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秋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既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也是一种传播的延续。今天,现代大众媒介以其短时间内到达海量受众的能力,顺理成章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在大众媒介的“5W”传播链条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属性即作为媒介信息的文化内容。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受众需求的碎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获得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以及多样化的媒介形态,但从宏观观察而言,目前其作为信息内容在媒介上的呈现形式大体分为五类。
1.作为直接对象。作为直接对象,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部分内容直接作为主体或主题呈现在大众媒介上。颇具典型性的包括古代文化书籍,古装正史电视剧,中国文化电视节目,传统文化主题纪录片、公益片或微电影,广播电视上的戏曲表演。
这种媒介呈现形式以文字、声音、画面等符号综合体系直截了当地向大众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具体内容,内容集中而深刻,表现直观又具体。以近年大受欢迎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该纪录片于2016年1月7日-9日在CCTV-9(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总长三集,每集展示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文物修复及传承”这一看似古老而又充满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通过镜头、电视媒介向大众翩翩走来,以一种直接而具体的媒介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2.作为新闻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已知的大众传播途径中最容易引发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介信息形式。就目前可见的新闻报道观察来说,进入现行新闻框架获得报道机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主要包括:中央及各级政府关于传统文化的新政策、新决议,政府及知名公司、团体、名人倡导或举办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传统节日、节气的到来,传统文化景区的新境况,知名传承人的新消息或故事,某一传统文化内容值得关注的新境遇、新发展等。
例如,习近平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选题,中国青年网在2017年下半年发布了《习近平推崇传统文化 为何重视儒学经典》《传统文化最深沉 习近平激发青年强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知识分子这样与习近平共鸣》等多篇新闻稿件。
3.作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它实际上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系列具有高度辨识性与认同性的文化符号;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其实,“中国元素”除却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以及中国固有元素外,主要构成部分仍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鲜明的华夏民族特色及特定表现形态的文化成果。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评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20个文化符号,其中19个均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中国元素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符号生产过程,一个不断“符号化”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得以发现与创新,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和呈现在大众媒介之上。例如,颇受好评的“梦娃”系列公益广告《中国梦 我的梦》,以“泥人张”的彩塑作品一袭红衣、小手托着下巴、圆圆滚滚的胖女娃为主体,服饰、颜色、头饰、身形、文字、语言等都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形象生动地给国人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4.作为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即它的精神内涵。虽然这种精神文化看似广泛而丰富,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内涵却是一致的,这种内涵不仅广泛地存在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身上,更像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空气渗透在我们的大众媒介信息之中。
大众媒介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递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具有先进性的精神内涵。例如,在看中国女排的比赛直播过程中,听到解说员或主持人说“不畏困难”“拼顽强搏”“勇闯辉煌”等,实际上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时阐述与媒介外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最为广泛、渗透力最强的媒介呈现特点,也是进行大众媒介传播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5.作为背景信息。“背景”一词从辞海中引申至文化信息层面,主要是指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舞台上或电视电影里的布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其他烘托主体的因素。作为背景信息,与“中国元素”不同,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宽泛、表现方式更隐晦。当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背景信息出现,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理解语境的作用,是一种衬托、烘托主体与气氛的作用。如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一段背景性材料,“被采访人是一个古玩爱好者,尤其对唐宋藏品颇有研究,家中藏品包括有……”或者一段新闻人物报道视频中出现家里丰富的唐宋古玩藏品的画面,或者一段电影画面中出现名山大川,抑或一篇微信公众号推文的背景用一副古画等,受众几乎不太会将注意力放在这些背景信息上,但是这些背景信息却又具有其符号意义甚至文化象征意义。在这种媒介呈现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同样获得了大众传播,只是更为隐晦和复杂。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式发展,也是一种创造性继承。虽然传统文化在今天主要以五种媒介信息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是除了“作为直接对象”这一类型较能直观、形象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其他几类都表现出一种碎片化、间接化甚至隐藏式的信息特点。一方面,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集中化、直观化、形象化的信息内容建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并引导不同呈现形式的现代化重构。同时,还应该创新发展信息内容形式,将这种重构引向中国精神的体认以及国家正面形象的建构。
1.主题集中化。“主题集中化”也可以称为“语境化”或“主题化”。要使一种传统文化深入大众,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集中轰炸”,让受众在一个时段内进入一种特殊的原文化语境,对这种传统文化形成一个立体、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将某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围绕它产生发展的语境、内容、特点、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或有选择性地编码、解码、译码。“作为直接对象”,虽是一种集中化的信息建构形式,但目前真正让受众形成深刻印象的却并不多见。
2.表现形象化。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内容表现的形象化程度,越是生动、鲜活、具体的形象化内容越容易受到大众的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元素的有效运用。中国元素一般通过简化、直观、重复的视听符号表达,唤起大众的识别、理解和表征。但若仅以单纯、重复的方式展现,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只有充分而有效地选择、组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高度还原或组合创造、具有传统或现代气息的形象化符号体系,才能以中国元素的形象化重构,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的内容现代化。
3.叙述故事化。凡是能够被媒介呈现的信息都具有可表述性,凡是可进行表述的信息都可以故事化呈现。无论哪种媒介以故事化叙述进行信息内容的呈现,往往效果都会更好。“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今天中国传媒界的呼声,其实也潜在地要求了大众媒介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故事化传播。具体来说,应该以传统文化内容的事件化、人物化、性格化、细节化作为故事化叙述的主要方式,挖掘不同文化内容背后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和细节等,并通过多元符号系统向大众娓娓道来。
4.渲染仪式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往往都显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仪式性。仪式化是将媒介事件借由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构成去表达特定群体的共同信仰、意义、情感的过程,具有较高的表演性和象征性。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强调,参与、分享、联合以及拥有共同的信仰是在时间意义上对社会的维系,是共享信仰的表征。通过对传统文化信息内容的一种仪式化渲染,可以更有效地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归属,吸收更多的忠实受众,也能让受众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这种传统文化。目前,电视事件直播、综艺晚会等是将仪式化效能发挥最大的一种节目样态,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更是从一种传统文化的弘扬开始,最终将自身也化成了仪式。
5.导向内涵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传播,其实最终都指向中国精神的引导,即形成一种中国精神的认知与认同。并且这种中国精神的内核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应作为媒介组织的一种文化体现,更应成为媒介信息的重要内容,以直观或隐晦的形式渗透进不同的媒介传播信息之中。我们都不愿意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预言成真,因此,更应该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五种方法并非一条生产线,而是独立的、不相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单独或组合运用。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传播也走向了一条由以“器”证“道”、以“器”载“礼”逐步转向以“器”体“道”的发展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媒介信息的现代化进程,无论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前行,都要以中华民族为背景,将这种文化精神作为凝结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建构想象社群认同空间的钥匙。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小农经济和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社会土壤,也从原有的“言传身教”为主的传播模式中剥离了出来,在与现代大众文化、国际文化的“挑战”与“应战”中,在大众媒介的多元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倾向。中国传统文化既作为现代大众媒介的信息内容,也成为现代媒介文化的构成部分,而这种大众媒介文化本身也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
“媒介是人的延伸”,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正从过往的门户媒体时代、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走向未来的智能场景时代。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也将在现有的媒介呈现形式基础上,借助大众媒介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内容的整合化、传播的场景化,使受众走向不同主题的智能复原场景之中,以全感官的媒介体验方式重新进入原语境,体悟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真正涵义,使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只是一种媒介信息,而是真正孕育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尊的土壤。
[1]程庸,若隐.中国元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
[2]James W.Carey.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M].Boston:Unwin Hyman,1989.
[3]杨明刚.中国元素:走向自觉的中国审美[J].民族艺术研究,2014(02).
[4]胡正荣.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