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皓
(西安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视唱练耳作为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基本技能,是培养各类专业音乐人才的敲门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目前,在我国,所有音乐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音乐专业中,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理论专业,均开设了这一课程,并且均作为专业必修课及专业基础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音乐与科技融合的一个专业方向——电子音乐制作。简单的来说,电子音乐制作就是利用电脑及周边软硬件设备,把乐谱或者创作者的音乐思想,通过MIDI编配技术,最终转换成音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旋律的创作,和声的编写,还是乐队的编配,每一步都与视唱练耳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是旋律创作。旋律创作作为音乐制作者的一项技能,创作的过程需要音乐制作者具有较好的内心听觉及视唱能力,否则一旦离开钢琴或其他乐器,创作基本无法进行。优秀的作曲家或者音乐制作人,必定具有较好的听音和视唱能力,尤其是内心听觉能力,他们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乐器的情况,感知到音乐作品的音响。但对于部分音乐制作者而言,可能旋律创作是通过电脑完成的。借助电脑创作,虽然可以实时听到音响,但也要求制作者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有些音乐制作者自己所创作作品,自己在演唱时节奏、音高甚至速度均存在较大的问题,旋律进行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有问题,都无法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行的。而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加强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训练解决。
其次是和声编写。和声与旋律的,是相互交流、相互扶持的关系。好的和声往往会使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反之会“丑化”旋律。在和声的编写上,我们主要依据的是《和声学》这门课程,但这主要是理论层面的。通过《视唱练耳》课的学习,让我们对和声的走向、色彩等从听觉上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和理解。因此要编写出好的和声,必须拥有丰富的和声语言。那么丰富的和声语言如何形成呢?显然不是来源于哪本书籍或者哪本“宝典”,而是通过大量作品的听辨和分析,并将其长期积累下来实践获得的。在和声编写时,和声色彩与旋律搭配是否合理,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及听觉进行判断。尤其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其和声较为复杂,色彩丰富、使用灵活,这都对音乐制作者和声听辩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如果和声听辨训练不到位的话,也会影响作品的本身,甚至影响音乐制作的进度。
最后是乐队编配。乐队编配也称编曲,与传统的配器类似但不同,这个“配器”需要在电脑直接完成,而不是先写总谱再制作或者录音。这种方式能够直接实时听到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这对于音乐制作者来说是非常方便和快捷的。但在这种编配中,要求音乐制作者必须具有较好的对音色、力度、速度、曲式等方面的听辨能力。除了创作的作品以外,音乐制作者也经常需要根据音响记谱,也就是俗称的“扒带”。根据音响记谱或者制作,需要音乐制作者能够听出旋律、和声及所有乐器的搭配,这也要求音乐制作者具有较强的综合听辨能力。目前一般的视唱练耳教学,主要以钢琴为训练载体,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音高、节奏、和声、调式等方面内容,这对于一些传统专业或许是比较适用的。但笔者认为,除以上这些内容以外,还应包括对音色、力度、速度、曲式等,甚至包括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感知的听觉训练,尤其是对于作曲、电子音乐制作这样的专业更是如此。当然,目前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制谱软件播放非钢琴乐器的方式,这其实是很好的开端,只是由于制谱软件本身的音色品质较差,听感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改进。对于像电子音乐制作这样,需要每天和各类不同乐器及多声部音响打交道的专业而言,如果仅使用钢琴进行教学,学生可能只会对钢琴的音高、节奏、音色等较为熟悉,一旦更换乐器,可能会不适应。
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那些平时专业较差的学生,有较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视唱练耳太差导致的。而对于那些视唱练耳较好的学生,笔者也发现,如果他们所听的乐器不是钢琴,而是其他乐器,尤其是乐队作品,那么很多学生仍然会出问题,甚至连作品的低音、和声的性质、节奏都会大量听错,这应该是有问题的。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对乐器音色、频率等方面不熟悉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是可以训练的。因此,笔者在此呼吁,在人力、物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专业院校最好能根据各专业特点,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比如,在听音环节可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独奏、重奏甚至合奏片断,这些乐器可以是管弦乐器、民族乐器甚至电声乐器,然后让学生听出乐器的音色、节奏、音高、和声等等。视唱环节,可以多增加一些流行音乐作品。这样,对于像电子音乐制作这样专业学生的培养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因此,对于电子音乐制作人才培养除了专业课以外,也需要诸如视唱练耳这样基础课的密切配合,并且能够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量身定制部分课程内容,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牟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