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完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振兴
——太仓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国试点项目实施情况调查

2018-01-23 18:12张永林倪一飞
上海农村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面源污染农业

■张永林 倪一飞

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所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的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是当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有效途径。近年来,太仓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发展绿色农业,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成功创造了循环农业“东林模式”。2016年9月,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示范培训班在太仓成功举办,同时农业部生态总站在太仓召开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场会。会上,农业部科教司负责人对太仓以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太仓的实践成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样板,太仓的经验不仅具有引领作用,且可复制、可推广。于是,2016年末,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安排太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给予项目资金3000万元,实施对指定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太仓成为全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四个示范县市之一。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逐步解决通江连湖(即长江和太湖)主要水道——杨林塘的水质问题。经过一年的建设,该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太仓模式”。

一、优化工作方案,实施五项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的具体实施,落地在城厢镇东林村、万丰村,双凤镇庆丰村,以用沙溪镇中荷村、胜利村、塘桥村,建设范围3万亩,区域内耕地面积2.1万亩;总投入资金3750.3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750.34万元。2017年3月份全面启动建设,至2018年4月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为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市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专家小组共同研究,把该项目细化为五大工程。

(一)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其中包括:一是化学肥料减量使用。项目区绿肥轮作模式示范面积1400亩,其中东林村种植蚕豆500亩,万丰村种植紫云英600亩,胜利村种植黄花苜蓿30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2300亩,其中城厢区域1300亩,沙溪和双凤区域各500亩。二是农田节水灌溉。包括安装节水灌溉系统仪器设备智能控制器、智能远程控制平台、设备配套控制箱、田边阀门控制箱、田间设备光伏系统、建设无线土壤墒情监测站、无线灌溉控制器网关及泵站、配套石桥等工程。三是农田农药减量使用。扩大生物防治面积,种植1000亩香根草、芝麻及大豆,水稻田全面布放大螟和二化螟诱捕器。四是农业废弃物有效利用。建成堆肥池6个、收集池9个;建成秸秆堆放场地5000平方米,相关机械设备全部采购到位并发放到各项目村使用。五是农田排水氮、磷拦截净化工作。按照项目设计要求100%完成相关工作量,包括万丰村建筑生态渠道3000米,汇水区湿地系统及重点区域植树5879棵,种植草坪8000平方米;建设农田生态隔离带12947平方米,种植生态防护林10亩,完成水生植物格栅7000平方米;全部完成高吸收氮、磷的生态填料与基质的填充工作。

(二)养殖业污染减排工程

一是完成水产养殖尾水循环系统建设。二是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及羊舍改造工作100%完成建设并投营。铺设养羊场污水管道2000米,养羊场周边湿地种植草皮500平方米,植树150棵,投放水生植物800丛;建设养猪场废水的植物净化工程4000平方米,拆除养殖场后场并实施生态化改造3630平方米。

(三)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工程

一是生活污水净化利用。包括完善建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基础设施,浇筑泵房柱梁C30混凝土13立方米,使用构件钢筋2吨;渠道板完成安装1200米,栽植女贞101棵。二是实施地表径流河道生态拦截。完成区域内河道清淤4686米,清除淤泥80028立方米;河道滨水带打下圆木桩7300米,淤泥处置回用19110立方米,建设生态隔离过滤带15100平方米,河道近岸绿色植物种植6100平方米,并完成生态拦截堰及围堰的建设工作。三是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购置水生植物综合利用系统一套,包括打捞船1艘,压碎装置1套,翻斗车2辆,铲车1辆和排水软管100米等设施设备,并全部投入使用。

(四)技术集成示范及环境监察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开展农田土壤质量监测。采购野外自动水质取样器5个,建水质长期定位监测站站房1座,栈桥及水、电铺设500米,相关仪器设备购置进场,采集土壤样本30个,采集水质样本235个。二是技术展示集成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①完成耕地质量提升改造技术示范100亩。②完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田信息采集技术示范,建设土壤无线传感网络系统一套。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面积100亩,并建立1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④完成30亩生物堆肥处理有机废弃物立体种养示范,进行经济作物的立体栽培。⑤完成水肥一体化设施示范100亩。⑥完成稻虾共作。稻虾轮作示范面积50亩。

(五)示范区配套建设工程

浇筑水泥路22090平方米,建成砂石路8333平方米,区域内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结束。清理道路垃圾3000平方米,清运杂草2000平方米,废弃沟渠、填埋粪坑2000平方米,美化村容10000平方米,初期拦截整理雨污7000平方米,改造农田及平整土地1400亩。

二、创新工作模式,落实七项制度

为确保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这一中央政财扶持的项目全国的试点项目优质、高效、按期完成,达到零差错、无瑕疵的建设要求,市项目领导小组在项目实施之前研究制定了七项工作制度,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操作,注重每个细节,依靠各方力量,力求圆满完成。

(一)项目建设进度上墙制

就是依据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指定各类工程实施计划进度表,并制作成进度展示墙。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实时标于进度表上,使得各项工程进展情况一目了然,真正做到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动态情况,倒逼工作进展。确保各类项目按时按量有序推进,顺利实施按时完成。

(二)工程建设例会制

明确每10天召开一次工程建设会议,由监理方主持召开。项目工作小组、建设单位、相关镇村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参加会议,主要解决镇、村项目负责人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评估单位及工程设计单位的工作衔接,适时通报情况,协调化解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做好会议纪要,做好工程进展的汇总工作,保障各项工程建设内容保质有序推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召开工程例会22次,督办和协调解决过程问题30个,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展。

(三)实行基层志愿者督查制

每个项目相关村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热爱本项目的志愿者,对自己所在村、组涉及的建设项目、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现场查看,督查项目质量和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根据掌握的情况提出意见建议。该项目共聘请7位志愿督察员,提出问题和合理化意见建议8条。他们反映的问题均得到及时整改,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四)专家论证制

项目关键技术、主要环节及涉及的相关内容调整,均采取专家论证和评议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现场技术指导及监督作用,保障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项目建设过程中,共召开专家论证会12次,论证并提出指导意见30余条。

(五)代表委员查看问询制

在项目建设中期组织举办“机关开放日”活动。项目工作小组出面邀请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20余人,查看考察了工程建设现场,让社会各界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征求代表、委员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到场的代表、委员对项目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六)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高峰论坛制

项目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成功举办了一期国际高峰论坛,邀请了国内外面源污染治理领域著名专家参加,共同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要求,对项目的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并举办专家讲座。项目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悉数聆听了讲座,反响良好,指导作用明显。

(七)绩效考核制

专门设立了20万元绩效考核专项资金。通过招标,确定由常熟理工学院负责对项目进行跟踪和绩效评价。评价工作主要包括过程资料的获取和采集、项目敏感区域(或主要断面指标持续监测数据)的采集、出具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总体绩效评价报告等。重点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新技术和项目管理的新机制,从而为其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三、健全工作机制,严格项目管理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前提,务实有为的工作集体是关键,严格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重点,主要工程的规范操作是规矩,还有诸如项目的档案管理、项目建成后的验收,管护等工作同样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因此,着重在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构建工作网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组织与技术保障

承接试点项目以后,市里及时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分管领导赵建初副市长担任,市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相关镇分管领导为成员。同时,组建工作小组,组长由市农委副主任冯瑞兴担任,市、镇、村相关人员为成员。此外,还成立项目实施的专家小组,组长由省农科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级研究员杨林章担任,聘请全国该领域的其他9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依靠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市政府专门发文予以明确。

(二)设立专款专账,严格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项目专项资金由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监管,市农委财审经管科明确专人负责资金的报支和管理事宜。每花一笔钱都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的使用要求和项目的实施方案拨款,并建立资金使用明细台账。

(三)项目主要工程全部实施招投标

其中工程类项目委托苏州诚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全权代理,总计实施招标项目42个。按照项目实施流程图,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平台,确立工程招标代理单位、项目设计公司、项目编标公司、项目审标公司。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确定了项目管理公司、审计公司和测绘公司。为总结项目的成效,明确由江苏省农科院、常熟理工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技术总结和绩效评价。从而实现了项目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严格项目档案管理

市农委明确专人负责项目台账及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按各类上(本)级文件、招标资料、各类合同、工程建设资料、会议纪要、宣传报道资料、工程图片资料及资金支付凭证等分门别类建立台账,以备随时查阅。

(五)注重项目的验收

根据确立的项目现场验收制度,组织了由建设单位、镇、村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组成验收小组,共同进行现场验收,并办理相关验收手续。验收结果由工作小组、设计单位、监理、施工单位签字盖章,作为项目完成和资金支付的主要依据。

(六)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项目信息公开透明

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太仓日报》开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专栏,每10天报道一次;市电视新闻媒体报道4次;中国改革报、农民日报、苏州日报、太仓日报等专题报道达21次。此外,还在农业部网站、江苏农村网及太仓农林网等相关网站宣传11次。

(七)机械设备移交规范

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采购进场以后,由工作小组专门举行机械设备交接仪式,由建设方、供货方、村负责人现场对各类仪器设备的型号、数量等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三方共同签字盖章,然后交付相关村,并请新闻媒体单位见证和报道。

(八)做好设施设备到位后的管护工作

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及建成的设施,在验收以后交付相关村使用,明确由村落实专人对其进行后期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设备设施的效能。

四、项目建设初显成效

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已如期完成,所有设备、设施正常运营,并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化肥施用减量

通过项目区实施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使用水稻插秧施肥除草一体化技术、缓释肥一次性施肥及种植绿肥实施轮作、秸秆还田等技术的配套实施,化肥用量同比减少使用达20%,土地有机质含量同比提升0.5%,土壤质地得以改良。

(二)农药施用减量

如东林合作农场种植的440亩水稻,主要害虫通过生物综合防控(土埂及沟渠边种植香根草、芝麻及大豆等驱诱植物,田间布控大螟、二化螟、纵卷叶螟诱捕器,实施定向诱集害虫,同时释放稻螟天敌赤眼蜂),“三大螟虫”综防效果分别达到71.12%(纵卷叶螟和大螟)和44.47%(二化螟),香根草诱集病虫害效果同样非常明显。又如,在双凤镇庆丰村及沙溪镇胜利村等地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及除虫黄板20000张等物理措施防控病虫害,效果均十分显著,试点区农药用量减少达50%以上。

(三)形成了一套水生植物循环利用技术体系

农田及生活污水经过生态或物理拦截后,通过排水、径流等途径进入河道,然而各类水生植物深度吸收净化。水生植物再经过采收、挤压脱水、粉碎等措施以后,挤压的汁液过滤以后还田,固渣用于有机肥生产,再施入农田,真正实现了氮、磷等养分的循环利用。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购置有机肥施肥机,插秧和肥料深施一体机、秸秆还田机、大型拖拉机、秸秆粉碎机、高效植保机和植保联防机等40余类机械设备,使项目实施相关村的施肥、插秧、植保及秸秆还田利用等效率大大提升。

(五)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项目区河岸腐蚀严重的地方利用木桩护坡,河道两旁种植意杨、灌木柳、红叶石楠等生态护坡的绿色植物,部分区域铺设草皮。地表径流及农田排水实行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回用、生态修复,尽量减少排放量,并削减氮、磷进入水体的数量。水泥沟渠内建水生植物格栅,并在关键部位增加排水净化装置,促使泥沙沉降,并通过基质材料吸附去除排出水中的氮、磷含量。在排水汇水区域建设生态塘和湿地系统,经净化后再灌溉农田。实施对区域内村庄环境的综合整治,包括6条河道清淤、垃圾、杂草清运、增种绿化、修筑道路等。

猜你喜欢
面源污染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