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

2018-01-23 18:18郭玉娇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友善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

【摘 要】 文章对传统美德之友善作了概述,探讨了传统友善观的创新性发展策略。指出,把友善提到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既是对传统友善观的继承,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在道德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之策。友善从传统美德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它以马克思主义友善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吸收西方价值理念的合理成分,最终将有利于国家的幸福安康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友善;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长期生活在黄河与长江流域,聚族而居,先人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种族的生存与繁衍,即使夏商周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封君制度,也是以血缘关系为底谱的。这种社会形态,注重人际关系,由血亲关系而推及社会,由家族而推及国家,形成了中华文明道德构建的一条鲜明脉络。在这一脉络中,留有“友善”的印记,它是由家庭而推广到社会与国家中去的一种道德范畴,体现为一种为人之道。

一、传统美德之友善概述

1、友善作为传统美德的内涵

传统友善观的内涵通过忠恕、诚信、宽容等价值要素表现出来:

首先,友善之忠恕。忠恕是儒家仁学的践行之道,“忠恕”包括忠诚和宽恕,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孔子提出“忠恕”的践行之道,希望重建社会的伦理价值秩序和政治秩序,恢复安定和谐的良序社会。我们今天所言的“友善”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忠恕”一样,“友善”并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而是以法律和社会公正作为原则边界,不会无原则的宽恕,也不会以一个强者的姿态饶恕,这也是“友善”对“忠恕”之道的一个重要传承。

其次,友善之诚信。孔子认为:人须“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荀子也非常重视信:“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孟子则把信放到了与其理想的“善”同等的高度:善人也,信人也。由此可以看出信与善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一个诚信的人首先会怀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一个友善的人必然是诚信的。

最后,友善之宽容。宽容分为三种类型:道德宽容、宗教宽容和政治宽容,而友善更倾向于道德宽容。中国由于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宽容形式——宽恕。春秋时期是一个道德上比較宽容的时期,允许有不同声音、不同想法的存在。孔子提出的著名的“仁爱”思想,其基本原则就是“忠恕”,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宽恕”。“宽恕”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含义: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博大,平心容人;宽恕的限度。而这四个方面与今天友善观的要求大抵相同,更加表明了宽恕与友善的必然联系。

2、友善作为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与历史局限性

(1)积极作用。首先,友善有利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和谐。《论语》当中提出了大量个人在生活中如何实施友善的行为准则,这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大有裨益。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避免的要跟他人接触,友善作为传统美德将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矛盾的爆发,最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优化。

其次,友善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春秋时期正值礼崩乐坏之际,王室逐渐失去权威,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逐渐过渡,土地私有制的兴起让大家变得唯利是图。孔子面对此种社会状况提出“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以此来重建社会的伦理价值秩序。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友善”,因此,友善作为传统美德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

(2)历史局限性。首先,传统友善观仍局限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朋好友或者小的社会团体之中,仍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法等级观念深厚,以致友善有了亲疏薄厚之分。它所构建的伦理秩序仍有工具性的一面,存在严重的阶级分化,并不能真正体现大众的意志。这种等级森严的价值秩序,将每个人都牢牢的固定其中,成为这种价值秩序的附属品,剥夺了个人在生活中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最终导致友善交往关系的一种异化。

其次,传统友善观中的爱有差等性导致友善观出现自私的一面。差序式的人际交往模式导致不同小团体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交往圈子,同一个圈子的人只跟“圈内”人交往,其余的也就是“圈外”人根本无权进入。以这样的价值标准形成的友善论往往会导致一种“看人下菜碟”的交往现象。传统友善论中爱有差等的差序式格局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私人式的交往关系,伴随着这种自私性而来的还有封闭性,会导致个人主义盛行。

二、传统友善观的创新性发展策略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首先,《荀子》中曾提到过“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对待不同阶层、不同团体时都要心存敬意,敬人有道。这与我们今天友善价值观所倡导的交往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职业、地域及不同阶层的人都要保持一颗友善的心,要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其次,古人曾说过“责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从;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受。”《孟子》中也提到“责善,朋友之道也。”责善的意思是劝勉从善,这表明了真正的朋友之间是责善互助的,同时责善也要有一定的度,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这对于我们今天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大有裨益,也是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要求所在。

(2)去传统文化之糟粕。首先,传统友善美德的适应范围有限。古代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普遍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友善关系仅局限于亲亲之间、君臣之间或小范围的团体内部,不同的团体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友善。endprint

其次,传统友善美德的适应对象和适应情境有限。《论语》中的“推己及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表明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但这里并没有指出具体的“及人”或“勿施于人”的道义标准及所涉人和他所处伦理情境的不同。

2、把握现实客观需要,推进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1)友善价值观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友善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应该在社会关系和精神层面有所展现,公民善良和社会善治是一个社会形态优越性的显性标志。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思想状况及生活背景参差不齐,友善的价值观能让人们尊重彼此的差异,为社会成员广泛的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撑与环境氛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施行,从而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2)友善价值观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则越需要社会整合。友善价值观对于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维系及巩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民主、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无疑都是友善的内涵之所在,如果人人都可以心怀友善地对待他人和热衷于友善之行,社会矛盾的发生概率将会大大降低,阶层分化的危机也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建立起全体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認同,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最终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友善价值观有利于个人的生活幸福。友善价值观不仅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而且会让每个人在生活中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让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让他们不仅只是“生存”,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心的“生活”。友善是一种无欲则刚的良好道德心态,心怀友善的人从不以回报为目的,也不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怨天尤人,友善更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道德境界,他能够从善待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行动中得到充分的精神满足,从而获得一定的幸福感。

3、对世界文明的借鉴与发展

(1)西方友善观的积极方面。首先,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友善论还是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功利的友善论都体现了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古希腊时期以城邦制为基础,强调公共之善的重要性,城邦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上帝之爱友善观,认为友善是上帝的旨意,是一种终极价值,也体现了一种公共性的价值。近代功利主义友善论更加明确了人们交往的公共性,以契约的形式维系人们的交往,因此更加注重个人之间的平等性,注重公平、正义的交往原则,这样才可以让公民信服去遵循契约精神。

其次,西方友善理论中的公共交往价值具有一定的信仰功能。古希腊时期强调公共之善,中世纪强调友善是上帝之爱,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人们必须去遵循,近代功利主义在以利益为基础的契约交往过程中更注重公平、正义的交往原则。所有这些要求跟标准久而久之都会被公民内化,变成一种行为的潜意识,作为自己行事的价值准则,从而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2)西方友善观的消极方面。首先,古希腊时期的友善建立于城邦基础之上,但其仅以贵族作为交往的价值主体,忽视了其它阶层公民的需要。以贵族之间的交往标准为基础制定相关的价值秩序,而对于小孩、奴隶等其它阶层之间的交往则构建一些不合理的交往准则,明显使友善这一交往理论带上身份符号的象征,对不同的公民进行阶级的划分,这对于整个城邦的发展与团结肯定是不利的,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狭隘性。

其次,欧洲中世纪的上帝之爱,上帝是一切存在物的主宰,它既是价值起源的制定者,也是价值的最后终结者。在上帝之爱中,人们没有自由意志,上帝以爱的名义指导着世间的一切,但现实中人类却是以赎罪的形式存在着。人类不能与上帝平起平坐,更不可能超越上帝,所有关于善恶的判断都是上帝说了算。友善理论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化身,并不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当中,最终只可能以宿命论的形式留存在人的头脑中,起不到任何的道德教育作用。

最后,近代功利主义的友善论虽然强调交往过程中的平等性,但它始终以功利为基础,使人处处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做出衡量,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贪婪,最终导致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质所支配,失去了人所特有的人格独立性,无形之中扩大了人的贪婪欲望,使人变成了物质交换的工具和手段。在表面看似繁荣、平和的交往关系背后实则蕴藏着个人的利益之争,使每个人都陷于一种痛苦不堪的情绪又难以自拔。

【参考文献】

[1] 沈栖.“友善”彰显中华传统美德[J].上海法治报,2015.37(6)1.

[2]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12.

[3] 中华思想宝库编写组.中华思想宝库[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313.

[4] 汤美萍.论道德宽容[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3.56.

[5] 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314.

[6] 黄明理.友善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J].广西大学学报,2015.37(5)6.

[7] 段江波.友善价值观:儒家渊源及其现代转化[J].社会科学,2015.37(4)5.

[8] 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64(2)2.

[9] 黄明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之友善篇[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51.

【作者简介】

郭玉娇(1992.8-)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现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三年级.endprint

猜你喜欢
友善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