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文化的音乐化传播创新策略
——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2018-01-23 19:10王秀峰
传媒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乐器诗词

文/高 凯 王秀峰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民间诗谣、到汉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的不断演变,直到近代以来的白话诗、现代诗,可以说诗歌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但曾几何时,传统诗词逐渐与大众越来越远,如何让诗词文化在当代散发出其魅力所在,如何以新的形式去传播、传承诗词文化,当前国内的媒体也进行了不断尝试。

从2017年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到2018年年初的《经典咏流传》,大众媒体的力量推动了古诗词文化的现代传播。不同的是,《经典咏流传》打破了以往古诗词节目竞技环节,以非竞赛的形式,推动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以经典结合流行,以流行推动经典再传播。节目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推出,于2018年2月16日至2月18日(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每晚20∶00在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通过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情感创新,实现了在当前环境下对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成为年初的现象级文化产品。

“歌咏”传统再现,体现形式新

诗词在诞生之初,就与“曲”形影不离,最初的诗词,都是以作者吟唱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吟唱或者“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传统的诗词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首诗、一阙词的诞生,往往与作者的“咏唱”相得益彰。例如,汉乐府诗本就来源于汉朝“乐府”这一机构,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而许多唐诗与音乐相结合而被广为传唱,唐诗入乐本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而宋词也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代表性诗人柳永被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凡有水井处,就有柳永词,这里是指以曲填词,由此可见诗词与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相合,就是诗歌。但是,在当前的诗词传播过程中,这种歌咏、吟唱的形式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的“朗读”。如果说“咏”还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话,“朗读”则将这种艺术性和情感性隐藏起来,以更为严肃的形式对传统诗词进行感悟,这显然难以到达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本身具有的那种“灵感”。例如,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创作的那些具有奇幻想象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在醉酒之后创作的,而以“朗读”的形式,显然很难演绎其诗的情感。

《经典咏流传》则再现了传统的诗与歌相和的形式,而以“歌咏”的这种方式将传统诗词嵌入到现代流行音乐中,创新了传统诗词的意境表现和传播形式,实现了以流行音乐带动传统诗词“吟唱”的目的。无论是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些已经被广为传唱的经典,还是如我们不太熟悉的袁枚作品《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将诗带入曲中,以歌曲的形式实现对传统诗词的传播,是节目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因而在传播效果上才有了并不为人知的《苔》呈现刷屏的效果。

传统与现代结合,体现内容新

《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内容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仅歌曲文本新,而且在乐器上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同时在歌曲风格上各有特色,不拘一格,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内容体验。

以传统诗词+流行歌曲,形成新的诗歌气质。所谓传统,是指传统的诗词文化,即节目中呈现出来的传统诗词文本,而现代则是指现代的歌曲文本。在内容上,节目将传统诗词嵌入到现代歌曲当中,这种形式融合了歌曲中的现代歌词和传统诗词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表达了一个全新的内容,实现了节目在内容上的创新,传播了传统的诗词文化。例如,节目中谭维维演唱的《墨梅》,具有中国气质、中国风骨,将中国传统诗词精神与君子之风融为一体,表达了全新的情感。其改编后的歌词如下:“不与凡花争奇艳,傲霜斗雪笑风寒,心怀高远更淡然,昂首天地间……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墨梅的高洁品质,实际上讲述的是中国人的风骨和情怀。而黄绮珊演唱的《定风波》歌词中“何时起飞,何处落定,每一步都云淡风轻,……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人生中千帆过尽之后的笃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器呈现上,古典乐器与现代乐器相结合。在节目中,一些久远的古典乐器相继出现,有的甚至是国宝级的,如曹轩宾演唱的《别君叹》中,中央音乐学院赵家珍老师用她收藏的南宋古琴现场弹奏古曲《流水》,并对古琴这种乐器以及琴谱进行介绍和解读,增加了观众对乐器的认识,更是让人感受到古乐曲的魅力所在。而龚琳娜的《上下求索》中展示的编钟等乐器,让观众大开眼界,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传播了古典乐器知识,为节目增加了人文色彩和历史底蕴,也成为整个节目的重要看点。

节目曲风多变,不同的唱法和曲风,使整个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台湾民谣歌手胡德夫演唱的《来秋思》,以民谣的方式结合“来”这种更为远古的曲风,融通古今,增加了秋思的深度。在第四期的节目中,出现了以陕西方言演唱的《别君叹》,“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陕西方言的演绎下,显得更加韵味悠长、如泣如诉。而龚琳娜的《上下求索》融合了多种地方戏曲元素,具有浓郁的宗教氛围,其编钟演奏的场景,也再现了传统编钟文化,以及楚国的骚体诗风华,形成了独特的韵味。

唱响主旋律,体现情感新

诗言志,诗也是情感的体现。在传统的古典诗歌中,关于情感的种类非常丰富,如朋友之间的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金戈铁马的家国情怀,以及向上励志的少年情怀等,这些都被完美地体现在节目中,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友情与爱情,打动人心。例如,曹轩宾的《别君叹》中用陕西方言演绎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难以割舍的友情,沙宝亮的《送别》演绎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经典送别之作,灞柳折别处,驿外长亭边,是何等的不舍。汪明荃和罗家英夫妇的《鹊桥仙》,诠释了“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加上对二人相遇相守故事的讲述,感动了观众。

家国情怀。古语说“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还”,在中国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形象也更是深入人心,这体现了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尚雯婕一首《木兰诗》唱出了金戈铁马、“持刀枪剑戟,破燕山胡骑”的壮志豪情;而台湾歌手胡德夫的《乡愁四韵》以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为主体,加上他的动情演绎,其将台湾渴望回归大陆母亲怀抱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禁让人想起于右任先生的那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勾起了观众的家国情怀。

励志向上的情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这首诗被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演绎得感人肺腑,一首不太为人所知的诗也广为流传。老师的默默奉献,老师对学生的教诲,即使是一朵苔花,即使阳光照耀不到自己,也需要学习牡丹一样开放,绽放绚丽的自己。以此作为隐喻,象征着那些孩子们,即使生活学习的环境恶劣,但还是要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美好的未来。《明日歌》则以青年偶像王俊凯为传唱人,教人们珍惜时光莫负青春,体现了惜时如金,青春需要奋斗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结语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民族记忆的传承,在当前文化强国的语境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创作出有品质、有温度、有思想的作品却相对困难。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通过对以诗入歌这一传统诗歌传唱形式的重新发掘,创新了节目形式、丰富了节目内容、体现了节目丰富的情感,具有润物无声的吸引力,成为2018年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代表,为当前的电视节目创作提供了新的典范。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乐器诗词
学乐器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乐器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