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点、线、面”复习策略探讨

2018-01-23 06:25侯禹彤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线索经济生活层面

侯禹彤

[摘 要]在长期的经济生活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其知识点散而杂,多而繁。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将在材料中常见的关键词以“点”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总结,同时为了明确知识设问考查的范围,我们也可以以“线”的方式来引领学生进行汇总,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启发学生,不断地结合学科思维特点多总结、多归纳,将厚书变薄,再将薄书变厚。

[关键词]知识点;线索;层面;经济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6102

在平时的答题过程中,经济生活的题目虽贴近生活,学生也可以结合材料说出一二,但想拿到满分,并非一件易事。为此,教师在经济生活的复习中,要多发现,多支招,多启迪。笔者现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做简要分享。

一、“点”滴积累,“点”石成金

在经济生活习题的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关键词,这些词无独有偶地也分布在书本中。如果学生以单元或课题或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点,也只能从纵向对某些微观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考察某企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学生会想到第五课《企业经营成败的因素》的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进行梳理作答,而且会答得相对轻松;但如果问到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我国为什么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时,学生经常会出现无言以对的现象。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意义,阐释国家重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理由,等等。在不考虑材料的情况下,以社保为例,如果以书本为中心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在全书有三处地方非常明晰地提到过:第一处,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谈及扩大内需的措施时提到过未来收入预期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第二处,在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谈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讲过劳动者有参与社会保险福利的权利;第三处,在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中提到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又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因此,学生在回答此问题时,可以从书本辐射理论并结合材料进行针对性作答。

基于经验,大致有以下关键词需要学生整理:质量、价格、消费、收入、改革、国有经济、股份制、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度、科技(创新)、社保、就业等。平日里在材料当中或多或少的都出现过这些关键词,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前通过这些词来辐射书本知识,并进行梳理学习,学生对材料的把控能力会强很多,至少看到这些词的时候,能做到有效提取信息,不仅会有话可说而且说得会比较专业。例如:

材料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基地和基础科学重大设施的稳定支持。

结合材料,说明《规划》所提举措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材料中的“市场”“人才”“财政”“基础设施”等词就出现在书本中,如果学生在此之前有所总结提升,回答起来一定是容易而轻松的。这进一步说明按常规单纯性的单元板块进行授课是有思维上的局限性的,很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迁移知识点。这和哲学教材内容的相比,有一定的不同,教师要将这些“点”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联系、迁移、汇总,这样才能让平日里束手无策的学生变得有所准备。在一次高考经验交流会上,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的欧阳老师说,他会让学生从国家、企业、个人的角度,从全书进行辐射性的总结。笔者认为这也是从“点”出发来对全书知识点进行的二次整合。如果学生做好这些理论的基础工作,再将经济学意义型题型和措施型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进行有效结合,将能大大提升在经济学板块答题的得分率。

二、穿针引“线”,一“线”生机

如果说“点”的训练锻炼的是学生发散、迁移的思维能力,那么“线”的训练,锻炼的则是学生发现、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每课最好布置一个“线”的任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由教师启发、引领,学生共同协作来完成。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每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本课的知识以一定的逻辑顺序串起来,使课本上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课本上的知识点就像一粒粒珍珠,散乱地堆在那里,我们是不好把握的,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根线把其串起来,变成项链,随便抓住其中的哪一粒珍珠,我们都能很方便地把其他的珍珠带起来。在这里,贯穿前后的问题就是“线”,课本相关知识点就是珍珠。在高考的复习阶段,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珍珠,而是能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线以及把珍珠串成项链的能力。所以在高三的复习阶段,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方便记忆和总结,可以运用缩句记词法来概括。以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为例。

学生通过总结“线”的方式,可以快速地锁定本课的知识范围,并能有效从整体上驾驭一个单元的核心考点。在考查经济生活时,难免会有以课题、单元题为范围进行设问的考题。例如:联系材料,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国家如何促使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学生在明确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的“线”上的“每一颗珍珠”的情况下,思量、分析材料并选择“珍珠”拓展成句,即可进行有效性作答。

三、别开生“面”,“面”面俱到

经济生活往往会以当年的经济热点材料或新的经济现象为主题出发设计材料,出题的教师可谓是别开生“面”,学生如何做到“面”面俱到地解决问题则是关键。题海中的理论采分要点具有集中性、常见性的特点,真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学生如果光读死书是无用的。在经历过前面的“点”“线”等层次的理论点的积累之后,如何将这些集中性和常见性的要点与时政材料有效结合,形成规范的、有序的、灵活的高层“面”的答案,这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境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常会将当年出现的经济热点高频词和经济术语进行“网搜”,然后做出解读,例如:

关于“分享经济”

1.时政链接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十三五”时期)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2.含义

指资源所有者将海量、分散、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有偿分享,以实现供需匹配和价值创新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

3.现实事例

网络平台约车、闲置房的网上短租、网上出售碎片化时间和多余劳务等。

4.教材链接

从所有制上,分享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从分配方式上,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同样的还有“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创意经济”等词的解读,然后给出热点材料和设问,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根据材料整合自己的答案。经历过一系列的练习之后,學生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在“点”“线”中总结的词与句在此都成功地转化成了分数和能力,学生得到的是信心,也是欣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答题中无病呻吟、大说白话、大抄材料等问题。

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习办法是笔者在教学中获得的一点点心得与体悟,不足之处仍需改进!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要找到能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的关键词或问题。这样的词与问题我们找到越多,对课本前后贯穿的角度就会越全面,对知识点的把握就会越准确,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全面。整个过程不仅能够全面地整合书本的主干、主体知识,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总结、迁移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从理论知识到时政热点有机融合的过程!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

猜你喜欢
线索经济生活层面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改变与回归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