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在《国语》《左传》这两部史书中,记载了大量越王勾践的事迹,却找不到勾践卧薪尝胆的记载。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只是说勾践“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而无“卧薪”之说。东汉的《越绝书》专述吴越争霸史事,书中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一说。赵晔的《吴越春秋》也只提到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而无卧薪之事。最早把“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的是苏轼,一天他突发奇想,写了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替古人撰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孙权曾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在古书上见到吴王夫差卧薪尝胆的说法。南宋吕祖谦《左氏传说》提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春秋列国论》记载:“夫差即位,卧薪尝胆。” 清代马骕《左传事纬》《绎书》中都说是吴王夫差卧薪尝胆。周元王三年(前475)吴越争霸,越灭吴后,吴王阖闾死前对太子夫差再三叮嘱,一定要报仇。夫差即位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使勾践杀父之仇永远铭刻于心,夫差派人每天站在庭中,当自己进出的时候,就立刻提醒:“夫差!你今天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恨了吗?”他自答道:“我决不能忘!” 晚上则睡在薪草之上。会稽大战,吴灭越,夫差报了杀父之仇。
那么,是谁把卧薪尝胆安到了勾践的头上呢?答案是文艺作品。明末,梁辰鱼的历史剧本《浣纱记》、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以及后人很多小说,虚构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情节,因为其影响很大,加之中华民族很崇尚这种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精神,于是勾践卧薪尝胆就成了定论。由此可见,文艺作品的力量,可以改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