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中音乐综合分析

2018-01-23 15:42
北方音乐 2018年19期
关键词:小萍刘峰文工团

张 弫 盛 梅

(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一、电影《芳华》中音乐总览

(一)进入文工团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上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这场洪流席卷着每一个角落,几乎无人能置身事外。省军区部队文工团的高墙为一群正值芳龄,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留下了一块净土,却也摆脱不了时代大潮带来的冲击。影片一开始,音乐《绒花》伴奏的响起(该音乐第一次在片中呈现),用倒叙的手法开始独白,故事自然融洽逐渐的进入,给我们呈现出那个年代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的画面。刘峰受团里委托接来了新兵何小萍,并将她带到排练场,此时分队长正在指导舞蹈队排练《草原女民兵》,偌大的排练场被分成了两部分,一边是舞蹈队的排练,一边是伴奏的乐队。而这段《草原女民兵》的音乐从4′21″一直持续进行到8′52″。

排练休息期间,乐队小号手陈灿吹起了《那不勒斯舞曲》(又名《拿波里舞曲》),该音乐第一次在片中9′23″处呈现。

同宿舍萧穗子带着何小萍领了一应生活用品,唯独没有军装,要两周后更换夏装时再领取。到达宿舍,这时影片中响起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曲,11′56″处),除了穗子外,还有文工团里的独唱演员林丁丁和心高气傲的风琴手兼报幕员郝淑雯。郝淑雯自命不凡,对小萍的态度自然也就没有了穗子那样的热情和丁丁那种礼貌,只有趾高气扬的傲慢。

(二)部队生活

因为要慰问拉练演习的部队,大家都忙里面外的也暂时没有找小萍的麻烦。文工团结束慰问演出回来之后,影片中响起了陈灿用小号吹奏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25′26″处)。小萍没顾得上休息就取回相片,给家里寄了去,可回到宿舍碰到了气势汹汹的郝淑雯和林丁丁,从床铺下搜出了挂在橱窗里的军装照。郝淑雯不依不饶,倒是林丁丁愿意给小萍一个改过的机会,军装风波就这样结束了,生活依旧如此。当影片进行到34′37″,这时是小萍深夜埋头刻苦练功的画面,此时的配乐音乐旋律线条为模进进行形式,保持低音,一个小三和旋第一转位,一个大三和旋转位,就这样一个很短的动机一直重复,一直重复……也许是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所以想自己在部队努力刻苦学习,扎扎实实的练习舞蹈的每一动作到每一个细节,为自己为家人争光。等独自练习回来的小萍一走进女兵宿舍楼,郝淑雯就带着其他人兴师问罪,大有不搜出证据誓不罢休的架势。穗子见郝淑雯越来越过分,刚想上前劝说,耳旁就传来分队长的喝斥,大家一哄而散各回宿舍休息。

(三)失去父亲

伴随《洗衣歌》(37′06″处)的音乐,排练被叫停。1976年,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相继离世,粉碎四人帮,唐山大地震……,这时一首《绣金匾》(38′22″处)抒发了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外面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工团里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变。刘峰在抗洪救灾中砸伤了腰,只能退出舞蹈队进了舞美组,做些修理工作。在北京做完抗洪报告,他又顺路给其他战友带来了家信。穗子的父亲此前被打为右派,所以从没奢望过家里会送东西来,这一次刘峰却捎来了整整一皮箱的食物。看着这一箱好吃的,穗子喜极而泣。这时影片中响起了手风琴演奏的欢快的乐曲,更加烘托大家内心的兴奋,这也给了小萍希望,她怀着希望给父亲写下书信,盼望着收到回信时得到的是好消息。

在等待的时间里,舞蹈队排练一项新舞曲《沂蒙颂》(43′03″处)。但没有男兵愿意与小萍搭档,就算分队长和政委为此大发脾气也无济于事,领导的权威已不如从前,年青人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在大家吃着雪糕休息时,刘峰自告奋勇陪小萍练舞,两人一边哼唱着《洗衣歌》,一边排练这舞蹈动作。在政委与刘峰沟通考大学一事时,政委同时将一件棘手的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上,把从劳改农场寄来的信件送给小萍。小萍等了十几年,等来的却是父亲的遗书。

影片进行到53′24″,陈灿搞来了一台录音机和一盘邓丽君的磁带,影片中选用了邓丽君演唱的《浓情万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革命歌曲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像邓丽君的歌曲,那绝对是不受认可的“靡靡之音”。甚至,听邓丽君的作品,是要遭处分的。然而,一切的禁令都禁不住文工团里这群年轻人青春律动的心。用刘峰的话形容,那是“句句往心里钻啊!”为了营造氛围,他们还用一块红布蒙在灯管上。他们没想到歌还能这么唱,歌曲里的爱情听起来是那么撩人心扉,让人欲罢不能。

(四)不幸的命运

刘峰在宿舍里听到邓丽君的歌之后,似乎受了触发。他鼓起勇气向林丁丁表达爱意,说到情深处,刘峰忍不住抱住了丁丁。为此刘峰被送到保卫部门接受调查,而让刘峰没想到,一次真情的表达,在林丁丁的嘴里变成了耍流氓。刘峰因拒不承认错误,被下放到伐木连。此时此刻,没有人再愿意与刘峰有任何瓜葛。只有小萍不在乎,不怕别人知道她要送刘峰离开。在一个倾盆大雨后的清晨,此时影片中出现了《送别》的音乐(1小时6′07″处),小萍向刘峰敬了标准的军礼,目送着他走出文工团大门。此后,文工团来到西藏慰问骑兵团,舞蹈队在排练时,有人摔伤膝盖不能再上台表演,心灰意冷的小萍宁愿假装高原反应,也不愿上台顶替,政委将计就计临演出前将小萍拉上台,小萍只觉得热血澎湃表演完《卓玛》《草原女民兵》,慰问任务顺利结束,小萍因之前违抗命令被送往野战医院。听到这消息小萍没有抗争,只是淡然一笑。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随之原创音乐的急促也表现了前线战斗很激烈。这时文工团也在为部队慰问演出《英雌赞歌》(1小时26′17″处)。战争结束后,何小萍被评为战斗英雄。她从小受尽欺凌没人关心,在战场上又看到太多残酷的现实,突然成为英雄反而让她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失去右臂的刘峰从战场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小萍,看着小萍迷茫的眼神,他不由得悲从中来。

(五)最后的演出

战争结束了,文工团也迎来了它的最终命运。文工团最后一次演出是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回来的伤员表演。轮到舞蹈队的《沂蒙颂》(1小时43′27″处)时,小萍那双眼睛泛出了光采,双手随着音乐舞动起来。当医生找到医院的草坪上,小萍兀自随着礼堂里传来的音乐跳着《沂蒙颂》,唤醒了记忆,一曲终了,她深深鞠躬。在文工团的散伙饭上,刘怀博吹起了《驼铃》(1小时49′53″处),郝淑雯也拉起手风琴伴奏。所有人边唱边举起杯子相送,不知今夜过后,何时再能相见。

(六)再相逢

90年代以后大家转业后的生活都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小萍与刘峰相约西南边境的烈士陵园,祭拜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在这个边陲小镇的车站里,两人坐在长椅上等待着下一班火车。回想这一生历尽磨难,拿出很多年前粘好的小萍军装照,她的心再次为刘峰萌动,终于说出十几年前送别时没敢说出的话。一句“能抱抱我吗”含在嘴里十几年,刘峰丢下烟蒂搂住了小萍的肩膀。小萍依偎在他的肩膀上,找到了一生的归宿。韩红演唱的《绒花》与最后的解说芳华,让观众回味无穷。

二、电影《芳华》中代表性音乐综合分析

(一)《绒花》音乐综合分析

在电影《芳华》中歌曲很多,其中《绒花》这首歌曲是笔者印象中最深刻的。《绒花》是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词。一首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清乐七声G宫调式和雅乐调式。歌曲第一部分主要是以G宫为主的调性中G宫调式与G徵调式的转换,乐句旋律级进二度进行较平稳而优美自然,表现出诉说的旋律节奏律动。

第二部分副歌又是以G宫为主的G徵调式和G宫调式的转换,整首歌曲采用了中国民族调式同主音民族调式的交替,具有呼喊性和山歌的空旷性,同时具有西方曲式结构的特点,增强了民族风味,又使歌曲不显得俗气。在歌曲后面出现三连音的时候,旋律中出现级进、大跳、环绕、模进四个进行模式相结合,有辅助音、延留音等,就使得音乐充满了张力,韧性和推动性。情感层层推进发展,非方正性中有方正形,才使得该歌曲精炼、简单又统一。

歌曲《绒花》平稳的旋律中渐渐的有一种感叹式的舒适感,而且该曲中调式的交替使用是重要的特征之一,这样的创作使之省力又有说服力,而且使听觉效果有新鲜感,放在影片开头对电影《芳华》的剧情发展、情感烘托以及视听视觉效果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为电影《芳华》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该曲与电影《芳华》画面和内容相融洽,给人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也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电影结束时,又一次出现由韩红演唱的《绒花》的旋律,与影片开始相呼应,增强歌曲的感染力,韩红独特的嗓音,气息与嗓音的收放自如,极具有感染力,加情感表达使得歌曲有着浓浓的不失大雅的中国韵味和民族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代人的芳华,就在这首歌中落幕了。

(二)《草原女民兵》音乐综合分析

音乐《草原女民兵》 响起,唤起了人们对经典的回忆。进院子看到一群蝶飘花笑,沐如春风的女孩子们在为舞蹈做准备工作,这时手风琴为独奏的管弦乐队响起女孩子们也随之翩翩起舞,整齐划一,女主角也露了两手,展示自己的功底。词曲是蔡富华改编的手风琴版。是民族调式,第一行散板自由式,想象辽阔的草原,准备着策马奔腾。乐曲第一乐段d羽调式,终止音在d音上结束,第二乐段转调为g羽调式,起音g音小三和旋,终止音在d音为链接结束乐段做铺垫,再转入d羽调式,结束音在d音为补充终止。音乐交替式创作是作曲里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有利于听觉的不疲劳,情感层层推进。

曲子中左手的伴奏都是由切分节奏和八分音符构成,使得此曲更加形象的表达了《草原女民兵》蒙古族女民兵。《草原女民兵》是一段叙事小说,意气风发的草原女民兵放哨、军事训练生活的侧面,赞扬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广大女民兵百倍戒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英雄气概,克服恶劣天气保卫家园。演员英朗硬气、质朴可爱,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表演中以战斗演练为纽带,以演练中的军事动作为依托,表现了毛泽东时代活跃在内蒙古草原的女民兵容光焕发、气度不凡的精神风貌,塑造了意气风发的蒙古族女民兵形象。

《草原女民兵》舞蹈节奏感很强,一频一动都很美。此舞蹈原版虽是民族舞,但《芳华》电影版中有芭蕾的韵味,舞姿优美,不仅仅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又具有极其强烈的是时代感。

(三)《送别》音乐综合分析

只因刘峰对林丁丁的告白,被告耍流氓挨处分,要被下放到伐木连,只有何小萍一人送他这时想起了《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此时的背景音乐想起,还是这首歌有味道。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伙伴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由谱子可以看出歌曲《送别》的结构是abcb型结构,这种形式符合中国诗词的起承转合结构,也符合中国古典音乐重复下句的常用手法。以乐句结构来看,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核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送别》是通俗演唱,真假声混合唱法,演唱者一定具有较深的气息功力。《送别》透漏出人生的悲欢离合,也烘托出何小萍对这个善恶不分的文工团彻底绝望了。

(四)《驼铃》音乐综合分析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全体人员拿起酒杯唱起《驼铃》,作曲者为王立平,首唱为吴增华。歌词表达含泪式辞别情和盼望佳讯情,是浓浓战友情,因而成为军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文工团要解散了,他们举着茶缸,盛满白酒,满眼含泪,唱起这首歌,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驼铃》最初是1980年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曲。这首歌曲不仅表达着离别的感伤,寄托着与战友再相逢的期许。严歌苓的原著小说中对于文工团的描述重在反思集体主义生活对于个体的伤害,对情感的压抑,而电影则弱化了集体中的紧张与矛盾,更多地是通过唯美的镜头语言以及青春洋溢的表演致敬与怀念那段美好的岁月。或许只有当离别时,他们才意识到文工团是一个家,大醉一场过后,各奔东西,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视听艺术,声音和画面是它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声响、音乐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听觉世界,而音乐又是听觉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情绪。

影片《芳华》从头到尾大量的音乐充实并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调节着影片节奏及观众的心理节奏。

在思想感情方面,影片《芳华》的配乐极好地加强了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例如何小萍得知穗子父亲平反时,夜里趴在床上打着灯,流着泪为父亲写信的配乐;陈灿车祸磕掉了牙,穗子急忙跑去看伤情时的紧促提琴配乐等等,这些片段的配乐不仅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更把观众也拉入其中,让观影者动情、甚至能够“感同身受”。

猜你喜欢
小萍刘峰文工团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晏几道
讲究·小萍的婚事
小萍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