虚和对对方的尊敬。
师:对,这是很典型的外交辞令,需要我们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最欣赏展喜外交辞令中的这种手法,因为……”的格式,体会探究辞令之美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生:前面提到注意用好敬词和谦词。
生:在表扬他人的同时又给以压力,展喜在颂扬齐国的同时也给了齐孝公以压力,促使了齐国的最后退兵。
师:很好,通俗地讲,这就是“戴帽子”和“扣帽子”同时进行的言辞艺术。
师:再如辞令还讲究潜台词的“弦外之音”“话中话”的艺术。例如“载在盟府,太师职之”句,表面上展喜是在叙述齐鲁盟约这一事情,而潜台词是说“结盟是事实,你齐国不能违背盟约”。
师:再如说话要揣摩和抓住对方心理展开,如文中展喜就充分抓住了“齐孝公要成就霸业”的急迫心理,一方面用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历史事实来阻止齐孝公欲侵略鲁国的企图,另一方面又站在齐孝公的立场指出了能够成就霸业的途径。这也是展喜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犒师”使命的重要因素。
师:清代唐介轩的《古文翼》评价该文时指出:“抬出先王、周公、太公、成王、桓公,力争上游,而以‘恃此不恐句徒然煞住,令齐侯难措一辞,此为词令第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些都充分指出了讲究语言交际艺术的重要性,请同学们重视和学习言辞的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和交际能力,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师生、生生分角色诵读文本中的对话,体会展喜外交辞令之妙。]
【学习体会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中的核心,其他三方面的发展都依赖于语言这个载体。
如果说在片段二中,莫老师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指导,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文本的“言语内容”,那么在片段三中,莫老师带领学生在进一步赏析“言语内容”的过程中突出了“言语形式”的赏析,引导学生关注辞令的技巧与方法,最终实现了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现了语言发展、文化传承与思维提升的统一。
在教学中,莫老师在引领学生赏析外交辞令时,采用了比较阅读教学法。通过添加一段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明确若仅仅有“道义”上的正确,而没有言辞的智慧,同样是不可行的,从而更鲜明地突出了语言形式的重要意义。为充分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形式,注重语气、敬谦用词等,莫老师又设计了两个活动体验环节,既有深入文本的感性赏析一、二、三,又有言辞技巧手法层面的理性发掘、归纳和鉴赏。两个活动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深入解读了文本,更引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习体会四】
走进莫老师的课堂之前,关于经典文化类作品或者论著类作品的教学,我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此类教学我们该怎样定位教学目标?大而言之,也就是此类作品的教学价值在哪?课堂教学到底要把学生引向何方?
古代文化作品教学,一般围绕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展开,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学始终徘徊在对文言字词和文意的疏通上,有的教学始终执着于对文章、文学的表现形式因素的分析上,有的教学又游离开文字而穿走在文化价值等宣教的路上。
听过一些课,也学习过一些学校的弘扬国学经典的经验,轰轰烈烈宣教与学习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经典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今天学校教育教学的时髦。而我对此却持审慎态度,尤其是对那些小学阶段就突出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承的做法。因为在我看来,当下众多小学开展的国学教育和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常常有着灌输性、盲目性。
中华古代的核心价值当然十分重要,但是其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漫长的社会历史已经证明,对这些核心价值的理解与实践,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向一个极端,甚至走向它的对立面。更重要的是,人的现实生存的时代土壤已经发生巨变,产生古代核心思想价值的土壤早已成为历史;而生存土壤的变化,必然导致指导生存的思想之变化。在“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价值思想已经普世的今天,传承古代核心文化就必然要考虑这些核心价值观与现在普世的价值观之间的融合关系。因此,如何对待经典作品,教学如何定位、如何施教,也不会是简单而易行的任务。例如如何对待古代“忠”“义”核心思想就一直存在争议。再如“礼”,孔子自己就感叹“克己复礼”的不能实行。在赤裸裸的利益与权力面前(尤其是在战国以后),这些古代核心价值就常常沦为鸡肋,或者成为利益与权力的遮羞布、掩饰裙。因此,个人以为,若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学校教育或者课堂教学在试图引领学生传承弘扬真善美核心价值的同时,是不是还要引领学生直面生存的残酷与原始血性?个人以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若此,那么文化经典类作品教学应该或者可以走向何方呢?莫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示范与方向。
本次活动,听了莫老师的课堂教学示范,学习了莫老师关于文化经典教学的讲座,我发现莫老师把文化经典类作品的教学价值最终定位在了向经典学习“美德和智慧”。在《展喜犒师》课堂教学中,三个教学片断,依次从文字赏析入手,到在文本分析中感受理解古代核心文化价值的重要意义,再到辞令智慧赏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伴随人类智慧的发现与启迪、思维的引领与训练。
美德固然是学习的核心,而莫老师提出的向经典学习“智慧”,我深以为然。“智慧”,既包含思想和价值观,又超越思想与价值观。思想与价值观,常常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与一定的地域特点,也因此具有局限性;而智慧,时代性与地域性相对不强,也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意义,比如人类的思维方式智慧。因此,莫老师把文化经典的教学价值定位为“学习人类的智慧”,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智慧”,既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也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这也足见莫老师为人师的爱和责任之深、之切、之久远。
向经典学习“智慧”,莫老师的这一定位也为我廓清了我的另一个教学困惑。《展喜犒师》选自《左传》,我心中一直存在着“《左传》是历史,还是故事”的教学困惑。个人以为,《左传》首先是作为历史文本存在,然后是作为文学文本存在。那么,這类文化经典该如何教学?是遵从于实用文本的逻辑,还是遵从于文学文本的逻辑?作为“故事”文本的虚构性与作为“历史”文本的客观性要求,又作如何取舍,或者如何统一?莫老师关于经典作品教学聚焦“智慧与美德”这一定位,让我豁然开朗!是的,不论读历史,还是读故事,其本质不都是学习人类智慧与美德吗?
衷心感谢莫老师的示范教学,为我解答了心中积存的困惑,让我对语文教学,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有了新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引领学生在文化经典作品的学习中去感受体味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经典魅力,去借鉴、汲取人类永恒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