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雪 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白描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在不同时期发展不同的风格样式,体现不同的审美情趣,反映不同的文化思想。本文试图以线条的造型、形式和情感表达为切入,以《百花图卷》为例论证白描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白描,从字面意思来看,“白”是素色,“描”是摹画的意思,用墨勾勒线条,不着复杂色彩。诸多画论也常有谈论白描艺术者,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写道:“世以水墨画为白描,古谓之白画。”当代林若曦在《中国画线意志》一书中写道:“白描画在不自觉时期被称为白画,白画的前身为粉本。粉本与画稿是有差别的。无论是白描,还是白画,抑或是粉本的原义,其图式符号都是线描。”说明白描是由画稿、粉本发展而来的,是中国画线的最高表现形式,且其表达的基本元素就是墨和线[1]。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早在原始人类社会,就有了线艺的原始模式。尤其在新石器时期,彩陶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各种自然属性的线条纹样的应用。其中,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最具代表性,这种鱼纹为代表的仰韶文化被认为是我国线性艺术发展的源头[2]。
“线性具有普遍性,人类基因链就具有线性。”自古希腊以来,东西方艺术便分道扬镳,中国画家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画用线,既不是纯粹主观意识的表达,也不是客观对象的完全描绘,而是主客观的统一。“目识心记,以形写神”,通过线条的顿挫、转折、粗细、疏密的变化来表现物质的形态及质感,更注重“神”的表达。而西方艺术经常与科学结合起来,注重透视与光线,更为理性,线条多被用来界定轮廓或表现体积与空间感[3]。
《百花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无款识,作者不详,创作年代不详,但考证后普遍认为是南宋,图卷为纵31.5厘米,横将近17米的长卷。以宋常见的折枝方式表现了不同种类的花卉草木,有梅花、山茶、百合、芍药、牡丹、芙蓉等50余种花卉,又有禽鸟、草虫点缀于花间。
宋代工笔花鸟画是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百花图卷》以其特有的面貌而被人们所重视。不同于宋宫廷画派取材皆是珍禽异兽、奇花异石。《百花图卷》取材于我们常见的四季花卉,又有随处可见的禽蝶鱼虫,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与趣味的田园画面。全卷单用水墨、细线勾勒,浓淡墨晕染又融入“没骨”技法,每一株花卉都是独立存在的,可单独成画,又顾盼生姿,枝茎、花叶形态优美错落有致,花叶经络丝丝毕现,细腻温婉,生动传神,细致之处,堪称完美。
中国画以线造型,线一直是中国画家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章中写到“顾,紧劲联绵,循环超忽”“陆,精利润媚”“张,点曳斫拂”。这表明不同的用笔形成了不同的用线风格。谢赫所说“骨法用笔”,也强调了笔这一造型要素[4]。
《百花图卷》整幅画面用墨清淡,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的线来表现花卉、禽鸟鱼虫的形态和物象质感。
白描的基本元素只有墨、线,从广义上分为“工性的线”和“写性的线”。而《百花图卷》整幅画面为“工性的线”与“写性的线”相结合。不同的花卉部分运用的不同的线,其中花卉和动物都是细线勾勒,体现了“工性的线”的严谨和工致含蓄。枯枝藤蔓则用勾皴的意笔来表现不同的肌理感受。
白描作为中国画的独立画科和独特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自然界中的物象是没有轮廓线的,画家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独特的线。中国画是线艺术,我们不得不承认线描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不管从画面气息,还是从画面形式内容来看,宋代《百花图卷》都是一副工笔花鸟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