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楠 李晓春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越剧,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是现代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之一。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江浙一带。越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的不同阶段,并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最终成型为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舞台综合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之大成,形成了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情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的艺术风格。
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献通常是众多学者发表艺术观点,提出艺术论证,表现其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越剧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代表剧种,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笔者在查询1980至2016年间关于越剧硕博期刊论文资料时发现关于越剧的硕博论文共计142篇,另外期刊文献中研究越剧的也不在少数。经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据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越剧的流变与现状研究,越剧女性角色研究,剧目分析对比研究,戏曲剧本语言研究,越剧的文化内涵阐释以及越剧的改革思考等等。这些文章展现了越剧研究已有的广度与深度,对其他研究者的后期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前期基础。
笔者共搜集到关于越剧流变与现状的文献资料共计14篇,其中硕士论文4篇,期刊文献10篇。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县,为当地的地方戏曲。越剧的最初形式为落地唱书,其后发展为小歌班、绍兴文戏,最终形成越剧。越剧演员起初全部为男性,后来发展为男女同台演出,在初入上海不久后女性演员获得大量的认可,最终越剧由女性演员为主。然而最初女性选择加入戏剧院是为生活所迫,以及自身命运的反抗,为了摆脱当“童养媳”而遭受的苦难。而当越剧初入上海时,此时的上海虽然作为一座“孤岛”,但在艺术娱乐方面却空前繁荣,由于上海人民的文化修养以及审美要求更高,因此越剧只有不断吸收其他优秀剧种的长处,不断完善自身以及发展新的剧目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此外由于该时期中产阶级的女性是越剧的主要观众,因此为女性演员取代男性演员无疑提供了便利。在复旦大学潘玉琪的硕士论文《越剧的诞生、发展及其人文背景研究(1906-1949)》中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民俗信仰等各方面详细描述了越剧的诞生、发展及其人文背景介绍。
宋京在2004年6月20日《史林》上发表题为《孤岛时期越剧的繁荣及其原因》一文,其中主要阐述了越剧在“孤岛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上海民众对艺术的审美追求等条件下,越剧由最初的地方戏逐渐演变与发展,成为深受当时民众喜爱的娱乐形式。
《上海戏剧》中有两篇较为突出的文章。一篇是薛允璜在1994年2月15日发表的题为《魂兮魂兮归来乎——关于上海越剧现状的思考》一文,文中笔锋犀利地对于越剧初入上海时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另一篇是李友平于2016年5月6日发表的题为《越剧,回归土地,百年越剧的理性反思》一文,文中提出越剧的荣辱兴衰主要取决于观众、票房以及市场经济等因素。
越剧女性角色研究在研究越剧论文中数量较多,其中多以各大剧目中的女主角为主要研究对象。例如2011年中国音乐学院楼凝之硕士学位论文《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中将京剧、昆曲、越剧三个不同剧种的女主角进行分析比较,既阐述了三种戏曲剧种中女性角色的共性特点,又对比了各个剧种中女性角色的个性特点。此外在上海音乐学院孙焱博士论文《声音性别表演——越剧女小生性别现象研究》中,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一个富有性别特色的戏曲剧种在城市生活中的现状和意义,是当今女性主义音乐研究与音乐人类学城市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该篇论文引入性别研究视角,关注和越剧女小生相关的音乐人事及其互动关系,重点聚焦于在与越剧女小生相关的声音、演员、受众三者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场域中,女小生的社会性别隐喻如何得到了多元的建构。
关于越剧剧目分析的文献资料共计6篇,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3篇。戏曲中的经典剧目往往包括多个剧种,例如剧目《红楼梦》无论在昆曲、京剧或者越剧中都堪称经典之作。在研究剧种的过程中,往往经典作品更容易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经笔者查阅文献得知,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春香传》等剧目已有大量学者研究。在越剧剧目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剧目的也不少,如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传入中国改编为越剧《情天恨》;由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改编而来的《沙漠王子》;由英国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李尔王》改编而来的《孝女心》等。
在已有的硕博论文中,将外国题材作品与中国题材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如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李仁景的硕士论文《越剧〈春香传〉与唱剧〈春香传〉的比较研究》中就同一剧目涉及到不同国家和不同剧种,越剧《春香传》的原版为朝鲜唱剧《春香传》。东北师范大学匡秋爽的博士论文《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艺术视野中的“梁祝”母题研究》一文从文艺美学方向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即从母题学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对“梁祝”传说的生成、演化历程展开考察和分析,探讨总结出“梁祝”文艺经典化的路径:一方面研究“梁祝”在生成、演化和传播、变异的过程中,容纳、形成的那些作为最小的叙事单元、持续存在的情感和叙事“母题”;另一方面探讨“梁祝”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和文化样本的“文化母题”,如何超越时空融汇各种文艺样式,最终形成洋洋大观的“梁祝”文化的历史过程。此外,2015年上海大学刘衍青的博士论文《〈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一文中以时间为轴线,阐述了清代、民国、建国后的不同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戏曲市场繁华程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时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线索从而对戏曲《红楼梦》进行探析和研究。
戏曲剧本语言研究中,搜集到相关文献共计6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篇,期刊文献3篇。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上海大学王建浩的博士论文《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该文以语言研究为出发点,通过戏曲语言的舞台性、念白的音乐性以及句式修辞的音乐性等各方面对中国戏曲剧本语言进行研究,立意新颖,值得借鉴。
相关越剧文化内涵的阐释文献共计6篇。越剧其根源为地方小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剧在发源地浙江嵊县的“孕育”下自然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陈娅玲于2007年6月15日在《戏剧文学》发表的题为《越剧的民间乡土情结》中提到:浓郁的民间思想观念造就了相应的审美趣味,民间乡土语言构成的声腔特色,民间风俗民情推动了越剧艺术的发展,民间文艺为越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陈娅玲于2016年11月10日再次在《戏剧文学》发表题为《从越文化的视角解读越剧》的文章,文中表达了曾以孕育越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越文化、水文化、越文化精神以及乐中语言 ”等为养分而得以茁壮生长。
关于越剧发展的思考问题的文章共计13篇。其中高义龙1993年1月16日在《中国戏剧》期刊第39页发表的题为《上海越剧改革50周年学术研讨暨展演在沪举行》一文比较突出,该文中列举出关于越剧的思考问题有:越剧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剧种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广大观众的要求,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要求;改革需要一批敢于肩负重担、为越剧艺术无私奉献的人;发挥越剧的综合艺术机制的优势,强化群体意识、精品意识;关键在剧目,以剧目变革带动各艺术环节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辩证看待剧种风格和流派,在发扬越剧擅于表现“东方女性美”、“青春美”的特色的同时,敢于突破,作新的尝试;改革剧团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积极主动地对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除了以上比较突出的研究角度外,2017年12月26日刘晨晖、王蕾、崔荣荣在中文核心期刊《丝绸》发表的题为《越剧传统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中,就越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进行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吴敏的硕士论文《从杨小青、郭小南导演艺术探索论当代越剧发展的特征》中,以导演的视角、审美倾向以及风格追求等方面对越剧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与比较认识。在2009年6月上海音乐学院任枫的硕士论文《越剧主胡与管弦乐队〈越剧印象三则〉》中以作曲专业的角度对越剧进行研究。此篇文章给笔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即对于研究的课题不单单聚焦于问题本身,在学科的背景下可以多角度、多领域的分析问题。
通过阅读和分析以上多篇相关越剧的硕博论文和期刊论文,笔者发现已有的成果在着力于挖掘越剧各个艺术角度的研究内容的同时,还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展现了其丰富的多维研究视角,为笔者后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