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婷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档案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恢弘背景下无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信息洪流供给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则给予了档案文化建设新的历史导向,亦在交互中对其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理论分析与策略指导亟待在全局视野里得到阐释、探讨、拓展并付诸于实践。笔者试就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抛砖引玉,力求档案文化建设新作为。
档案文化建设是个动态的过程,有档案文化元素不断产生甚至在新生的基础上再生,也有衰落和消亡发生。在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各要素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视角、价值取向与层面特征不同,以及认知理解上差异的存在,导致人们对档案文化的概念、构成等有不同的诠释。
王英玮先生主编的《档案文化论》中提到:“档案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种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文化一般仅指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即档案实体文化。广义的档案文化,则除了档案实体文化之外,还包括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1]还有研究者提出偏于总结历史层面特征的解释:“档案文化就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群体的档案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指导下的有关档案的行为方式和物化成果的总和,还包括社会总体文化作用于档案而产生的文化总功能。”[2]冯子直先生则认为:档案文化涵盖档案事业文化。[3]这可以说把档案文化的概念定义得相当广了。对档案文化的探讨,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之象。
仔细分析各家观念,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诠释,皆普遍承认档案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历史的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档案文化隶属于我国特色文化大范畴。新时代档案文化具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分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4]的血、脉、筋、肉,也是其丰富和延展。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大方向,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而对于以往历史时期的糟粕部分,档案秉持其原始性、记录性的客观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可追溯性强的载体,以价值为权衡点,应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予以对待。
档案文化建设已然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收、管、用所涉及到的档案文化建设主体、档案文化管理体系、质与量等方面的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历史性变革的催化下,这些问题变得尤为尖锐。在某种程度上,档案文化建设仍滞留于空泛的理论层面,虽隶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却贴近形而上学的边缘,不能切实落到实处,其发展速度与社会发展的进度有较大差距,档案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档案文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即强化档案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功能,如文化价值、凭证价值等。
我们探讨档案观念、行为方式与物化成果[5],回顾历史、思虑现在、面向未来,不断强调档案与档案文化的重要性,力证“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6],“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7],这些统统都要落脚到“利用”上来,强调其价值属性与“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宗旨,围绕价值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在尊重档案原始性、客观性等特征的前提下,让过去和现在的档案文化都能为当下与未来所用,为个体服务,为群体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延续、传承文明。这样档案文化建设就有了中心和根本,而后开枝散叶,全方位辐射,二次及多次延展,永葆青春与活力。由于档案的广博性,将社会发展产生的所有信息全部纳入馆藏体系不现实,更不必要,需要以档案文化价值作为衡量标准。
档案文化的存在,会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或浓或淡的档案文化氛围,亦会形成相应的档案文化观。营造新时代档案文化氛围,树立新时代档案文化观,对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具备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档案是档案文化的基础单元,接下来将以档案的收、管、用这三个相互联系又彼此分离的流程为框架,浅谈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
先有档案,才可谈档案文化,而档案及档案文化既贯穿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又与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做到“广收”“精收”,质与量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档案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只靠档案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的创造者,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需要大众正确认识档案,知悉档案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档案文化建设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档案文化建设中来,形成档案人员牵引,社会协同参与的局面。宏观上看,有利于中国特色档案文化建设,微观上看,有利于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百花齐放。
1.借势潮流。互联网信息时代给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接触海量信息的可能性,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信息载体,其实时、碎片化的特点符合大众普遍需求,而大数据的研发与应用在某种可能上可以对一定群体进行划分及画像。可借助以上几种介质,结合大众心理,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关注与讨论,帮助大众正确认识档案及档案文化。
2.设施完备。栽得梧桐树,方引凤凰来。小型档案室暂且不论,市级、区级档案馆的硬件及功能设施非常重要。经济、科技的自信与文化自信挂钩,独立的、具备特色的建筑风格不仅让大众产生向往感、文化厚重感,也让档案工作人员产生职业自豪感。档案中公开利用的部分,如展览厅、阅览厅,开发为具备学科特色之处,配以数字化设备,既可以惠民,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作为城市建设亮点工程等,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贡献力量,同时,帮助大众树立档案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3.行为引导。很多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只有特定地域与领域的人才是最为精通的,而这些人往往从事着与档案无关的工作,如常年居于古村落手中持有散佚珍贵史料的老先生。在帮助其认识到档案重要性的基础上,行为上予以强调和引导,尽可能地激发其参与热情与积极性,打通多个环节的档案链条,给档案收集、档案文化建设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和收获。
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其思维理念的转变,强化服务理念,使其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利用新型服务方式,擅其所长,搞好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管理粗略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编研学术层面。需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深厚的内涵功底、较强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及敏锐的嗅觉开发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根据社会需求对其中有重要利用价值的部分进行整理、提炼、归纳、汇编、再创造,编研者是次生档案文化的重要产出者,左右着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二是基础管理层面,这一层面人数相对较多,是原生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员;三是业务交流层面,涵盖国内与国际,可以为档案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此外,相关档案保护、存储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档案文化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保密与公开。档案有着保密与公开两个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立面。春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档案文献下移的现象,[8]档案文化从广义上讲应是面向整个社会的。
对于密级档案,重视其行政职能、凭证和参考价值,强调它的权威性和原汁原味性,它的力是内收的。对于可以公开的档案,力是外扩的,需尽可能地去发掘与弘扬其文教与休闲价值、文艺创作及鉴赏价值、文化创造与学术价值等,参考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经验,创新利用档案文化传播形式,如依凭载体与媒介,搞跨界合作,优势互补,开发文化产品,以精良的制作,生动的形式去求得档案文化的逐级拓展与良性循环,实现档案文化的增值。档案文化的突破性发展需要尝试。 故宫博物院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2.当下与未来。立足当下,筹划未来。做好存储时限的划分工作,在利用上则表现为能为当下所用的让它尽可能在当下就发挥效用,使档案文化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命活力,让价值超出成本最大化。
3.地域与专业。“档案文化由社会文化和专业文化双重构成”[9],具备行业特性和地域特性,行业讲求专业,地域凸显特色。要做好档案利用和档案文化建设,需梳理好各级、各地区、各专业档案机构的关系,尤其是地域范围内,综合性档案机构和专业档案机构的关系,各司其职又联系密切,共建档案文化大气候。
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需要树立整体观、大局观,犹如规划好一场道阻且长的马拉松,做到心中有数;在认清全局之后,制定阶段性的目标,这容易让我们产生轻松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保有纵然路漫漫但仍将上下求索的勇气,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不至陷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困境,让上一段的成功成为下一段的助跑器。由此蹄急且稳地丰富档案文化精神,凝聚档案文化力量,建设好新时代档案文化。
●
[1]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任汉中,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浅述档案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档案管理2012年第2期
[3]冯子直,论档案文化[J],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冯子直,论档案事业与档案事业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
[5]贺兴义,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J],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8期
[6]潘连根,论档案文化力[J],浙江档案2003年第7期
[7]谭仁杰,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J],上海档案2003年第4期
[8]刘国能,让历史告诉现在告诉未来[J],中国档案2011年第8期
[9]丁华东、沙菲,论档案专业文化的自觉与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