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林枫
传统报业进行视听传播的实践由来已久,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进程。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既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使其不得不加快视听传播的探索,满足时代发展和受众日趋多样化的需求。
当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媒体运营的门槛大幅降低,新媒体、自媒体发展迅猛,媒体间竞争压力急剧增大。以移动视频为例,预计2022年末,其流量每年将以大约50%的速度增长,占所有移动数据流量近75%。据腾讯公司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7》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每天在新闻资讯方面花费的时间大约为67分钟,超过70%的民众主要通过新闻类网站和APP获取资讯,而通过报纸杂志获取资讯的民众仅占11.9%。新媒体数量的增加抢占了部分市场,给传统报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媒体数量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受众的时间被信息浪潮切割成碎片化状态,受众已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因此,以图像、视频、音频为代表的快速获取信息的传播形式更为人们喜爱。受众的兴趣点发生了转变,对传播形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传统报业的竞争力急剧下降,新兴媒体依托先进技术营造的声光效果,在竞争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并抢走了大部分广告业务。依据“受众即市场”理论,广告作为媒体发展的核心命脉,在向新媒体转移的同时,也给传统报业造成巨大冲击。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出版报纸共1894种,较2015年降低0.6%;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8.5亿元,降低7.6%;利润总额30.1亿元,降低15.7%。
综上所述,传统报业在当前新媒体时代遭遇严峻的生存危机,亟须转化提升,加强视听传播能力,以达到“吸睛”效果。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报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以5G为代表的网络传输速度的增快,使多屏融合成为可能;摄影摄像技术的简易化和设备的便携化,“催生”了全媒体记者,使传统报业人员在外出采访的同时可以摄制相关视频进行传播;社交媒体的产生使受众由视听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生产者和传播者,为传统报业的视听传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线索。此外,短视频、直播、H5、AR、VR等媒介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视听传播的形态。
在摄影技术刚刚成熟时,传统报业就十分重视视觉传播,通过利用图像编排给予受众最直观最真实的观看体验,达到渲染情绪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该报道模式就是视听传播转化最早的尝试。然而,传统报业受版面限制,更多仍以文字为主,图像起辅助作用,视觉传播效果并不突出。
传统报业真正大规模加强视听传播转化是从“手机报”开始的,将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受众手机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阅新闻。2005年9月27日,《现代快报》与四川省电信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打造的《华西手机报》声讯版正式开通上线,成为国内第一张“能听”的报纸,受众通过拨打号码即可收听报纸主要内容和即时新闻。一方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受众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浏览新闻;另一方面,突破了版面的限制,将视觉和听觉传播有效结合起来。在两个月试用期内,体验读者达8万人,正式开通不到4天,订阅用户便达到5000人。但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华西手机报》声讯版的视听效果与理想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2006年3月13日,安徽《合肥日报》与中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在全国首推“有声报纸”,通过电脑终端的麦克风用标准普通话播放受众选中的新闻内容,还能随意切换为男声、女声,并选取背景音乐。短短数月内,该“有声报纸”客户端的网民达1.2万人,其中3400人进行了个人资料注册。2006年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正式推出国内首份互动多媒体报纸《宁波Bo播报》,其不仅提供语音播报,还能在此基础上放置视频,真正做到了集视听传播于一体,成为传统报业视听传播转化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英国的《太阳报》是英国第一家推出视听报纸的传统报纸,美国如今已有1000多家报纸网站推出视听报纸。现如今,大多数传统报业已经建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为记者提供摄像设备,要求他们在采访的同时拍摄视频作品。据统计,2007年美国已有92%的报纸网站提供网络视频报道。
新媒体时代,许多传统报业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内容编排上采取“文字+图像”的形式,辅以视频、音频素材,极大丰富了传播手段。以“人民日报”公众号2018年6月15日发布的文章《这就是军人的色彩!每一种都让人热泪盈眶》为例,在文字出彩的同时,大量运用军队冬训照片渲染寒冬的色彩,突出军人训练生活的艰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给予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反响较好,阅读量也超过10万次。此外,近年来VR等新兴技术同样受到传统报业的追捧,尤其是在两会期间被广泛运用到新媒体平台上,营造出的新闻现场环境,使受众得以“身临其境”,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这成为新闻报道视听传播转化创新性的尝试。
国内外传统报业关于视听传播转化的实践由来已久,在当前新时代更是呈井喷式发展。其中,技术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对于社会来说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并非各个时代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使用媒介的性质以及引发的社会变革。因此,要加强报业视听传播建设,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必须关注技术发展。要密切与通信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合作,提高网络宽带速度及数据传输能力,将AR、VR等新兴技术有效嵌入传统报业的新媒体平台上,从而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要培养一批精通“采、摄、编、排、写、录、播”技术的全媒体记者,在采集素材时既进行文字报道又进行摄影摄像,通过合适的编排手段和技巧进行后期内容和版面设计,从而形成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素材和虚拟现实互动等为一体的新闻报道,加强视听传播能力。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手段,摒弃传统报业依赖“广告投放率”的评价体系,综合统计报刊阅读量、视频、音频播放量、转发量和网络商业广告的收益等要素,建立新的全媒体评价体系。
二是在关注技术发展的同时,要认识到“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视听传播进程中依旧适用,不能忽略了报道内容的重要性,避免掉入“唯技术论”的陷阱。长期以来,传统报业在文字内容报道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要继续发扬此优势,在线索挖掘、内容加工、深度报道等领域应精益求精,加强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在众多新媒体平台竞争中树立起独家品牌。传统报业在视频、音频采集方面的专业性远不如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在影像的真实性、时效性上下功夫,根据文字内容摄制相关素材进行补充,形成自身独特优势。
三是要依托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特点进行视听传播转化。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互通”,新媒体的优势是“即时性”和“交互性”,相应的视听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立足于此,否则,如果只是单纯在新闻报道中随意放置图像和视频、音频素材,则背离了转化的根本目标,难以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需加强新闻报道的交互性,重视评论反馈功能,根据受众的意见进行调整改革,根据受众需求设置议题进行报道;建议开设“网民线索”等相关类型栏目,动员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为报业提供线索和素材。笔者认为,传统报业应追求简练的文风,广泛采用短视频形式,力争通过简明扼要的报道帮助受众在碎片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