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琛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馆藏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珍贵文化遗产。据近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保护条件、保护设施、保护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近半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文物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并呈加重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使它们长期地保存下去,不会毁于博物馆中是我们的首要课题。
文物保存的好坏,既取决于材料质地,更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环境因素影响文物的寿命。最有代表性要数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文物,保存的相当完好,究其原因是其深埋于地下,长年密闭封存,文物处于一个相当稳定、平衡的状态。新疆出土的文物能长年保存,是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燥。事实证明,创造和不断完善良好的保存环境有利于文物保护。不论是库房收藏、保护研究,还是陈列展览等各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地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文物处于适宜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做好“物”的保护工作。
影响文物损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污染、光线辐射等。对其文物造成的损坏并不是某种因素单独产生的作用,而是几种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制约,互相影响的结果。
在上述环境因素中最基本的并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在0摄氏度~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变化是人们生活可以承受的范围。但是,对于一些物体就不尽其然了,我们都知道水在0摄氏度以下就会冻结,随之体积膨胀,使里面的物体遭到破坏;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时,锡制品会被挤碎;在高温时,东西会被烤焦甚至燃烧,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常识。
关于温度问题,还要特别关注它和湿度的关系,在绝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就越低,反之,温度越低相对湿度就越高,它们彼此制约,互相影响。博物馆环境的主要指标是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保护文物最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是温度为15~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5%~65%。通常展厅与库房的温湿度指标在此范围内缓慢波动,对文物、标本的保存是适宜的。湿度在65%以上会使霉菌滋生,因为纸张、纺织品、皮革等都是霉菌繁殖良好温床,易产生霉变。如果温度过高,随着干燥程度的不断增强而产生拉力的作用,使木器、织品、纸张等的纤维发生撕裂现象。博物馆室内的温湿度是随室外气候的波动而相应变化的,为了控制博物馆室内的温湿度,获得稳定适宜的气候环境,可采用以下措施。
藏品库房必须有隔热、防潮、通风等设备,这是保持室内温湿度平衡的最基本的保证。
空调系统可以使藏品库房和展厅室内的温湿度恒定在标准范围内。若没条件安装空调设施,只依靠自然调节室内温湿度时,不但要掌握室外气候的变化规律,还要根据不同季节考虑库房、展厅的门窗关启,这种利用自然通风控制室内温湿度环境的方法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之后,室内外空气的对流以及观众的流量等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室内的温湿环境,做为展示文物的陈列柜,要尽可能封闭严紧,使柜内空气的流动减缓甚至静止,免受外界干扰和温湿度的剧烈变化,保持温湿环境的相对稳定。另外使用调湿剂,也以改善柜内的湿度环境。目前,各新建博物馆采用金属一次模压成形的展柜,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随着社会不断地迅速发展,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危害人身的健康,同时也危害珍贵的文化遗产。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大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博物馆的藏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中的祸首,这类气体主要是工厂或汽车的排气及其他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这种气体会使织物、纸张和绘画等褪色或变色,甚至酥裂破碎。硫化氢与金属相遇会生成金属硫化物,可使精美的银器失去光泽,生成黑斑,使含铅颜料的绘画、壁画黯然失色。二氧化碳最大的发生源是人们呼出的气体,在一定温湿度并达到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会使物品露出的部分颜色改变。其次是氧化,氧气和其他物质结合时会发生化学变化即氧化。自然氧化一般是难以控制的,不过对于金属器物可用防锈剂密封,并用氧化后的纸张包裹,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氧化进程,应该加以注意的是高温高湿能促进氧化的进行。
防止有害气体的措施,排除污染源是保护博物馆环境的根本方法,博物馆周围不得有工矿企业、污水池等,不得燃烧垃圾和直接燃烧矿物燃料,尽可能消除排放空气污染物的祸根,绿化环境,减缓污染。花草树木一般都具有抗污染、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灰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还有遮阴降温、消除噪音、固定沙尘的功能,是改善博物馆环境污染状况的有效措施。控制改善博物馆室内的空气环境,最理想的办法是在库房和陈列室安装空气过滤设备,使进入室内的污染物数量降到最低程度,博物馆入口处,须设有清除观众鞋上污物的设施,工作人员进库房时要换专用拖鞋,仿尘土带入。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超过可见光谱的紫外区域和红外区域,人们的视觉是感觉不到的,但是生理却能感觉到。如足够辐射强度的红外线会使人感到皮肤发热,光里有能量。光照射物体时会产生能量,能量越大对物体的损害也越大,光源与被照射的物体越远,它的破坏也就越小,反之则越大,特别是对含有机物的物体。
光是一切视觉展示传播的必要物质条件,光对有机质文物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而采光照明又是观赏、研究博物馆藏品所必须的,这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但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也能观赏到这样形态色泽的展品,应当把光照度控制把握在适当的限度内。国际博物馆组织对藏品接受光辐射的允许值为:对光特别敏感的丝、棉、麻等纺织品,还有书画、拓片、手稿、文献、书籍、邮票、壁画、彩塑、彩陶、动植物标本等藏品,其照度标准≤50勒克斯;对光敏感的漆器、竹本制品、骨器制品、油画和皮革等藏品,其照度标准≤150勒克斯;对光不敏感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器、宝石玉器、陶瓷、玻璃和化石标本等藏品,其照度标准≤300勒克斯。
为控制光对博物馆藏品的影响应采取下述措施,即在库房和陈列室的采光中消除光中的紫外线是最主要的。藏品库房最好建筑成密闭的或建地下库房,若有窗也不宜过大,应采取阻止光线直射的遮光设施,使库房变暗。关于门窗和陈列柜玻璃的选用,玻璃可以滤过一定数量的紫外光,而玻璃的厚度与吸收紫外线数量成正比,若使用的玻璃中间夹一层紫外滤光片则效果更好。人工光源的选择也很重要,博物馆照明光源尽量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光,荧光灯和白炽灯是博物馆最普遍采用的人工照明光源,其照度应控制在50~100勒克斯,将藏品贮存在柜、箱、盒、匣、囊、袋中密封避光保存,是控制有害光线对藏品损害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诉,监控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是实现藏品安全和长久保存的主要途径。普及与提高我国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知识和水平,可快速推动我国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