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据新闻瓶颈与发展路径探究

2018-01-23 21:59宋晖
科技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卫报

宋晖

摘 要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不断从互联网向其他领域拓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同样影响到了新闻业,引发了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形态和新闻生产方式——数据新闻。早在2009年《卫报》就尝试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引用来报道新闻,在全球范围内首开数据新闻的先河。而国内网络媒体在2012年前后也纷纷开设数据新闻专栏。本文试图剖析国内新媒体平台在数据新闻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并从《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的启示中探求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 数据新闻;新闻可视化;可视化报道;《卫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3-0101-02

何谓数据新闻,目前学界与业界都未能给出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但是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概念认为,数据新闻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1]。2009年Simon Rogers率领团队在《卫报》官网上首次开设数据新闻专栏,将大量数据分析、统计、可视化后对财经类新闻加以解读,使其成为全球范围最早涉足数据新闻的传统媒体。国内的数据新闻大约起步于2012年左右,先是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加入数据新闻实践的队伍中来,新浪的“图解新闻”、网易的“数读”、搜狐的“数字之道”等,随后以澎湃新闻“美数课”、新京报的“新图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开设数据新闻专栏,越来越多的媒体投入到这场新闻业的伟大变革中来。

1 国内数据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未来新闻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近几年来数据新闻在各国主流媒体上遍地开花,我国数据新闻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发展,以网易可视化栏目“数读”为例,该栏目旨在用数据说话,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选题与读者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往往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注意,其内容紧紧围绕数据,用事实说话,用户体验极为丰富。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由于起步较早,西方对于数据新闻的认知与实践水平上仍然领先我国。其原因在于我国数据新闻发展仍然面临着以下瓶颈。

1)数据源开放程度低,媒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数据是整个数据新闻的灵魂,缺乏客观真实数据的新闻策划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数据新闻要求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首先是建立在丰富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的。纵观国内各大媒体的数据新闻作品,不难发现其数据大都来源于官方媒体、政府报告、企业报表等第三方组织的二手数据。这些数据往往过于老旧,缺乏相应的时效性支撑,同时其数据仅限于几个特定的领域,导致其新闻题材也就因此受到限制,许多拥有重大意义选题的数据新闻不得不因为缺乏数据而中途放弃,这样一来普通的数据新闻作品往往也就落后于时代,无法满足读者们的用户需求。

2)数据新闻编辑自身数据素养偏低,处理数据能力有限。数据新闻是一门集新闻传播学、统计分析学、视觉传达与设计等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交叉型学科。近日,一份关于新闻传播业工作者的调查报告指出:通过问卷调查,新闻业工作者最渴望提升的技能排名第一的就是可视化报道的能力。可见提升编辑团队的数据素养极为重要。当前我国各大媒体的数据新闻编辑团队中,传统的记者与编辑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有的缺乏数据敏感性,其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还亟待提高,有的尽管具有熟练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能力,但却困于长期从事新闻策划工作所形成的固定僵化的思维,对数据分析停留在表面,在数据新闻的创作中难以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缺乏创新意识,结果只能是读者不情愿为这样毫无新意的新闻作品贡献注意。

3)可视化技术流于形式,可视化手段滥用突出。当前我国数据新闻在很大程度上严重依赖技术的支撑,大量的可视化新闻作品徒有其绚丽的表现形式,内容实则空洞,忽略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形式与内容缺乏完整统一。另外,许多数据新闻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为了比较而比较,为了分析而分析,大量的可视化图表重复说明一个分析过程,却未能深层次地洞悉、解读数据,堆砌了大量的信息图表辅助说明报道,这些只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与观感,却无法帮助读者理清事物背后的逻辑,只能以失败告终。

4)与读者互动太少,交互性体验尚待挖掘。国内的数据新闻交互性几乎仍然停留在一个事后分享的层面,而没有将读者融入到数据新闻的创作过程中来,即读者阅读完某个数据新闻作品时可以将其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然后在其发布的官方媒体微博或公众号下留言回复,互动渠道极为单一。数据新闻需要大量的数据辅助报道,试想如果能将读者融入到媒体自身的新闻创作过程中来,读者群体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实则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且又容易获取的数据宝库,媒体也就不必囿于整天忙着从第三方平台获取数据的困境,而且这些数据更加真实也更加“新鲜”。

2 《卫报》对国内数据新闻发展启示

从2009年在其官网上创办“数据博科”专栏报道数据新闻开始,《卫报》目前已经发布了数千则数据新闻,堪称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先驱。究其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卫报》将“开放”的理念贯穿并融入数据新闻创作的始终。

1)数据多源获取,打造媒体自身数据库。除了从政府与企业等第三方组织获取数据外,《卫报》还根据自身历年来报道的新闻建立了一个庞大媒体数据库,并将搜索引擎面向全球免费开放(guandian.co.uk/world-government-data),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各国政府也将海量的数据面向社会开放,并在英美国家掀起了一阵“开放数据”的狂潮,英国政府在其官方网站上(data.gov. uk)已经收录了超过1万条数据集,民众可以申请开放目录上列出的任何数据[2]。海量的数据的获取如果仅依靠媒体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但我们也看到中国政府一直支持数据共享与开放,越来越多的数据开始走向公众。

2)引入众包模式,丰富互动渠道。众包新闻概念的面世由来已久,但是数据新闻的众包模式却很少有媒体尝试。《卫报》官网上的“开放新闻”就首次将公众引入到新闻的创作过程来,读者可以对数据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质疑数据的真实性。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日渐走向大众,《卫报》已实现公民自身参与到数据新闻的制作当中,实现数据新闻的众包运作[3]。目前,国内大量的入门可视化平台,如魔镜、图表秀、地图者已向用户提供简单易操作的数据可视化服务,如果国内的数据新闻团队能够学习《卫报》将大量的数据向读者开放,想必会有大量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诞生,而且这些作品来自民间,题材也会受到大量读者的青睐。

3)培养记者数据新闻素养,提高团队合作分工能力。《卫报》一份数据新闻的创作要经历“提早策划、及时跟进—多种渠道获取数据—多元创新呈现数据形式—擅用社会化媒体传播”[4]等4个最基本的步骤。这4个步骤所对应的工作任务是不同的,策划阶段需要的是有丰富选题经验的新闻记者,他们能从主题上统领大局,讲好故事;数据获取与分析阶段则要求记者拥有丰富的统计学知识并能运用数据分析软件理清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数据可视化的任务无疑是交给设计师和程序员最为合适,他们更懂得如何为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最后由深谙新媒体运营之道的编辑负责推广以达到传播最优的效果。

3 结论

在信息技术不断改变新闻传播方式的当下,数据新闻的内涵与外延都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可视化手段支撑着数据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慢慢“变味”,他们迫切希望投身到新闻的创作过程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媒体也会渐渐从单一的信息咨询提供商向人人都可参与的新闻创作大平台而转变。

参考文献

[1]数据新闻手册.http://xiaoyongzi.github.io/web/index. html.

[2]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3):32-36.

[3]吴静.网易“数读”的数据新闻实践探析[J].采写编,2014(2):53-54.

[4]文卫华,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5):139-14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卫报
《卫报》“AI撰写文章”被指哗众取宠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可视化特色分析——以《卫报》和《财新网》为例
“自拍杆”
推倒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墙——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三问融合
国内网络数据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