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十年获奖作品看山西舞蹈的发展脉络

2018-01-23 15:12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舞剧黄河山西

李 瑞 莉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四十年社会转型发展中,社会意识形态随之发生着变化,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人们审美情趣。乘着改革的春风,山西舞蹈创作进入全新的探索和实践中。

一、文艺复苏时期的山西舞蹈创作

1978年5月,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第三届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决定恢复山西省文联及所属各协会的活动,兼管舞蹈工作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山西分会也开始了活动。1980年4月7日,中国舞蹈家协会山西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之后,在大同、阳泉、晋中、太原、忻州等地也陆续恢复或建立了舞蹈协会。这一阶段,山西舞蹈的创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这归结于山西丰厚和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1982年开始编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通过调查发现全省存有山西民间舞蹈二百余种。丰富的山西民间舞蹈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创作者可以从舞蹈形态、山西民间舞蹈语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探索山西舞蹈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197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演出活动中,山西人民歌舞剧团演出了《春蝶》《木兰从军》《惊雷》等作品,每一次创作灵感的实践都是一次崭新的探索,都在为山西舞蹈创作厚积薄发积蓄力量,这时期山西的舞蹈创作就像破土的新苗在尽情生长。中国舞协山西分会和省歌舞剧院在促进山西舞蹈创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使舞蹈专业技能得以提高和充实,专业舞蹈队伍得以扩充和发展。1982年,中国舞协山西分会和山西省歌舞剧院先后邀请中国舞蹈家协会专家来山西授课、观摩与指导。1983年,集中省内专业人士到北京学习。其后,这批参加学习的人员成为了山西舞蹈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其中张继钢在之后山西舞蹈甚至中国舞蹈的发展中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展现出无穷的创作力。同年举行的“山西省1982年优秀中青年评比演出”是山西舞蹈界有史以来首次评奖,评选出了第一批省级“优秀演员”。1984年,作为山西舞蹈事业主力军的山西人民歌舞剧团扩编为310人的山西省歌舞剧院。之后,大同市歌舞团、太原市歌舞团、晋东南文工团、吕梁文工团等地、市歌舞团体也相继充实提高。这些举措加快了一批专业骨干的快速成长,强化了山西舞蹈发展的专业性,为山西舞蹈创作、教育积蓄了人才。

人才的发现,队伍的壮大,加之艺术交流与学习为山西舞蹈创作注入的新艺术理念,山西舞蹈家把自己吸收的养分充分地运用到舞蹈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新创作的舞蹈作品也展现出一派新气象。1986年,文化部与广播电视部联合举办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在这次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盛会上,山西创作的《元宵夜》《江河水》《捣米》等作品夺得了13个奖项。山西歌舞节目在此次全国展演中一鸣惊人,摘取了最高奖项,同时山西省也是获得奖项最多的省份,山西歌舞艺术成为这次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热点和亮点。这些骄人可喜的成绩鼓舞了山西舞蹈创作,增强了山西舞蹈创作的信心,激励着山西舞蹈家日益创新,为山西舞蹈创作迎来一片曙光,自此,山西舞蹈创作走上了寻根之旅。

二、文化寻根意识觉醒期的山西舞蹈创作

《元宵夜》的成功演出对山西舞蹈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们敏锐地感知到山西舞蹈创作一个发展的趋向就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点,以民族民间艺术为创作素材,立足脚下这片黄土地,才能创作出有根的作品。之后,“立足于当代、扎根于民间、着眼于观众,走挖掘、整理、创新的道路,不断推出一批雅俗共赏、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精神为之一振的民族民间歌舞”[1]这样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影响和贯穿了山西舞蹈近四十年的创作,对“黄河派”歌舞艺术流派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上的先行,促使了行动上的践行,创作的激情带动了山西舞蹈创作的自觉、自强。1986年底,在总策划鲁克义的带领下,张沛、张文秀、赵越、刘德增、景建树、王秀芳、张继钢等一批艺术家对山西民间歌舞开始了全面的探索。

1987年7月,在“离宫之夏”第五届华北音乐舞蹈节上,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山西民歌舞蹈《黄河儿女情》以其独有的民族民间风格、独具的地方风采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震撼了整个舞蹈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同年10月1日,《黄河儿女情》应邀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38周年国庆晚会节目作专场演出。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消息:万人大会堂演出的山西省歌舞剧院新创作的山西省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如诗如画,洋溢着醇厚的泥土芬芳和浓郁的山乡风情。[2]《舞蹈》杂志为《黄河儿女情》出了专号,文化部授予《黄河儿女情》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黄河儿女情》的演出在全国掀起一股“黄河旋风”,以此为方向标,引发了舞蹈界从“仿古”舞蹈转向了“风情”舞蹈,至此有人提出了“黄河派歌舞”这一概念。

两年后,山西推出大型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其中舞蹈《婆姨》《说媒》《洞房》等节目组合编排成《瞧这些婆姨们》,在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并被评为“春节晚会最受欢迎的歌舞节目”第一名,同年荣获上海国际艺术节“露美·花冠文艺奖”。1990年,在江苏省召开了“黄河艺术研讨会”,认为“黄河艺术不仅是黄河流域的艺术,更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摇篮中的一块瑰宝。可以说,“黄河艺术”的形成,为拓展黄河源头文化,为民族文化的扬眉吐气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评论“黄河艺术把民间舞的灵魂深化在黄河文化的底层,把它作为舞蹈文化来挖掘创造,在伦理道德等方面,给观众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黄河一方土》先是在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获金奖第一名,随后在中央电视台国庆40周年全国文艺展播中获一等奖。《黄河一方土》的上演,被理论界、评论界认为是标志着“黄河歌舞派”的形成。

1995年,黄河第三部曲《黄河水长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黄河水长流〉受到首都观众欢迎》为题报道了演出盛况。《人民日报》《舞台内外》专栏发表文艺评论家赵国政题为《情在黄土魂系黄河》的长篇文章,称赞《黄河水长流》是“一部人类命运与黄河之水奔涌交融的大气之作。”《中国文化报》以《借鉴、重建——舞蹈〈黄河水长流〉观后》为题发表文章,认为《黄河水长流》“是面对舞蹈多元化趋势,山西舞蹈自省自思,默默寻求突破和开拓,构建时代地域品格的一种新的努力和尝试”。中央文化部在艺术局会议室召开舞蹈诗剧《黄河水长流》座谈会。时任中国舞协副主席贾作光说:“《黄河水长流》编导以崭新的理念,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突破了过去那种重点在展示风土人情的描写,更深层次地立舞蹈形象于理念内涵之中,深刻地揭示了黄河岸上的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愧为‘黄河第三部曲’,不愧为黄河舞蹈文化的又一座丰碑。”

黄河三部曲的成功以及诸多群众舞蹈节目在全国各项比赛中的屡屡夺冠,使全国文艺界对山西舞蹈事业发展刮目相看。《舞蹈》杂志赞:“黄河派舞蹈,以独特的风采发展了中国舞蹈艺术。”随着评论家吴楠、时任中国舞协书记处书记史大里的相关评论性文章的发表,一时间全国形成一派黄河之热,刮起一股民族之风。“黄河三部曲”的创演,“黄河歌舞”派艺术的形成,掀开了山西歌舞艺术创作的新篇章,标志着新时期山西舞蹈创作的日趋成熟。这种寻根意识的觉醒、地域文化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的舞蹈创作打开了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山西的舞蹈创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山西舞蹈的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舞蹈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河三部曲》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舞蹈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黄河三部曲》选取了山西代表性民歌、民舞、民俗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追寻了诗、乐、舞的互相融合,创作中对“剧”进行不断的探寻,从歌舞系列剧、大型舞蹈诗,再到舞蹈诗剧,不同结构的尝试和探索,都成为前行的动力,就像奔流不息的黄河。高潮期后,山西舞蹈创作渐渐进入沉静和内敛的时期。但是,山西的舞蹈创作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探寻更多发展的可能性,革命现代舞剧《傲雪花红》为90年代末期以来的“红色舞剧”,《傲雪花红》的创作使我们超越了地域的风格性而以一种真正的舞剧语言来与大众对话。“戏剧性”在舞剧中得到确立,真实地将刘胡兰的形象展现得平易、平常却不平淡。这部红色舞剧激励人们奋斗和自强,同时也激励着山西舞蹈创作自强。2000年,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银奖。2001年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

三、多元共生时期的山西舞蹈创作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多元艺术形式并存的背景下,产生了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大型的舞台艺术精品的创演,为山西舞蹈创作迎来了第二次高峰。舞台精品的创作首要是有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艺术院团逐渐出现人才的流失和断层,人才的流失使创作产生了疲惫,作品不断重复。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率先打破沉闷的氛围,另辟蹊径。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建设山西文化强省的大环境下,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山西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依靠市场机制整合了以张继钢为代表的国内一流的艺术资源,磨砺三年,创作排演了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

舞剧《一把酸枣》创作之始,就用一种开放的文化理念进行艺术实践。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并利用优化的艺术资源来引领和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华晋舞剧团青年舞蹈家任中杰、李娟等成为舞剧团培养的第一批青年人才。华晋舞剧团隶属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它没有旧的艺术院团体制束缚,快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成为了山西省以舞剧演出为主的第一个省级专业表演团体。2009年,太原市也成立了太原市舞蹈团,打破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开辟出一条产、演、研、学创新型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为全国的艺术教育树立了典范。

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化剧目奖”、文华编导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舞美设计)奖、文华表演奖,被商务部、文化部等六部委评为“2009—2010年度”和“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一把酸枣》自2004年12月5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至今,演出近千场,观众逾百万,受到了各界人士和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广泛赞誉,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林进行文化交流。2005年12月,《一把酸枣》剧组应邀赴京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闭幕式,2006年1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2010年12月,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连演4场,这是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上演的首部中国舞剧,大洋彼岸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华艺术之美。舞剧《一把酸枣》向世界灵动地展现了晋商的辉煌、晋商的眼泪、晋商儿女的情怀、晋商大院的华美和气派,精致、深刻地诠释了晋商文化,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具有山西特色、中国气派和国际水准,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

说唱剧《解放》创排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时,被列为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参演剧目之一。妇女解放、思想解放、人类解放的宏大主题,折射出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独有的三晋文化成为作品展现的另一大亮点。《解放》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五个一工程奖”“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奖;被文化部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被中宣部授予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剧组被共青团山西省委聘为山西省“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华夏之根艺术团被省政府授予 “建设文化强省特殊贡献奖”;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被团省委授予“转型跨越‘五四’特别奖状”。

《千手观音》以华夏文明的精髓和山西文化特征为表现内容,通过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三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太原悠久的文化。舞剧的舞美设计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使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舞剧的画面设计由舞台装置和技术共同呈现,舞台看上去巨大而简约,华美却不笨重,使全剧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深远意境。曾荣获“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建设’优秀作品奖”“山西省优秀文艺作品奖”。

舞剧《粉墨春秋》是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创演的第二部大戏。这次舞剧的编创在“文化”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剧”情上更接近文学作品的构思。2011年11月11日,在北京进行首演,2012年2月24日在山西大剧院作为“文博会”的开篇演出,同年6月,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为“中澳文化年”闭幕演出节目。一年中,有近百个中国文化项目在澳大利亚各地展演,而舞剧《粉墨春秋》作为“中国文化年”的压轴大戏,无疑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性”。2013年1月,《粉墨春秋》被商务部、文化部等六部委评为“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2013年10月,舞剧《粉墨春秋》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一举摘得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化大奖”,并同时荣获文华编导奖、文化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舞台设计)奖,文华舞台美术(服装设计)奖、文华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奖等五项单项奖,“三师弟”扮演者吕建飞、“二师兄”扮演者任中杰还分别荣获十艺节优秀表演奖和表演奖。2014年,《粉墨春秋》又成功入选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

《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作为山西人民向党的十九大隆重献礼的剧目,拉开了首届山西艺术节的序幕。2017年8月18日在山西大剧院上演,9月27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作品以高远的艺术视野和高水准的艺术手法,由序曲和4个乐章组成,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歌、散文、影视等艺术手段,以第一人称方式表述,散点式布局结构,以人物为中心,从细节入手,诉说着60多年来发生在右玉大地上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了右玉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生动诠释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新世纪以来,山西舞蹈创作表现出文化产业下的跨界融合和多元共生的特点。舞台表现形式,首创了说唱剧,运用先进的舞台屏幕,电影分镜头的舞台演绎,小说“剧”情的构思等,运用和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将其跨界融合到山西的舞蹈创作中,形成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新的舞蹈创作态势。产业化的运营模式,也是这个时期山西舞蹈创作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同时也是山西文化转型的一个特色。引领观众走进剧场,形成文化消费观念,提升大众的审美旨趣,逐渐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文化产业模式。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还担当了文化艺术交流的使命,把东方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构建,让世界了解中国,舞台艺术精品成为快速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山西舞蹈创作还在多元共生、尊重差异的发展下自主介入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为讲述山西故事,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地发挥作用。

四、文艺复兴下的文化自省

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舞蹈的创作历程,追溯各个时期的山西舞蹈创作,梳理有代表性的获奖作品,可看出山西舞蹈创作实现了艺术从传承到传播的转化,从本真性到现代性的转化,从寻根意识到文化自信的转化。“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该强调文化自省。”当然,山西舞蹈创作在四十年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山西舞蹈创作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不够,至少在高质量舞蹈作品的体现上不够的。“关注当下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值得深思的是,山西舞蹈创作对一些现实题材只是泛泛地关注,少有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表现时代新风题材的深入表现,青少年的题材、老年的题材也是非常稀少。山西舞蹈创作不应该只集中在对传统的民间舞蹈题材的挖掘上,关注当下,歌颂时代,赞美新生活,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讲述岁月变迁中的故事等都是我们创作的素材。现实题材的创作确实有难度。张继钢编导说过,“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山西舞蹈创作应与国家、社会、人民相连,抒写时代变迁的故事,逐渐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舞蹈作品”。

(二)山西舞蹈创作,近些年追求“高、大、上”的创作方向,小剧目的舞蹈精品数目却不多。近些年舞台艺术精品的推出,带动了山西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但同时让山西的舞蹈创作形成一种“怪癖”,片面追求“大剧作、大制作”。专业的舞蹈团体、院校不去创作舞剧,就好像不足以展现自己团体的实力。我们应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是做几场大戏,就能在你攀我比中显现出自己的优越性。我们鼓励多元的表现、尊重差异的存在,反对艺术创作盲目地造大、造空。舞剧的创编是提升舞蹈编创能力很好的一种实践,但是一味地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攀比,这就失去了舞蹈作品创作的意义。舞蹈创作好比说话,从一个舞蹈动作,一个舞句,到一个舞段都要表述得清楚,这是需要积累扎实的创作功底,需要对题材进行深度挖掘,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打磨的过程。针对此类现象,国家也正在进行这方面引导和鼓励,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中就增设了“小歌剧、小舞剧”项目。

(三)提升山西舞蹈创作的质量。近几年山西舞蹈作品的数量逐渐增多,存在着相粗糙,题材重复,缺少主题旋律,剧情构造也不甚严密的现象。文化产业下催生的创作生产,快产快出,作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产业化运作并不是舞蹈创作的全部,一个稳定的艺术院团现在依然会有自己演出的保留节目。对这些作品的保留即是传承,也是对经典的尊重。国家提倡“让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艺术创作向高质量阶段转型”,这也是文化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文化转型发展中,山西舞蹈创作要调整好创作的步伐,打磨出高质量的、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

(四)舞蹈评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当下关注山西舞蹈评论的大多为艺术研究院所,高校艺术院系,专业表演团体,但即使这些专业的从事舞蹈研究、教育、表演的人才,其视野还是不够宽泛,他们关注到的范围很局限,对舞蹈艺术评论作品解析的深度不够。因此,需要培养和积极引导一批舞蹈艺术评论人才,多做一些艺术交流与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积累中逐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思想的争鸣,更好地推进山西舞蹈创作的发展。开辟一些省级的舞蹈评论培训,涉及到市、县,对于舞蹈创作的整体提升,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会是有益的尝试。

新时代山西舞蹈创作应该建立新的审美,寻找民族文化的基因,传颂中华民族美德和历史。舞蹈作品要彰显社会的认同感,凝聚中华力量,舞蹈创作遵循“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实现创作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也是社会主义文艺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舞剧黄河山西
百科全书舞剧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舞剧《瑞鹤图》剧照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山西叹五更
『黄河』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