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虚”与“实”

2018-01-23 11:33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诗人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一、何谓“虚”与“实”?

在古诗中,“虚”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四种类型:

1.虚幻世界。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作者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又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中写道: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这是一首吟咏牛郎织女的作品。“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嫉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配角心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接下来三句承“群仙相妒”,筆墨从牛郎、织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却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显然,只有深味人间久别之悲,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与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两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别离,相逢仅七夕这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何其深重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愁归去。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然而从词人心灵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的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词人运笔处处不凡,看来纯写虚幻世界,实际是将神话性质人间化。

2.梦境。例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以繁华的梦境来反衬现实处境的悲哀。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梦中图景。

3.设想之境。例如李煜的《虞美人》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雕栏玉砌”依然存在,这番景象并不在眼前,而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孤独寂寞的心情。

4.从对面写——这是一种特殊的设想之境。如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通过写千里之外的亲人对自己的思念,衬托出客心悲愁,思乡情切。从对面写来,多写双方中对方,以己度人,写人实写己,两地相思,一样愁绪,读来诗味无穷。又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独自望月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父亲,是衬托之笔);“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皆为设想之辞,纯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浦起龙赞为“诗从对面飞来”。

在古诗作品中,所谓“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石壕吏》《卖炭翁》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二、关于“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作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题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解析:如果“分析原因”的话,可以这样展开:①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想到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因为国家残败、偏安一隅、疆域渐狭而生发怀国之愁。②诗人深夜无眠,画角声传,因为边关不宁、战火不息而生发动乱之愁。③诗人已过中年,体衰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因为时不我待、壮志难酬而生发人生之愁。④诗人虽胸怀平戎韬略,又身经沙场历练,却屡遭谗毁,因为报国无门而生发际遇之愁。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解析:尾联发挥想象,虚写景象,借景传情。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的枫树上。借这种虚拟景象,表达了自己面对江山破碎、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意。同时,“烟雨桐江”和“丹枫系舟”还有着对国事时情和人生归宿的隐喻意义。

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赏析:一说起“秋兴”,人们马上会想起杜甫忧国忧民的组诗,著名的《秋兴八首》。陆游写过的《秋兴》有十几首,也多为忧国之作。“白发萧萧欲满头”这一首约写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前后,诗人57岁左右。“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首联概写现实情状。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作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愤然辞官归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颔联忧怀国危体衰。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颈联抒写失落忧愁。诗人45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以身许国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尾联表达无奈感慨。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砰砰跳动的心吧。这首写秋天的诗,坚定的报国信念中交织着迷惘、忧愁。烟雨系舟,也是谈何容易。陆游两岁时遭逢“靖康国难”,他是一位高产诗人,存世诗词9300多首,大半是光复报国的诗篇,临终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愿,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在这个背景下读《秋兴》,会有更深的体悟。

古诗今译:头上差不多全是萧疏的白发,回到故乡已经过了三个清秋。高阁凭栏醉望疆土更趋狭窄,中年疾病侵体更觉时光迅遒。百战铠甲闲置空怀报国壮志,五更画角声传只能催生深愁。明天烟雨清晨会到桐江岸边,姑且选占一株丹枫系住钓舟。

请你演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月 圆①

(唐)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本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思想内容”的表达作用。《望江东》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寻雁”等多个引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赏析:这是黄庭坚因党祸迁徙至西南时写下的抒情寄慨之作。语言平实而悲怨深沉,空灵浑成,是一首典型的北宋词。词作表达作者东望思归的心情,四个层次,四次转折,由“望”而一气贯下,则有万般不可“望”处。此种陷入绝境的情形,非亲身经历不能言说。

2.(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应扣住“情绪变化过程”作答。“九日驱驰一日闲”,表明是欣然寻访王侍御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自然是怅然若失的;友人因“门对寒流雪满山”而“诗思清人骨”,这是值得欣赏和让人羡慕的。)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城郭休过识者稀”说的是“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哀猿啼处有柴扉”说的是“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哀猿啼处”暗示住在深山老林里,“柴扉”则是言其家居简陋;“渔樵路”说的是对方平日里“与渔夫樵夫生活在一起”。这样一分析,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格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前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来突出王侍御形象——诗人说“怪不得王侍御诗中的思致清新得沁人肌骨,原来他的家门正对着一溪寒流、满山白雪”,借以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雅、高洁的诗人形象。后一首的“日暮归来雨满衣”,认为是写诗人自己或虚写隐者归来,两种理解均能成立。)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根据三、四两句诗和“代为之思”,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从对面写”;然后可结合“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深远)将答案具体化。意思对即可。)

赏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难以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一来,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作品更具朦胧之美,更有助于表现惆怅的别情。通过造境,“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可以说,诗作在艺术构思上是颇具特色的。

4.(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因此不管是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生活环境,还是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都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并透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获得。第一句中“闻说”两字透露出诗中的描写也来自听闻,但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凭听闻所接受的信息是无法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众所周知,征戍、行旅是中国诗歌一个源远流长的抒情主题,其中所贯穿的情感常常是征人的辛劳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是思妇凄绝哀婉的牵挂,其感情基调是悲苦的。但是到了盛唐,这一主题的情感基调有所改变。这个时期士人辞亲远游,奔赴边塞,很少是一种违背自身意愿的被动行为,而是在一个空前强盛的伟大帝国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个体自身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所以,盛唐边塞诗尽管也保留了一些诸如反映征戍劳苦、亲爱仳离的传统情绪,但更多的是将自身追求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昂扬气概。岑参这首诗也是如此。起、承部分的塞外景物描寫不可避免地会带给读者肃杀凄凉的印象,但在尾联作者扭转了这一情感流动方向,强调此行目的在于“勤王”,是有强烈的爱国热忱作为理性支撑的。这里有必要对唐王朝经营西域作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从史实看,作为被周边各民族公推为“天可汗”的大唐帝国,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强权一样奴役西域各部族,在西域的军事存在是为了维护中华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也是为了维护东西方贸易之路畅通等唐帝国的核心利益。因此,岑参诗中的爱国情怀有着道义上的正确出发点。)

5.(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意境的概括。第一、二句“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滚滚的江面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不断闪动。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第三、四句“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诗人从江楼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接着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席子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诗人仰望夜空,又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齐全,概括全面;三是推敲用词,力求用语准确、简明。)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指向描写中的“虚实结合”——眼前景为实,联想景为虚。“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联想到遥远的家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联想到千里之外的亲人。在这明净的夜晚,作者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美好的愿望和真诚的祝愿,也是对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答案呈现可分两步:先按“虚实”角度合理归类,再赏析“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唐惠忠,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诗人
我不是诗人
大诗人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诗人”老爸姜超
愤怒
谎言
贾岛推敲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