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知青对联

2018-01-23 14:25宋洪斌
侨园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上联下联烟囱

宋洪斌

日前,我加入高中同学的班级群,当年知青多在其中。一天,一位知青点的同学发来一幅照片,使我大喜过望,那是半个世纪前的知青房舍!尽管是残存的一侧,但由于我闊别小山村之后再没有旧地重游,因而,对这幅照片魂牵梦萦。随后,又有知青上传两幅照片,分别是他们在那残存房舍前的留影。我端详照片中那座高过房脊的砖砌烟囱,追溯那镌刻其上的一半对联时,仍然很激动。

为什么只有孤独的下联?上联哪去了?说来挺奇怪。当年,知青住房建成后,大家搬来一块桌形大石和两块凳状小石,打算作为吃饭和休憩之用。还记得国超腰间别一把镰刀割来大捆修长的白条木杆,装饰性地搭了道篱笆。而我觉得房舍西北侧的烟囱可镌诗文于其上。对联最好,可目之所及,另一侧空空如也。别管它,先来一联再说。面对房舍,左侧当是下联,于是,克礼登长梯自上而下抹了七方水泥凸起平面,我继而上去刻出笔道,再交由克礼用瓦刀剔字而成:“手绣蓝天乐无穷。”

下联落实了,上联还没着落。过了几天,县里来了几个人,说是要写一个大材料,下来收集先进典型素材。这之前,我们知青点曾在公社知青讲用大会上有典型发言,县里这是索骥而来。负责记录的年轻人也是知青,问我:“这是对联吗?”我说:“是下联。”又问我:“上联呢?”我说:“很快就在那边刻上去。”那人瞄了一眼,说:“那你把上联告诉我。”于是我说出上联:“足踏沃土作为大。”那人迅速记到本子上,不禁点点头。后来,这副对联和我们知青点的名称一并出现在县里那份“大材料”中。

严格按照对仗衡量,这对联并不完美。然而,不细究文法、以内容取胜,恰是那个年代文化的局限性。后来,右侧为什么没立烟囱,两个炉灶两铺大炕的排烟悉数从西北一座烟囱出,原因不记得了。就此,上联因没有承载物始终没能镌刻上去。

在公社的知青讲用大会上,我手按厚厚的讲稿,讲到我们新房舍和这副对联时慷慨激昂一字一顿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记得座无虚席的全公社知青静悄悄没有反应,我仿佛觉察到惊愕的表情、钦羡的眼神,还有茫然的低头沉思。是啊,那怎么能是“家”呢?远离省城远离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孑然一身置于异乡,怎么能叫“家”呀?充其量,知青阶段性的栖身之所而已。这种思绪在那个年代是心底的隐秘,何况并不明朗,而且被革命激情压盖着淹没着。

这幅照片是发帖人18年前旧地重游拍摄的,后来又去的一个女生说,照片上的残存都毁掉了,也就是说,“带字的烟囱”彻底消失了,而上联压根儿就未在小山村面世。

一个知青同学坦诚对我说:“知青经历是难忘的人生财富,那是对你作家而言。对我,就是苦难和悲伤。”说实话,同为在异地他乡品尝过五味杂陈的知青,我没有理由没有底气与之商榷,甚至认同这种挥之不去的灰色记忆。想起那些早已离世的知青,我们只能以幸运聊以自慰,以尚可做事宽敞自心。这应了我的一个说法:“下乡插队什么苦都吃过,现在什么苦都不算什么。”这或许就是知青获得的最起码的收获。

回到那副对联上,我当年是受到老人家“与天斗与地斗”的启示,在天地上做文章。孰料,“足踏沃土”这关乎“地”的上联无从着落,“手绣蓝天”关乎“天”的下联就那么飘浮着,无形中失去了根基,抽去了立足之地,整体消失也就注定了。但是,那毕竟是我们青春韶华的写照、农村磨砺的见证、艰苦岁月的折射与久远回忆的索引,物体上消失的对联,精神上的豪情却永存心灵深处,融入我们知青的品格中。

猜你喜欢
上联下联烟囱
牛年春联集锦
找不到烟囱的圣诞老人
小试身手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羊年春联
意外怀孕,怎么办?
乱字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