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摘要]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四段不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简爱有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小说结局在学界引发了对简爱命运走向的讨论。简爱的命运结局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者的自身局限因素,也不影响小说本身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
[关键词]简·爱;命运;性格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18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8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正式出版了。她也许不曾想到这部小说会在当时引起社会的轰动,更不曾想到它会给世界文学领地留下一百多年永恒的讨论话题。大量的评注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征。在众多评论中简·爱的命运结局成为争议的焦点,围绕小说的时代背景,结合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格特点,读者对其最后的人生选择及其原因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回到罗彻斯特身边之前的简爱已然是一个清晰的形象,因而有必要从他命运的结局来进一步探讨和丰富这个文学形象,而这种讨论事实上也正在继续。
简爱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寄居在舅母家里的童年时光,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专横霸道的表兄约翰和恶毒的舅母对简爱冷漠奚落,在这里简爱没有得到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关爱,无法享受应有的亲情和友情。第二个阶段是在洛伍德孤儿院的生活。简爱在与舅母的公开对抗后,原以为进入孤儿院算是逃离了悲惨的生活,但是,更加恶劣残酷的生活在等着她。孤儿院院长的冷酷,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痛苦,使简爱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摧残。这两个阶段的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女主人公简爱的双重人格特质。“倔强的特殊性和始终保持强烈反叛意识的原则性常常表现为强烈的爱和恨,表现为孤独和突破孤独的抗争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在桑斯菲尔德庄园遇见罗切斯特之后所历经的一切改变了简爱的生活,这种命运的安排与其说是上帝的安排,不如说是简爱自身性格特征的必然结果。是童年的苦难生活和磨炼使得她毅然决然的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生活,去爱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
作为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孩,简很小就失去父母,童年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却培养了她良好的品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来到桑斯菲尔德庄园作家庭教师,并由此结识了罗彻斯特。两人通过接触逐渐坠入爱河,但命运嘲弄了简·爱,接下来作者一方面安排罗彻斯特失去财富或原妻,一方面让简意外得到一笔财产,这种命运的安排并没让简忘掉罗彻斯特。反而时时折磨着她。最后她毅然回到了罗彻斯特身边。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简在获得美满婚姻的同时也赢得了一个完美形象。然而,小说的结局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成了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的生平告诉我们,他曾在布鲁塞尔的一个学校做中学老师,和与她共事黑格夫人的丈夫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爱情经历。这挥之不去的爱极大地压抑了她的感情和加深了她的孤独感。并使她更渴望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因此尽力让自己笔下的主人公简获得美满的婚姻,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她自身的情感需要。
然而,作为一个反传统女性的形象,简·爱的命运结局多年来一直因他最后的选择而备受质疑:简的选择是正确的吗?她还会是原来的那个简吗?概括起来,评论界现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对小说的结局持接受和赞同的观点。认为这是“上帝的裁决”,小说的完美结局“不是迎回大众的口味,而是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爱的渴望”。当简再次回到又瞎又瘸的罗彻斯特身边时,罗彻斯特问她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简回答说:“牺牲?我牺牲了什么?是食物满足于饥荒?还是现实满足于希望?我用臂膀去拥抱我所珍视的,用我的嘴唇去亲吻我所热爱的,这是牺牲吗?如果这也算牺牲的话,那我甘愿去做!”由此看出,简已然代替罗彻斯特的眼睛,成为他的支撑者和引导者。这不僅意味着简代表了挑战传统观念上女不如男的形象,而且也表明了女性为爱所奉献的高贵精神品质。我们已没有必要担心简的命运,小说的结尾已清楚地向我们指明了她将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愉悦。在简爱看来,只有心灵的交融和精神的平等才是真正的爱情。全身心的付出可以换回没有任何负担的纯粹的感情,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安定,这是女主人公真正的命运结局,也是大家多向往和如愿的最好结局。简爱成为“鄙视用金钱交换爱情,渴望得到尊重和完美的爱情,追求真正爱情的女性形象。”
与此相反,第二种观点认为小说是一个悲剧式的结尾,如果有可能的话,会比一个牵强的喜剧式的结尾好得多。简离开桑斯菲尔德庄园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合法的婚姻。她无法忘记罗彻斯特,幸运的是她后来还得到了一大笔钱。她的回归在罗彻斯特的眼里有种施舍的味道,她也甘愿成为生活在上层社会的罗彻斯特夫人。毫无疑问,这时的简已经与原来的简发生了矛盾,换言之,简的性格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扭曲:那个勇敢寻求平等和自由的简到哪里去呢?她似乎给了读者这样一个印象:好像她道德和情感的所有寄托就是与罗彻斯特结合,她经历苦难和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纸婚约。她的温顺、忠贞甚至对罗彻斯特的崇敬只是表明她那真爱的自由不过就是选择谁来控制她而已。进一步来说在注重婚姻门当户对的那个特定时代,他们的结合也只能是理想化的。在十九世纪初男权主义盛行的英国,女性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和陪衬,婚姻是女性生活的唯一选择。但财富和地位的悬殊以及阶层的巨大鸿沟成为很多有情人的爱情障碍。简爱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但是心中美好的理想只能通过文学作品虚构的人物去实现,也是一种无奈。因此,如果作者能够从第二十八章开始换一种方式构思,哪怕是一点点悲剧的色彩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另外一种观点则强调了简爱的精神历程,其命运的结局已无所谓重要。简爱从自卑走向自信的心路历程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是那个时代女性心理变迁和命运变换的反映,是一群有同此命运的女性的共同点。简爱从寄居舅母家开始就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自卑的阴影,尽管她也反抗,但个人力量的渺小终究敌不过世俗的强大。孤儿院的悲惨境遇愈发使得简爱对当时社会关系的不满,心灵创伤进一步加大。在桑斯菲尔德庄园遇见罗切斯特后,身材的矮小,相貌的平凡,以及地位的悬殊也使得简爱心生自卑,时时压抑自己对罗切斯特的爱意。尽管如此,她自强的性格和平等的意识促使她不断进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比他所生长和生活其中的文化更健康,甚至健康得多。之所以有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这就是说,他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在的压力生活。”我们所同情的是她的孤独和悲惨,我们所感受的是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平等、尊严的追求,我们所敬佩的是她超越情感,坚持独立和自尊的理智。至于她最后的命运结局,这早已超越了作者对简·爱人物形象刻画的范围,而且我们只能也不必去苛求简·爱——她毕竟只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普通妇女。endprint
哪一种观点更可信?显然主观的评判是不可行的。事实上,简·爱的命运结局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糅合使其完美中有些遗憾,崇高里有些平凡,伤心和欢愉混杂其中。
首先,在简重回罗彻斯特身边之前,两人的地位已发生变化,财富的平衡,加上疯女人的死促成了两人再次结合的结局。但细细一想,这种结局似乎是在表明:寻求没有财富、没有精神和情感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好像我们不认同这一点,就无法评价简数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能会问:如果没有了这笔遗产和疯女人的死,简的出路又在哪里?
另一方面,简的回归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上帝的指引。在第三十五章里当简就要屈从于现实时,一个带有罗彻斯特声音的超自然力量出现了,简又立刻获得了精神和意志的支柱力量,这已经表明简仍然缺乏自我抗争的勇气,无法脱去传统女性的弱点。“当简看到自己日夜思念、魂牵梦绕的罗彻斯特已失明、断臂成为残废时,那涌上心头的悲哀中竟充满了抑制不住的狂喜。”很显然,女主人公自卑感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独立平等思想的胜利,而是男女双方因为命运的变化促使地位和财富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者干脆说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退化来实现的。
我们一直以为简的出走是心地高洁的举动,赞美她为维护女性人格独立而守身如玉的意志,但不免也產生了某种疑问:“人世间男男女女,世世代代,多少有婚书的无爱情,无婚书的有爱不断。婚书与真情到底哪个更神圣,哪个更道德?这个问题也许是永生永世无法解答的斯芬克斯之谜,但对以传统女性的叛逆者身份自居的简·爱来说应该是一道不费力的问题。”但结果令我们失望,马克思曾说过:“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她们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任何著名的文学形象不仅应生活在文学作品中,而且还应存活在现实生活中。因此我们不能不担心简的未来命运:心目中的英雄会变成平庸的一员吗?
夏洛蒂之所以安排这样的结局也许与她穷困的一生有密切联系。她毕竟是小资产阶级作家,不可能摆脱自身世界观的局限。她想与这个病态的社会抗争,但终究要屈服于它。这也是小说中简·爱为什么前后有这样一个矛盾的性格出现。另一方面,夏洛蒂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北部约克群山区,远离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斗争中心——伦敦,生活环境和经历也限制了她的创作。我们从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对上层社会生活笨拙的描写就可看出来。
然而,我们不可能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作者要求的太多,每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的局限。夏洛蒂勃朗特仅仅只是一个作家,不可能回答和解决所有女性面临的问题。舍去《简·爱》的蛇足不论,夏洛蒂塑造的新型妇女形象,提出的妇女婚姻和家庭问题,已经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开端。“特别是简爱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个人阅历的增长,思想认识的提高,反抗的火苗越燃越炽烈,斗争的意念越磨越坚强,在读者的面前矗立起了一个为争取平等独立而不懈斗争的新型女性形象,成为英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简·爱》为妇女解放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子,从这种意义上而言,《简·爱》是永恒的。正如小说中简对残废的罗彻斯特表达深深爱意时说的那样,我们依然会对这部小说说:“我是多么的爱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