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 莹
美国学者罗森伯德在2004年曾提出“7C”概念,用于界定融媒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媒介融合竞争(Competition)、跨媒介间交流(Communication)、受众细分(Customer)、各司其职(Commitment)、业务管理等领域的合作(Cooperation)、对全媒体记者的薪酬补偿(Compensation)、媒介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Culture)。布拉德肖则将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生产过程分解为背景(Context)、草稿(Draft)、快讯(Alert)、报道(Package/Article)、分析反思(Reflection/Analysis)、互动(Interactive)、定制(Customization)这七个环节。可见,国外学者对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研究多聚焦在宏观角度。笔者从微观具象的实例出发,聚焦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两微一端”“众筹新闻”“VR新闻”“新闻游戏”“机器人新闻”“无人机新闻”“数据新闻”“公民新闻”等,试图分析在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创新。
1.基于新兴技术。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在今天看来多数是通过革新的传播技术推动的,典型代表的新闻生产变革有“VR新闻”和“无人机新闻”。
2014年伊始,VR(虚拟现实)技术在全球迅猛升温。将VR运用至新闻,国内新闻媒体在这个方向的探索已经开始。现场感和沉浸感是VR新闻努力追求的,它使用户可以更多地“进入”现场,成为新闻“当事人”。VR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它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叙事方式,而这种新的方式完全颠覆传统意义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除此之外,VR新闻还为受众提供全新的新闻体验,这将吸引已习惯用视频了解新闻的年轻人重回传统媒体的影响范畴。使用VR技术报道新闻成了传统媒体在融媒时代转型贴合受众观感的一大利器。
无人机新闻的萌芽源自无人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它是用无线电遥控程序及其设备操纵带有摄影摄像功能的无载人飞机所采集形成的新闻。无人机诞生在1917年,最开始被用作军事用途的靶机。后来,无人机转向抢险救灾、气象探查、城市管理等民用领域。部分学者预见了无人机能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的优势,开始探索无人机新闻,它有三个特点:长镜头纪实、视觉冲击传播、俯拍的空间纵深感。其优势是传统生产方式不具备的:机器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功能广泛,可以接近被拍摄对象,可以飞进人类不宜出入的场所,如火灾、地震、核辐射等危险现场,打破拍摄范围的限制;同时,还能加强新闻的时效性,无人机具有轻小便携性,便于拍摄者快速反应,节约时间。
2.基于载体形式。属于载体形式的新闻生产变化主要有“两微一端”“新闻游戏”“公民新闻”。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渐渐弱化,“两微一端”成为更多国人了解时事的首要信息源,我们可以将“两微一端”理解为“微新闻生产方式”。全国的传统新闻媒体几乎都开展了类似的“微新闻生产”模式创新,共同特征体现为:第一,在空间渠道上依托于社交媒体的微博与微信;第二,在角色上以社交网络中的一员与新闻接收者产生关系;第三,在内容上受到平台的技术限制(如微博微信的内容字数、推送频率等)。在融媒的大背景下,“微新闻生产”不是某家媒体的独家策略,它具有普遍性。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造成了新的危机和不确定性,新老媒体竞争因素是新闻业创新的最根本动力,动力的表现就是“微新闻生产”。
“新闻游戏”是新闻生产的又一关于形式变革的新探索,新闻生产和传播走向一种全新的方式——游戏化的新闻。这背后是对新闻叙事模式的挖掘和对现代用户强烈要求参与心理的满足,通过建模来呈现新闻事实,通过编程来进行交流,通过游戏的形式来生产、传播新闻。新闻事实作为游戏素材填充游戏的情节架构,这种真实的表达与游戏的虚拟交织,真实是来源,游戏过程是虚拟。新闻文本的预设模式替换了传统新闻生产的线性叙述模式。游戏的形式打破了原来新闻文本的有序线性的叙述,被随机、杂糅的叙述所替代。受众对新闻的感知轻松娱乐化,采取沉浸式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公民新闻”主要指借助手机、数码相机、DV等可用于新闻采集的工具,自发地运用手边的新媒体渠道来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每个用户都具备成为新闻生产者的能力和条件。传播渠道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越来越多样化,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流程之中,不受媒介机构组织专业性原则和政治原因束缚,与传统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相比,话语空间有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促使传播内容更多元化、个性化。
3.基于制作方式。除了笔者提到的技术、载体形式层面,还有制作方式的改变。“众筹新闻”2013年出现在中国媒体的视野中,在公众平台上面向社会大众发起呼吁、募集资金、发布新闻报道计划等,吸引有意向的人们捐助资金以支持其报道完成。基本由媒体人(或自媒体人)提出报道计划,得到大众的认同,且获得数量较多的资助,再开始实施新闻的采写编流程。生产中的选题、操作要通过市场考验,按照市场的要求及公众的口味推进,从这个层面生产最接近市场的新闻产品。公众资助“众筹新闻”的目的,除了表达对该“新闻计划”“新闻发起人”的认可与喜爱及公共利益外,更加重要的是表达自身“存在感”及与他人“在一起”的“社交感”。
当前新闻生产的热点还有机器写作。美联社在四年前开始使用“机器人新闻”形式报道财经类新闻;2015年,新华社亦使用新闻写作机器人。可见采用机器人进行新闻报道是行业乐于尝试的一种趋向。写新闻的机器人能依照计算机算法于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把重要资讯和相关解读在一分钟内送达至用户。机器人新闻的生产流程主要有三个步骤:采集加工数据、自动写稿、编辑签发。机器人在处理新闻的工作效率上有优势,它有人类员工不具备的强信息抓取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所以有许多新闻媒体用起了“机器人员工”。从新闻的制作角度理解,它能更加快速便捷地完成任务,节省人力、物力。
大数据是当前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数据新闻是数据时代所兴起的典型新闻生产方式。数据生产模式也使新闻从业者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从原本过于侧重新闻时效、抢独家新闻转向解读事件、现象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通过抓取、筛选、形象化等方式深度地挖掘数据,将数据与个人、数据与组织、群体、社会的复杂关系用可视化方式展示出来,最终通过客观直接形象、生动易解的呈现推动人们关注参与新闻议题。
经过上述时下流行的新闻“新表现形式”的梳理,显然可以发现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模式产生显著变化。新闻生产是一个全景化、开放、不限于媒介主导的过程。现今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及出现的多种新型媒体,不断推进“媒介融合”的进程,这不仅影响着媒介系统的重建,也改变着传统媒体机构的运作,更促进着新闻生产方式变革。
1.生产主体多元化。这个主体既包括专业新闻人员,也包括普通大众,所以主体对象的广泛参与突破了专业媒介组织的绝对垄断。新闻生产的社会参与度被普及的信息传播技术所增强。互通互联的网络激发了人的传播本能,起支撑作用的技术也提供了一种发声渠道和空间。作为生产主体的个人或机构,可以借由传播的本能、共同关注点或公共利益进行跨界新闻生产,尤其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或舆论热点里,所有主体的共同介入,使专业新闻机构主体本身的局限得以弥补、新闻生产的互动协作模式得以形成、客体对象内容得以拓宽、新闻可信度和现场感得以提高。
2.生产方式互动化。大众通过自己手中的网络社交平台,实时向开放的、多向发展的大众信息平台生产新闻。这个过程体现了显著的互动化,普通民众与专业媒介的互动、普通民众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等。比如,“众筹新闻”通过发起人和社会公民的互动,以推动新闻生产的进行;“VR新闻”以沉浸式的新闻体验在技术层面使受众和新闻内容直接进行互动。
3.生产方向社会化。媒介融合的产生因素主要是新媒体的推进,而新闻生产组织化向新闻生产社会化转型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影响的体现。无论从新闻生产还是新闻传播、消费来看,用户中心俨然成为社会化媒体影响的核心。移动终端也不再仅限于信息消费工具的作用,还发挥着新闻生产的功用。能在移动状态下快速地查找搜索、发现分析判断、二次编传新闻信息,已成为对媒体人的基本要求。
4.生产技术的插入使用。最为常见、普通的表现形式在新闻生产上是通过组合多种形式内容实现的。多媒体形式的表述在推动更具个性化的新闻的生产,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再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发展,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新闻生产技术进入一个深层面革新。
5.生产的个性化。原来由传统主流媒体积累起来的广大受众正被瓜分,受众细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这便要求新闻机构要为他们量身定做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媒体应更多考虑、满足受众需求,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新闻产品,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多媒体运作,生产出表现形式多样的新闻产品。多媒体的新闻表达使新闻生产更具个性化,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在媒介融合的火热进程中,重新审视新闻生产对于新闻业的意义。它提示专业人员和公众要善于利用数字化媒体,特别是开放性、资源非独占性、互动性的互联网络来开拓报道领域、丰富报道内容。这改变了之前新闻生产中的主客体关系及传播中的传受关系,信息数据更为开放,人人都能成为传者,行使生产、发布和传递信息、真相及意见的权利。审视媒介融合的新闻生产意义在哪儿?其实,采用新技术、创造新的传媒形态或者推动传播方式的变革并非意义和价值所在,对优质信息内容的生产才是当今重审新闻生产意义的所在。即信息内容才是媒介融合的目的和归宿,也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可以预测,未来的新闻生产方向将挣脱对线性结构的束缚,更加自由灵活地提供这个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属性的信息,不拘泥于简单的事实性知识形态报道,增强处理事实的能力,提供关于事实的全新、全息解读。
[1]祝华新,潘宇峰,陈晓冉.2015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林青华.众筹新闻的发展及思考[J].青年记者,2014(09).
[3]栾轶玫.“众筹新闻”:新闻生产的新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4(02).
[4]赵国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