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科普谣言的特征及其消解

2018-01-23 18:36:26文/葛
传媒 2018年17期
关键词:辟谣抗癌谣言

文/葛 晨

在《辞海》里,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信息”,《社会心理学词典》对其进行了区分,认为“一部分谣言属于诽谤性质的信息,一部分谣言属于夸大其词的传闻。”也有学者根据传言者动机将其分为流言和谣言,流言属于无意识传播,而谣言则是造谣者有意识和有目的编造行为。笔者将谣言定义为“造谣者根据特定需要所编造的,与受众密切相关的,通过诽谤、夸张等方式传播的,旨在将受众引入歧途的虚假有害信息”。微信朋友圈内的科普谣言就属于与科学技术、科学普及有关的有害信息。笔者选取了2017年9月15日~2018年5月15日微信辟谣助手所发布辟谣信息,发现该时期内辟谣助手共辟谣140条,其中有60条与癌症、医疗、食品安全有关。可以看出,朋友圈科普谣言聚焦于老百姓日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容易引起共鸣。因此,有必要了解朋友圈科普谣言的特点,进而对其进行消解。

一、朋友圈科普谣言的特点

科普谣言的共同点在于利用受众头脑中一些常识,进行局部放大、移花接木、偷换概念,将受众引向错误结论。根据笔者对辟谣助手辟谣过的科普谣言进行分析,发现科普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复性传播。《战国策》中“曾参杀人”的故事,以及“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成为真理”都揭示了谣言接受者心理暗示的作用,科普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让同一个谣言不断改头换面重复出现。以辟谣助手为例,在140条谣言中,白酒抗癌这一谣言就出现过四次,其中两次是以标题《白酒抗癌——石破天惊的医学大发现》在不同公众平台发布,其余两次内容相同但分别以不同题目进行传播。这些文章都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歪曲,将白酒中具有抗癌成分的活性物质作用夸大,将尚在研究的进展当作定论,只强调抗癌作用而忽略量级等因素,很容易给人误导。

2.夸张性传播。一些谣言通过捏造一些机构,顶着“国际”“世界”等名头,往往得到广泛传播。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将个人观点当作科学结论,有的则完全指鹿为马,诱导消费者点击。如白酒抗癌的谣言,就嫁接了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的“细胞自噬”机制。而在一篇《65万专家最新成果:蛋、奶竟是老年病根源!震撼66亿人!》谣言中涉及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在《日本专家提出杀死癌症的新方法:竟然如此的简单!》一文中,高温杀癌、热饮杀癌的支持者则是日本自然医学养生博士石原结实等。

3.迷惑性传播。当前的传播中有图未必有真相,很多“真相”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在辟谣助手里,一则《刚出的,马上删除!太恶心了》的视频,谣传火腿肠是用死猪死牛做的。事实上这则视频是将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拼接到了火腿肠的生产加工上。而这样的视频不在少数,如“塑料大米”的加工视频,以及“塑料紫菜”“注胶螃蟹”视频等。这些谣言以貌似真实的面目出现,以义愤填膺的口气渲染,以身临其境的现场营造,以更具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更容易误导受众。

4.煽动性传播。这类谣言多与家人健康有关,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夹杂一些救命偏方、绝密良药,以“愿天下父母都能因你此举而健康平安!请大家转发”之类的语言结束。如《打通血管血栓的绝密配方》一文称,一位到巴基斯坦开会的伦敦人遭遇血管堵塞,吃了一个月的回教食疗古方之后三条堵塞的血管全通了。然而多位心血管、中医专家表示,这样的配方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轻信很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5.神秘性传播。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高科技层出不穷,这也让人们膜拜科技的神奇。谣言制造者利用受众的膜拜心理,将高科技推高到迷信的地步,认为科技无所不能。如《人造子宫孵化的婴儿诞生了》描述了记者亲眼“见证了人类生育史上的最伟大的革命”;《今天!马航MH370失联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看完太震惊了!》则为人们揭开了MH370失联的“真相”。

二、朋友圈科普谣言应对

针对这些层出不穷的科普谣言,社会力量来共同进行治理。笔者认为朋友圈科普谣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消解。

1.运用媒体,戳破反科学的逻辑。媒体是为受众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在科普谣言大量传播时候,媒体应及时戳破科普谣言的“神逻辑”,引导受众正确科学认识科普知识。如针对白酒可以抗癌这样的反科学逻辑,媒体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其进行反驳。对于那些没有实证的所谓“秘方”“秘术”等,则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辟谣,如喝开水就能抗癌,可以从开水的作用、癌症的发生及治疗机理等方面入手,通过较为严密的论证进行辟谣。

2.打破“常规动作”,提高科普宣传效果。当前的科普宣传效果难以提升,问题在于以科学为主导,难以贴近受众日常生活。为此,科普宣传应该打破既有的“常规动作”,将科普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例如,航天科技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远,但航天育种、航天材料、航天食品等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由此引导受众对航天科技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在进行科普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将内容写得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科学鲜活起来,激发受众兴趣。

3.学习科研工作者的钻研精神。媒体从业者应自觉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当科普谣言发生时可以从容应对。同时,也应做好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的桥梁,面对科研工作者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科学技术背后的逻辑,将科学术语转化为普通大众听得懂、理解得了的语言,以通俗易懂方式进行科普传播。

4.增强科普的社会责任感。科普媒体在辟谣过程中,应该更突出权威性、科学性,以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出现。在行文措辞、语气等方面更具亲和力,在传播上更加主动,积极在朋友圈进行科普传播,以更加温情的语言和网友互动,积极承担科普责任,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5.厚植科普土壤,铲除科普谣言生存条件。随着《最强大脑》《挑战不可能》《机智过人》等节目的热播,科学正在以更加新颖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股“科学风”的带动之下,媒体应该主动出击,开发一些兼具娱乐性与科学性的科普节目或者活动,让更多普通人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科普效果。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厚植科普的土壤,铲除科普谣言生存的条件。

三、结语

朋友圈内的科普谣言之所以能够屡禁不绝,既有传播策略作祟,也有传播土壤为基。但谣言终归还是谣言,无论拼接得如何完美,都不能掩盖其本身的破绽。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其破绽,应对得法,就可以破除这类科普谣言给受众带来的种种误导。

猜你喜欢
辟谣抗癌谣言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抗癌之窗快乐摄影
抗癌之窗(2020年1期)2020-05-21 10:18:10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三十年跑成抗癌明星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26
关于拍卖的辟谣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8
谣言
抗癌新闻
谣言大揭秘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