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黄小琼
【摘 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财富意识逐渐增强,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总结了对马克思财富观国内研究的现状,认为学者们从现实问题出发,对马克思的财富思想进行分析,以人本的维度来看待当今的财富观,其中包括财富的本质、财富的尺度、幸福与财富的关系等等。但总体而言,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研究还不成系统,存在较大的空缺部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更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國情出发,注重可行性、实践性和融合度等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尺度;幸福悖论
一、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研究背景
财富是日常用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且是经济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人的生存已经离不开财富,甚至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的多与少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财富意识逐渐增强,对财富的渴望、追求和创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财富的积聚和增长,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人们对于财富有了全新的认识,人们对财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但是人们在一边享受着财富的喜悦时,一边也不断在反思财富的功过,这样,人们就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财富困惑”,比如:财富是什么? 财富从何而来?财富有什么用?财富与人的关系如何?更多的财富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如何获得财富?如何支配财富?针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财富观。
近年来,财富的社会问题突出,财富的社会现状和问题现状引人关注,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在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随着对财富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写下的关于财富问题的思想成果,至今仍然熠熠生辉,马克思的财富理论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对于当今社会和现实世界来讲依然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变革力。
二、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研究现状
财富,在现代社会占据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那么,到底什么是财富呢?财富有什么作用?如何去创造财富?又该如何支配财富呢?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对此做出了深刻、准确的解答。马克思的财富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树立科学的财富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财富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马克思财富观的研究主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
1、哲学视野中的财富
马克思站在哲学的视角来看待财富,财富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发掘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一方面,财富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是人为实现其自由发展的过渡和手段。如刘荣军在《财富、人与历史——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意义》中认为,马克思财富理论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强调了社会财富的主体性本质,把社会财富的创造作为了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和过渡;另一方面,财富促进人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发展。如袁明刚在其研究中认为,“财富获得‘主体本质的意义,是对斯密的国民经济学的重大贡献”。对于人与社会双向互动发展,马克思站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高度深刻地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财富
马克思对财富的论述较多,其中最系统的论述体现在他的《资本论》中,而大多数学者对财富的研究也主要是依据《资本论》。也就是说研究大多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也是比较复杂的。但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财富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财富的概念问题。学者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物质性是财富的基本和首要特征,财富作为特殊的物质,作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被打上了属人的烙印。如《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研究》表明,财富具有二重性,内在的包含物质内容和人的社会关系。
二是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学者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就这一问题阐述了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由时间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尺度。如卫兴华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创造财富的作用相对降低,而衡量财富的尺度只有并且只能是自由时间。第二种观点认为衡量财富的尺度关键是技术。如《人的财富的技术尺度》认为,技术是人的第一财富,是衡量人的财富的唯一尺度。
3、伦理学视野中的财富
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财富:
一是财富与责任的关系。学者们多数在企业这一范围内进行论述。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在享受权利时,应当自觉地承担和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应当关怀利益的相关者, 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是财富与正义的关系。财富与正义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配和享有财富的正义性。如黄晓众在《财富与公正》一文中说道:如果处理不当,财富的不公正性带来的贫困等各种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财富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甚至还会背离财富创造的真正价值,容易带来社会心理的不平衡。
三是财富与幸福的关系。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当今社会,财富与幸福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平衡和统一,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矛盾和背离。在人们看来,穷人没有幸福,或者是拥有的幸福感更低;富人享有幸福,并且能够充分地享有幸福感。但是,现实却并不是如此。在这样的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财富的多少与幸福不是成正比的,有的人拥有较多的财富,但是其幸福感却远远低于一些贫苦大众。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学界通过分析研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论点和研究路径。第一,“幸福悖论”的提出。如芦潮在《从财富经济学、幸福经济学到福利经济学》一文中找到了“幸福悖论”的理论根据;第二,“财富与幸福”可行性分析。任群罗将财富和幸福视为敌对的两方面,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为的是维护生命和追求幸福,财富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经济活动最终的归宿点在于幸福;而王辉耀指出财富与幸福具有统一性,财富是必要的,财富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财富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更好的必要前提,生活的更加美好,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幸福;第三,“幸福悖论”的克服。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提出了克服“幸福悖论”方法,如程实在《财富与幸福的悖论》中提出了“相对财富”与税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幸福悖论”;陈春艳在《用幸福衡量财富》中提出将幸福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认为幸福与财富应该是成正比的,幸福的多少决定了财富的多少,如果你所能感受到的幸福越多,那么就说明你所拥有的财富就越多。之后,人们对这一研究的角度从经济学转向了哲学。如李兰芬在《财富、幸福与德性》中认为,德性是财富与幸福的和谐共生点,正确的财富观念的形成要依赖于德性的修养,德性修养越高,人们就能够更好地去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提升人们的幸福体验能力,从而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三、研究前景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多的空白,他们没有系统的分析陈述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内容主旨、历史变迁以及现实价值。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代表人物没有将财富观形成专门的著作,而是将财富分配的阐释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理论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们的观点大多都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研究中,没有与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缺少与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的相比较的维度,如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财富观、挖掘马克思的财富思想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他理论在财富观上的异同,并结合时代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树立起科学的财富观。
实践上来讲,研究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主要是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实现中国梦为最终目的,任何理论的研究都是基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该理论的局限性和不适宜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行性和融合度的结合。理论的研究最终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理论的研究要结合生产和生活两大环节来进行,并给出具体的措施进行指引,努力做到从顶层构思和理论规划到现实性的解答,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玲(导师:蒋锦洪).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4-01.
【作者简介】
刘 涛(1989.08-)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思潮.
黄小琼(1989.10-)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