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安华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如何改变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界热烈讨论的话题。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上曾表示,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将为教育界与产业界更加广泛的跨界合作提供发展空间。中国将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教与学、教育管理、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支撑教学方法的改革,支撑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小学乃至大学的一线教师、专家如何认识此话题?本期邀请他们对此深入讨论。
教育应对人工智能要分四步走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如何应对,建议四步走:1.首先抓好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体验人工智能对生活和教学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和高效率,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有切实的获得感,为下一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做好教学准备。2.开展人工智能辅助教学(AICI)的实验研究和推广,要在总结上个世纪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经验基础上,根据人工智能的新特点开展教学,促进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3.研究和实施基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教材改革,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基础教育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要研究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另一方面,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所有学科课程都需要考虑,哪些教学内容是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和辅助教学的,哪些内容是只有人类才能够胜任的,从而调整适应未来的课程教材体系。4.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科研的新发展,诸如,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工智能的课程教学论研究等等。
—— 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判断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还为时过早
机器人快速作答数学高考试卷并取得高分。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数学学科到底应该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习数学在AI时代到底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因为,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仍具有局限性的:在不带感情色彩的计算和判断方面机器人是最擅长的,阿法狗的强大是建立在其研发团队的强大,核心是19×19个交叉点上的计算思维,其能力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因为人会疲劳而导致计算判断失准,而机器人不会,当然,除非切断动力源。在这方面机器人能做的比人优秀多了,问题是,机器人能做得更好的,还要不要人类去做,去学习最初的内容,还是在机器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再学新的东西。这需要重新评介学校的功能。学校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也会出现新的面貌,包括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是利是弊,是对是错,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
—— 祁靖一(本刊社长兼主编)
学校教育有技能培训之上更高的使命
2017年5月“人机大战”第二季开启,阿尔法狗再次赢得胜利,关于AI(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命运的讨论再次呼啸而来:学校教学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教师职业是否不复存在?当前,追求学科综合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火爆,项目式学习大热。我们不禁要问:该如何安放学校教育?品鉴人性、涵养人心、安顿人身,这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学校教育需要变革,基础教育的目的绝不同于技能教育,不仅要习得向外拓展的技艺,更需具备反身于己的修行。学校教育的用心与用力之处不在于训练一个人能做什么,也不在于教会一个人去占有或攫取什么,而是“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学校教育得稳妥身心,安放自己,牢记自己还有超出技能培训之上的更高使命。
—— 张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传统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将被淘汰
今年6月人工智能机器人Aidam做北京高考数学卷,仅用9分47秒就取得134分的成绩。在湖北襄阳,机器人参与中考阅卷,不仅批阅客观题,还参与批阅作文并作分析试卷。今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和“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互联网+”的热潮尚未退去,“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对中小学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智慧校园建设提上日程,传统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即将被淘汰。基于智慧校园系统,教师在开学前就能掌握所教学生的既往学习情况,学生拿到的成绩单不仅仅包含分数,还有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报告和学习建议,“走班制”教学学生考勤不再需要老师点名,自动人脸识别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及时发送给教师和家长。
—— 袁中果(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人工智能将推动教学模式变革
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或将成为继“互联网+”、“创客教育”、“虚拟现实(VR)”之后的下一个新热点,将给学校带来信息时代教育治理的新模式,打造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学习的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人本、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改革。学校逐步将会把创客教育“三剑客”(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虚拟现实技术)等内容引入中小学课堂,构建“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人工智能进入学校将会在优化教学模式、优选学科设置、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收集教育大数据、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王同聚(广东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师)
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有更多的补充
我们今天所处的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产品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多是补充。比如音乐领域的Yousician,可以从零开始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乐器的初级乃至中级技能。但这类产品还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的地位。当强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出现的时候,学校教育将开始面临自发的变革。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学校,会首先启用人工智能教师,来补充自身的不足。而市场自身的力量会把这些不发脾气、不会疲劳、掌握了全面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工智能教师带入千家万户。最终人才市场的选择将会逆向推动学历制度的变革。真正的学校教育终结者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有宏观上的地域差异,也有微观的学校内部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差异。而人工智能最终将消灭这种差异,让每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 王振宇(北京市第五十中学教师)
人工智能运用于教育有一定缺陷
人工智能必将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看,人工智能将替代很多凭经验解决问题的职业,如农业生产、工业制造、语言翻译、医学诊断、交通驾驶、案件评判等。人工智能的普及必然倒逼教育目标改变,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从当前学校教育的小环境看,人工智能具有快速、精准的优势,在发现学生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能力远超教师。但是当前教育界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恰恰进入误区,忙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凭经验解决问题(应试刷题)功能等必将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因此形成一个悖论:依托人工智能培养出来的人,在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无用武之地。
—— 张榕青(北京市昌平区教委中学教研室教研员)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数字化教学、创客、STEM等新生事物不断产生,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对教育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所有的这一些变化应了那句话——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什么是不变的?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无论借助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教育教学必须要能触动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同频共振”,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更需要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就是教师作为教师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和价值,也是教师不能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根本。“变”的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不变”的是教育的目的与本质。
—— 林丽珍(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