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茗茗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文物是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是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转为物化的形态,像是历史的记忆存储卡。和文献资料相比,所拥有的历史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文献资料不能代替的。其存在的价值更不是金钱能衡量的,一旦被赋予了价格,那么其价值就会被绑定甚至被淹没,这种商品利益的收藏导向会将这种收藏文化引导至一个误区,对文物起不到保护的作用。所以音博馆就像一个保护壳一样能给予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一个保护罩,保护其价值。
音博馆容纳的乐器数量较多,国内和国外的均有馆藏,笔者在此列举馆内一些典型的乐器。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馆藏的两把笙,一把是北方派代表唐富六十年代改革过的,他通过增加管子的数量和铜制的扩音管来扩大音域和音量,发明各种吹奏技巧,创作出大量作品,如:《林海新歌》。另一把清朝的笙管是竹制,吹奏部分是铜管,因无电镀技术和扩音管,音域和音量无发展。月琴是传统的播弹乐器,属说唱音乐和戏场的伴奏。馆内的两把,一把制于清末民初,一把由黑龙江人冯少先对其进行改革后的月琴,扩大了月琴的音域、按十二平均律制作(一般按五度相生律制作)、发明了更多演奏的技巧等。
国外传入的乐器也有很多,馆内有两支保存完好的黑管曾是当时俄侨交响乐团在哈尔滨演奏时所用的乐器,当时的演奏乐器所用材料皆是由红木、紫檀木、杉树和柞木等上等木头所制,优越之处是演奏出的音色和普通木头不同。而如今乐器较好的材料很少见,由此可见这两支黑管的馆藏价值较为突出。还有两个产自俄罗斯和德国的小巴扬,是玩具手风琴里的极品乐器,年代虽久远,但如今按动某个键,上面两个铃铛依然能奏出悦耳的音色,可见该乐器的劣真。其造型迷你可爱,携带方便,易演奏动听的音乐旋律。占馆内面积较大的是钢琴,各时期、各型号的钢琴在馆内数量众多,最漂亮的一台安置了放蜡烛的架子,独居别致和情调。还有一台的年代久远是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前传到中国的。最醒目的是五十年代毛主席号召为人民服务、上山下乡时,为方便携带做的琴,琴键部分能完全折叠收起,体型和音域比普通钢琴小,体积类似于脚踏手风琴,设计独特,这是国内唯一一台“迷你钢琴”。
犹太馆展示了当时在哈居住的犹太人用的家具等,家具雕刻非常精美。展柜中有一块牌子是犹太人西奈半岛建立以色列后,为纪念1948年建耶路撒冷市而铸的牌子,他们向全世界宣告后,便接在哈的犹太人回国时,将这块牌子赠于哈尔滨以表感谢,在哈市老教堂遗留下来了唯一的七烛台。建馆之初,一位在哈工作的犹太人来参观,他不敢相信能保存这么古老的东西,将馆内的照片发给自己国家。
俄罗斯馆内有精致的家具和钢琴,有些家具是当时从俄罗斯邮寄过来的。值得关注的是这古老的钢琴,有百年历史,是德国人在俄罗斯的别克公司制造的,上面清晰的写着俄文,是专门为沙皇制造的琴,极其昂贵。当时哈市的大型演出都用到这台钢琴,可见这架琴突出的历史馆藏价值。
馆内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音像资料,国际歌的五线谱收集于1920年哈市音乐学校的谱夹中。老唱片是流行在老上海、老北京的民歌和流行歌曲等,唱片中的音乐如今听来别有一番味道,“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中,听出了对亲人思念以及存真的友谊和爱情。文化大革命时被烧毁,仅稀有的两张留在馆内。近年曾以这个唱片名为主题,举办了“歌声飞翔”研讨会,以此来纪念歌唱家张权。
国外的音博馆很常见。就像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的音博馆有数百个,并且有一个不夸张的说法:如果一个母亲带五岁的孩子每星期去参观一个,到这个孩子18岁才能参观完全部馆藏。相对国外来说,中国的音博馆就稀少了。很荣幸遇到王岩教授对学生这么用心的导师,使我们能够听到苗老师介绍音博馆。这里所有乐器、音像资料、犹太人和俄罗斯人的家具都是苗老师收集,现还在不断完善中,一些民间古老的“稀罕玩意”也在不断添置。苗老师收集文物十年如一日、不图名利的精神,是我们后辈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要学习的。
笔者认为这个音博馆极具艺术价值,其成立引起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并向我们展现了绚丽多彩、多元文化相交融的音乐历史文化风貌和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我们现在更应该对“引导尚存的文物走进音博馆”来实施一系列的措施,这是当下保护文物文化价值的首要任务。首先将文物收藏于音博馆内就使文物本身具有了不可估量的文化和价值,很好的保护了文物,避免流入市场以价格来衡量这些文物;其次对于中日、中俄以及国内外的音乐交流方面能有促进的作用,还有利于音乐交流文化的兴盛,拓展了音乐创造的空间,更能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各种乐器和器乐的学者们来说,更是一大福音。总而言之,音博馆收藏的文物对我们来说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让我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们,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始终坚持着先进音乐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壮大,不仅中国人为之自豪,更是创造了中国音乐文化饮誉四海、走向国际的兴旺景象。
[参考文献]
[1]方建军.音乐考古与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