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纪录片创作教学探究

2018-01-23 23:22张兴动陈宇翔
传媒 2018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影视创作

文/张兴动 陈宇翔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产物,是用微电影的语言,纪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日渐成熟,其中“微纪录片”是纪录片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样态。从 2010 年开始,凤凰卫视纪录片频道便推出了这种新型纪录片形式,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艺术类高校作为培养我国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学目的不是一味地的灌输和训练,培养“艺术工人”,而是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天赋与潜能,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微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一种新类型,其在高校的创作教学更应符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验精神是其不懈的追求。

一、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这一概念被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化,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逐渐演变成为各类媒介形式。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阅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转变,使得微电影和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微型纪录片并非一小了之,其不仅在时长和内容上压缩,在创作上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一面。

1.短小精悍,更具针对性。媒介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传播内容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习惯了碎片化的播放方式。以《故宫100》为代表的微纪录形式的纪录片,凭借其短时长短间、点播式收看的特点,受到了更多观众的青睐,也适应了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故宫》作为典型的传统纪录片,共有12集,每集平均时长约为46分钟,整部作品历史感厚重、气势恢宏,令人赞叹。同时,其单集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极大,观众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观看,这种固化模式对新时期纪录片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制约。而《故宫100》则是通过每集6分钟的微纪录形式,讲述了一百个关于空间的故事,以有形空间呈现出紫禁城无形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每集相对独立,观众可随时选择更感兴趣的内容观看,更具针对性。

2.制作门槛低,具有大众性。由于不同于专业纪录片的制作,微纪录片的拍摄对于拍摄器材的要求相对宽泛,随着科技的发展,民用摄影器材的质量也显著提升,制作门槛的降低,使得制作水准参差不齐。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的作品《寻找小糖人》,主创人员在即兴拍摄时使用了手机进行拍摄,拍摄效果也出人意料的精致。微纪录片也更加适合高校教学与学生创作,从摄像机、无人机,到单反,甚至是手机都可以进行微纪录片的创作,学生的创作自由度显著提升,创作时间不再受限。目前众多电影节、纪录片节也相继设立纪记录短片单元,还设立了手机短片单元,为学生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展示空间。

3.创作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拍摄门槛的降低,使更多人群参与到微纪录片的创作之中,这也使得微纪录片反映生活的内容覆盖面更宽,视角更为宽阔,具有丰富性的特点。除了传统纪录片经常表现的历史题材、自然题材与社会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题材以及选择的主体,还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微纪录片受到的经济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创作者甚至可以不用考虑任何收益进行创作,这使得微纪录片创作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同时也形成了微纪录片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多样性。这既是新媒体时代用户个性化和需求多样化的表现,也符合是影视艺术长期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微纪录片创作优势及特点

高校影视艺术创作本就该走在时代的潮头,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不必受到过多的商业元素的制约,学生在微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在保证其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则更加注重纪录片艺术性的表现。

1.具有实验精神。影视艺术是自由的,是需要批判、创新与发展的,这一点在高校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实验”一词又包含两方面概念:一是方式与手段,即运用新的手段,为艺术的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二是方法与态度,这对于艺术与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它鼓励一切大胆的假设和创新,使创造成为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这两者对于微纪录片的实验性创作而言都同样重要,转变思想,打破传统创作模式的禁锢是进行实验性创作的第一步,而真正想要达到实验性的目的,还要通过在视听语言上的创新。同时,微纪录片创作的实验精神也是高校所特有的优势。传统纪录片大多由专业影视机构拍摄,经济因素致使其必须注重作品的收益商业效果,其制作也有着较为固定的模式,而学生创作的作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较小,也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其尝试与探索都能够得到支持。

2.注重艺术性表达。纪录片是一种真实的艺术,微纪录片当然也不例外,真实性是微纪录片存在的基础,其决定了其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然而,真实并不是复印,也不是监控摄像头一般的简单影像记录,纪录片之所以是一种艺术类型,其艺术性的重要程度也不言而喻。艺术性是微纪录片真实性的升华,其体现在创作者利用各种视听语言手法,将真实场景艺术化的呈现,缺少艺术性的微纪录片就如同一杯白水,索然无味。在高校的微纪录片创作中,更加注重的是“艺术的真实”,即微纪录片真实性基础上艺术性的全面表达。学生将从选题、叙事手法以及视听语言等多方面,艺术地对生活进行提炼、选择,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

三、高校微纪录片创作的引导

高校不同于各地的专业影视机构,也不同于和传媒公司,艺术类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是有个性的、有思想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是挑战。纪录片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模式,而随着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受众心理特征的变化,我国的纪录片也在各个层面发生着变化。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微纪录片既易于实践操作,又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引导学生创作出高质量有深度的微纪录片,也是高校纪录片教育的责任。

1.尊重传统,善于学习。作品的创作是需要思想的,然而只有思想,创作只会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微纪录片的创作,影视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视听语言的运用技巧,都是需要认真学习并加以练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不是臆想,不是天马行空无所顾忌,影视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影视艺术的初学者,要做到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学习微纪录片创作就必须学会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亚里士多德曾说“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影视艺术的初学者,模仿是学习微纪录片创作的一种便捷且实用的途径。

2.思想与心理引导。曾经传统的艺术教育对学生作品的完整性和整体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将近乎固定的审美模式套用在学生的身上,而这样做显然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初衷。想要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首先要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培养其实验精神,这不仅是对学生,教育者也应该明白这一点。同时实验精神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打破常规的思维,影视艺术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发展的,微纪录片同样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尝试性地选取新题材或是运用特殊的技巧,尤其是加入个性化的思想,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尤为重要。二是在艺术的实验教学中,允许并接受失败。在艺术的实验性教学中,人们认为那些并不完美的作品同样值得被尊重,学生们要强调的是作品中可贵的闪光点,并使将其发扬,每一个闪光点既是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也很可能成为微纪录片发展的源泉。

3.大型题材系列化。相对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在时长与组合的自由度上更加灵活。对于影视的初学者,想要表现某些宏大的主题显然难以实现,若将大型主题系列化,分成一个个积木式的小主题,就会显得容易很多。将这些小主题加以整合,也可以汇聚在不同内容、不同规模的长篇大主题之下,拓展了纪录片在各种传播环境下的二次整合空间。同时,系列化也有着一定的方法,例如《故宫100》,大家可能比较熟悉100集的单集版,其实《故宫100》曾分别以四种不同版本播出,这种积木式结构使整部纪录片能够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所接受,为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了条件,也为纪录片的纵深传播提供了可能。

4.微纪录片故事化。目前低收视率是我国纪录片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表现,而缺乏故事性是导致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的故事性不是说像剧情片一样设计剧本,设计情节,而是在真实的纪录过程中展示出事件的故事性,在真实故事的背后寻求意义。从《藏北人家》到《舌尖上的中国》,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纪录片都是通过纪录的方式讲好了故事,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微纪录片更要讲好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都会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5.视听语言的实验化运用。优秀的纪录片无论是选取何种题材,在拍摄和剪辑手法上都颇具新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例如《森林之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无论从光线、色彩、构图或是影调上都极为讲究,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影视艺术的学习者,视听语言运用的练习必不可少,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技巧,甚至是突破传统的看似不和谐的表现手法,在尝试与探索中不断提高。

四、结语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艺术有着其不同的形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微纪录片的诞生,为高校影视艺术的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而高校微纪录片创作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之中。

[1]涂先智,赵娜,邹岚.实验艺术的实验教学[J].艺术教育,2008(07).

[2]邱月.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再创作——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J].语文学刊,2016(13).

[3]李慧,张蓉.微纪录片对传统纪录片的继承和发展——以《故宫》《故宫100》为例[J].传媒,2016(21).

猜你喜欢
纪录片影视创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