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2018-01-23 20:16王秀玲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可读性通俗时效

王秀玲

摘 要: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报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各类网站,我们发现占据主要位置的总是经济新闻。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需从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着手,通过人物化、通俗化、故事化、时效化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的观点。

关键词:新闻报道;经济新闻;可读性;通俗;时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4-0231-02

作为全党全国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的一大产物,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开每天报纸,打开电视机和收音机、浏览网站,我们可以发现,占据重要位置的总是经济新闻。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成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要革除当前经济新闻中存在的主体裸露、形式老套、语言涩硬等弊端,需在其报道的内容和形式着手,通过人物化、通俗化、故事化、时效化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1 通过人的介入是引起读者关注的最佳路径

记得我在学习经济学时,代课老师赵老师曾问同学,什么是经济学,有人回答说:“经济学就是教人如何赚钱。”这是通俗的解释,准确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科学。对经济学来说,无论是通俗的理解,还是科学的定义,都离不开人。因而经济新闻必须重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对象——人。而许多经济新闻见物不见人,枯燥无味。过去,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条路、某项工程竣工,某领导剪彩,工程投资多少,原计划多长时间建成,对全市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的只有一些枯燥的数据和建设过程,读起来十分乏味。这种报道的不足,就在于它没有站在读者的立场看问题,没有对读者真正关心的事物进行解答。

《中国记者》2003年第3期曾刊文介绍过美国《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技巧,《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开头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需报道的新闻,进而进一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因人物的介入变得容易赢得读者的注意,以人情味而增强可读性,提高传播效果,这种新闻写作方法很值得经济新闻借鉴。任何经济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任何经济政策都涉及到人的利益调整,任何经济数字也都是人“写”出来的,所以经济新闻可以通过人物的活动来反映。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新闻中人物的选择,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能盯着领导,盯着机关。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新闻事实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 通俗是沟通的灵魂

新闻媒体是沟通专家:一边是信息源,一边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经济新闻面对的信息源大都是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信息,这些信息要让受众接受,从事经济新闻的记者就要做好“翻译”工作,把专业性和技术性变为通俗性、大众化。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讲解“资产重组”这一概念时,他是这样解释的: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发挥不了作用,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把长板锯下来补在短板上,这叫“资产替代”;二是把木桶拆了,长板和长板放在一起箍一只桶,短板和短板放在一起箍另一只桶,这就叫“资产重组”。可见,要使经济新闻让受众所接受,通俗是沟通的灵魂,要让别人明白,自己首先要弄懂。现在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章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要克服这一弊病,做到吸引读者,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领导活动等之中的精华提炼成群众想要知道的东西,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记者只有把握通俗——“说新闻”,现场“报新闻”,把经济新闻写的口语化,才能与受众共呼吸、进行心与心的双向交流。

3 采访故事,营造受众磁场

说到经济新闻,有人就会把它与农业“四季歌”、工业“三部曲”联系起来,认为经济新闻就是“政策条文+措施办法+数字效果”的计划报表式的报道,象八股文一样枯燥无味。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可以涉及到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宣传,小可以是一条市场信息的提供。因此,好的经济新闻不仅应可读,而且应耐看。现阶段的经济新闻是以引导和推进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为主要使命的,宣传报道要做到“三贴近”,寻找“党的要求”和“群众需求”的结合点来确定新闻主题,设计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就能使新闻形式优、新闻语言美、受众愿意看。

对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作品《尴尬的笑》(《宁夏日报》1992年5月10日头版新闻)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采访故事”,营造受众磁场的作用。全文如下:

一阵会心的笑声刚过不久,这次的笑声却含着无奈,透着尴尬……

宁夏科技馆礼堂内。5月8日上午,600余人凝神屏气在听一场富有魅力的报告。也许单是报告题目“多情的市场、残酷的市场”就吸引了不少人。主讲人是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副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梁光启。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梁光启的市场报告不仅富含信息,而且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观念要变,要重新认识市场、认识流通、鄙薄经商就是把到手的钱往外送……”

“北京有个200来人的小厂发了大财,发的什么财?就是制作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麦加朝觐时用的拜毡,不少去麦加朝觐的人都买一块,这个厂发了。”

“可是这个小厂的厂长不满足,他又亲自去麦加考察。他看到朝觐的人成千上万,不少人只好在四周的道路上礼拜,常为方向不准犯愁。有了!这位厂长回来后就在原有的拜毡上加了一个指北针,一下子身价倍增……”

台下的听众正听得入神,没料到梁光启教授话锋一转:“这个钱应该是你们宁夏赚呀!你们是回族自治区,得天独厚,怎么就没想到呢?怎么就没抓住这个机会呢?眼看着别人发大财……”

笑声,尴尬的笑声。在掩饰?在自嘲?在反思?

“发财的机会到处都有,死守着旧观念不行。那样的话,就是机会撞到鼻子上也不认!”

市场,“多情的市场,残酷的市场”。这堂市场课上的好。

这篇报道的特点是把一个很典型的经济现象用捕捉到的瞬间刻画出来,通过讲述,给人以现场感和新鲜感,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反思。如果就这一新闻事件,记者只是泛泛的说明在很多企业市场观念不强,坐失市场良机,然后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观点,最后再呼吁一下市场观念的重要性。那样的话,不要说稿件無法引起受众的兴趣,更重要的它就不是“新闻”,而是“文章”了。

4 增强经济新闻的时效性,是争取其最佳社会效果的要求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读者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地掌握受众关心什么,想了解什么,找到、找准结合点。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现象纷繁复杂、多元竞争且变化多端,人们需要通过新闻传媒及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变化,以随时调整、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今互联网使得相距万里的大笔金融交易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经济新闻要很好的发挥其舆论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增强人们的可读性,提高其社会效益,就必须加快时效,对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的现状作“即时态”的反映和报道。经济新闻只有更加深入的渗透到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生活中某种不良倾向的纠正、对政策偏差的批评和对经济工作中的认识误区、盲区的校正点拨更加即时,像目前新闻网站会每隔一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刷新一次,这样经济新闻才能以其“新”来抓住受众的“眼球”,得到最佳的社会效果。

“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这是马克思作出的精辟阐述,消费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新闻作品是精神消费品,其最大的消费群是人民群众。按照马克思所说,采写经济新闻,就必须以满足群众为出发点,其内容、形式和语言能为群众所喜爱,这样,经济新闻才能引人入胜、才有极强的可读性,以此才能更好的实现其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可读性通俗时效
Sumo Wrestling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J75钢的时效处理工艺
一种新型耐热合金GY200的长期时效组织与性能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环保执法如何把握对违法建设项目的追责时效?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X80管线钢的应变时效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