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广州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其对外传播

2018-01-23 10:42许桂香许桂灵
岭南文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广州

许桂香 许桂灵

一、历史地理背景

(一)中央赋予的“先行一步”特殊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4月,中央赋予广东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权限,在《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人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广东省的有利条件,广东省邻近港澳,华侨很多,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十分有利,中央决定对广东省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让广东在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加速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1]同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视察珠海时,也与广东省及珠海市领导同志谈到为什么要在广东实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政策。他说,现在要求广东搞快一点,也是为全国体制改革摸索经验,我们应有信心改变落后状态,努力赶上港澳。[2]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市因而能在全国城市改革中先行一步。1984年4月,中央把广州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10月,又批准广州为计划单列市,给予广州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这使得广州市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各项政策。

改革开放为大势所趋,在社会变革面前,广州抓住机遇,开风气之先,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自由开放,服饰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迈开了第一步。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内高级宾馆壁垒森严,对出入客人有严格的限制,一般老百姓往往会被拒之门外,但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是中国第一个允许非住客参观游览的高级宾馆,市民都可以进来参观,宾馆也对市民开放,当时流传“看稀奇到白天鹅”,门童的斑马裤、迎送小姐的旗袍、银制的餐匙、精致的牙签、室内的瀑布等比比皆是。顾客们的服饰也都刻意打扮了一番,登堂入室,走进了广州这家宾馆,揭开了广州改革开放标志性的一页。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服饰文化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广州的优势之一。

(二)港澳地区的服饰影响

广州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全国独一无二。广州与港澳地缘贴近,人缘相通,三地之间联系紧密,交往频繁。香港、澳门、广州等城市最早成为西方文化登陆的第一站。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阶段,众多的时尚资源在港澳聚合,融合了世界时尚的港澳的服饰具有款式奇特、色彩明快、造型考究、线条流畅,敢于在服装局部做夸张的处理等鲜明的特色。广州的流行服装,绝大多数是从港澳引进并转手批发给内地,以T恤衫、牛仔裤为代表的休闲服,风靡一时。美容、美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用品上,都不同程度受到港澳的影响。让内地人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了全新的时尚服饰文化魅力。

(三)华侨海外服饰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回国,一方面,华侨带来海外服饰的新风尚,南洋风、欧美风吹遍广州大街小巷,广州人对此由惊奇、羡慕到模仿,再到制造、出口、外销,对广州服饰的变革起了生力军的作用,使广州服饰文化具有开放性、融合性和世界性。另一方面,华侨有长期积聚的资金和拥有世界各国现代管理经验及先进技术。广州纺织工业多为华侨资本创办,他们投资广州纺织工业,奠定了广州纺织工业的基础。历史上华侨在广州投资纺织工业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广州府南海县西樵简村的东南亚归侨陈启沅,曾在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地考察外国机器缫丝厂,其后回到本村,用自己设计的机器创办缫丝厂。附近各县相继仿效,使当时广州地区成为中国民族资本机器缫丝产业的重心,对促进广州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光绪二年(1877),广州出现由美国归侨办的织袜作坊。宣统元年(1909)华侨在广州创办广州亚通纺织厂,民国2年(1913)开设广州天工布厂,生产普通斜纹布。[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资金,华侨及其在广州市内的亲属踊跃投资办工厂。改革开放后,又有大批从广州出境的新华侨,其中有许多在海外深造又回广州服务的“海归”派,以及许多在广州与外国轮流居住的华侨,使得广州服饰文化款式丰富,增添许多新地域、新内涵、新色彩,体现了广州服饰文化的勃勃生机。

二、变迁过程

服饰文化具有连续性,一个区域的服饰文化面貌,总是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州人多是自己买布料,然后到裁缝店加工成服装。少数人的家中也买了一台家用缝纫机自用。广州人喜欢的家用缝纫机为广州的华南牌、上海的无敌牌和飞人牌等。[4]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州男子还多穿中山装和军便服。中山装在20世纪50年代演变为毛式服装,但服装界仍以中山装称呼。主要变化为立领改为翻领,纽扣减为五粒,口袋省去了褶。它延续了上半个世纪的传统,直到1980年代初才逐渐退出服装舞台。军便服是中山装演变而来,样式上类似于中山装,变化在于口袋为暗口袋,且服装下摆略有加大,以便活动。广州女性多留齐耳短发,这种发式简单又易于梳理,一直流行到改革开放。女性多穿小花布衬衣,最普遍的冬装是民间传统的小花布棉袄,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棉袄都采用棉布裁制,有大襟和开襟两种,左右腰侧各有一个暗插袋。[5]男女服装颜色主要为白、蓝、黑色。1950年代初期,广州人穿木屐仍很普遍,因广州气候湿热城乡人多打赤脚。男女时兴穿解放鞋、球鞋和雨鞋。虽然随着生活的改善,穿袜子的人越来越多,棉线袜已被广泛采用,但还有不少人喜欢光脚穿鞋,显得舒适自在。直至1970年代初,赤脚现象才基本从城市消失。

“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服装式样被认为是“奇装异服”,服装上的装饰被取消,服装颜色是单一色的蓝、黑、白、灰,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旗袍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遗留,都遭到批判而停止生产,服饰发展出现停滞。这种停滞主要表现在服饰的单一化,服饰样式简单乏味,缺乏创新。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军便服这种没有军衔区别的服装,一时成为全国服装的典范,很快在学生、干部、工人及农民中普及开来,女性也穿军便服。这种服饰的单一化,抹煞了服饰的地域、人群差异,是中国服饰史上的一个暗淡时期。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新潮时装涌现,一些港澳和海外服饰进入广州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广州人的穿着打扮开全国之先河,首先兴起西装热,随之而兴起的有喇叭裤、乞丐装、牛仔衣裤、港裤、健美裤、燕尾服、体形裤、茄克衫、蝙蝠衫、连衣裙,配蛤蟆镜等。英国西装、夹克,香港羽绒服、美国花花公子、韩国的尼龙裙等各式服装琳琅满目,遍布广州城乡各地市场。广州服饰潮流的变化,可谓节奏快、花样多、潮流新、令人目不暇接,难以追赶。某种潮流刚刚在海外、港澳兴起,如喇叭裤、乞丐装等,很快传入广州,再扩散到内地一些城市。广州人的服饰出现了时尚化、多样化的势头,各式各样的流行时装应有尽有,广州成为中国服装市场的万花筒,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五彩纷呈,呈现出领导全国服装潮流之势,因此有“广州是中国时装的窗口”的美誉。[6]广州人不但讲究衣裤的款、色搭配,而且讲究衣裤搭配什么鞋,市场上各式皮鞋、皮凉鞋、女式高跟鞋等琳琅满目,从1980年起,广州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添置四五双鞋。[7]可见广州人对穿鞋的讲究。

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1]。儿童时期是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重要阶段。本文就我国8省4~6年级小学生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及知识来源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培养小学生的健康生活行为有所帮助和指导。

进入21世纪,广州人着装观念又一次发生了新变化,服饰文化更加丰富。人们通过服装表达自己的个性,个性服装盛行。服装传递着审美喜好、学识修养、职业类型、心理变化等。女士服装尽情展示女性魅力,男士也注重凸显阳刚之气。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着装规范。不同时间和场合有不同的着装特色,如从周一到周日每天不一样,工作和休闲时不一样,见不同的人着装也不一样,人们的服装成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偏爱去选择服装,这也是服饰多元化的表现。

三、改革开放后广州服饰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人服饰不再以年为单位呈现新旧迭变,而是以月以日来展现它丰富多彩的面貌。“日新月异”,用在服饰变化上,正是恰如其分。主要特点表现在服装加工业的发展和服饰时尚的流行变化。

(一)服饰产业复苏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纺织服装成衣化比例低,人民群众多是自己买布料,然后到裁缝店加工成服装。当时的纺织业就是生产布匹,而现代化的批量制造的服装产业还处于初级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服装彻底成品化,买布做衣服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经济政策给服装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个很庞大的、成批生产的服装加工产业很快形成了。服装成为广东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广州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广州引进香港等企业来投资办厂。香港等服装企业在广州建立了大量的“三来一补”外向型工厂企业,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不仅解决了劳动力就业,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同时加快了实行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步伐,逐步推进了服装产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加快服装全行业技术改造的进程。广州从香港、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地引进高速平缝机、自动恒温滚筒式电热压烫设备、高档风压领衬衫生产线等先进技术设备,在引进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技术的同时,迅速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图制作和补偿贸易”等业务。广州服饰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变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成为广州一种支柱产业。“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至广州东莞”,“全球十双鞋,广州东莞产其一”,可见其生产地位。同时对解决就业、出口创汇、推动经济增长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服饰品牌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各种本土新式品牌服饰面市、流行。据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底,广州本土出产的自有服装品牌已达1046个,有2800多家生产企业。综合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购买倾向的研究结果,在2013年度“最受消费者喜爱广州品牌100强”中,服装类有佐丹奴、歌莉娅、梦芭莎、哥弟、卡路约翰、古川崎、唐朝、梨人坊、例外、英格来思等,约占100强品牌中的10%。此外,比较知名的品牌还有马思图、安蒂娜、凯丹顿、铠琪、S&K生活几何、贝尔顿、卡佛连、心吻、百丝、蒙乐丝、十八淑女坊、高尼奥、伊妙、爱辣、熊猫、芭尚婉客、安琪卓琳、浪登、美景、天兰、柏琪、火狐仙子、灏域服装、天朗世家等。[8]此外,世界50多个服装品牌的生产基地也在广东各地扎根。总之,广州服装品牌五花八门,蔚为大观,令人目不暇接。

(三)服饰消费创新

改革开放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广州人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十大城市的前列,广州已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9]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广州人服饰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认为“花钱打扮,值得”。[10]对服饰的要求也向多样化、精品化、时尚化和高档化转变,不再是“一衣多季”,而是“一季多衣”,且档次高,款式新,品种多。

改革开放以后,服饰已从保暖、蔽体功能向美学、礼仪功能转变,引起服装消费市场的变更,广州服装消费市场“担心的不是没生意,而是怕货源跟不上”。[12]广州服装消费市场上服饰千门万类,不但有普通服装店,而且还有很多专售名牌服装的专卖店。这些名牌服装都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为时髦人士所青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生活,也展现繁花似锦社会服饰文化景观。

(四)专业性服饰市场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服饰市场经历了从地摊到大棚、再到商城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广州人的穿衣消费因专业性服饰市场的存在而丰富多彩,大批企业和服装品牌从服饰专业市场脱颖而出。广州专业性服饰市场有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白马服装市场、广州世贸服装城、广州TIT国际服装创意园、广州壹马服装广场、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广州新大地服装城、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广州白云石井服装市场等。2012年,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等入选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精锐20大专业市场。另外,广州还有服装专业镇,如新塘、狮岭牛仔服装专业镇和皮具专业镇,以及名牌服饰专卖店,如中国大酒店名店城、友谊商场一层、丽柏广场、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友谊商店、时代广场、天贸南大等。[13]此外,还有散布在广州大街小巷的服装精品店,如北京路、上下九服装市场等。

总之,广州专业服饰市场,特别是服装批发市场发育非常旺盛,规模大,从业人数多,其客户遍及全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地,从全国各地、中东、非洲有大批服装商人将广州服装贩运到世界各地,广州服饰文化随而占领了国际服装市场,面向全国的时装批发和零售销量独占鳌头。

四、广州服饰文化对外传播与影响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是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传播具有扩散性,通常文化是由中心区向四周扩散;文化传播也具有趋低性,由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

服饰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现象和重要的文化流动物。广州服饰文化对外传播,服饰流向的特点是以广州为服饰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一方面,服饰作为商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必须考虑销售对象的需求。销售对象有不同的审美需求,而其中求美求新又是必然的要求,这就促使商家随时改进服装的样式、质量,因而出现了日日新的时装。时装要在市场上流通,以追求更大利润,制造商会采取各种手段,使时装日新月异,以刺激消费市场,增加销售量。广州有名的商业街“高第街”,又称“女人街”,早在清代就颇有名气。在改革开放之初,它便更是领导着时尚和潮流,出售“各种新潮服装和化妆品”,“甚至还有从海外带来或走私进来的旧时装。喇叭裤、牛仔裤、T恤衫等当时的时髦服装,也就从这里走向全国”。[14]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市场服饰千门万类,领潮中国时尚,从“服装名城”发展成为“时尚之都”。各类新潮服饰大举北上,占领全国服饰市场。包括运动衣、T恤、西装、夹克、水磨牛仔装、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等;女装更是多姿多彩,有柔姿装、蝙蝠衫、百褶裙、水桶裙、套裙、短裙和背心等,都作为“广货”一部分在全国流通,实际上是广州服饰文化在新历史条件下向北辐射的一个高潮。

另一方面,服饰也是人类特有劳动的文化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所承载的文化也随之传到全国各地。20世纪90年代,也是思想变革时期,西方现代生活理念在广州传播,内地人的服装审美观念开始更新,思想也日趋活跃、开放。各种彰显时尚、个性的服饰,如喇叭裤、牛仔裤、前胸或后背印有“我没有钱”、“拉家带口”、“烦着呢,别理我”等文化衫流行,显露出人们心态平和、潇洒、幽默和开明。过去在中国民间流传 “男不露脐,女不露皮”服饰习俗,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现象也有所改观,在沿海地区和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汉族群众,其夏季服装的款式开始趋向于裸露或部分裸露胸、腿、臂部分。由于思想观念解放,云贵川一些地区的服饰旧俗,已经基本消失。如过去云南有些地区的妇女外出,必须手撑一把布伞,用以遮挡容颜,以防他人,尤其是异性窥视;四川西部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严禁未出嫁的女子穿着裙裤,直到结婚后才可备制;贵州有的少数民族未婚女子腰间的丝带和胸前的围兜上均绣有红花,已婚女子则忌讳用绣有红花的丝带和围兜等。[15]改革开放以后,广州服饰也辐射到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占领了那里的服饰市场,广州的牛仔裤、喇叭裤、乞丐服、墨镜、吊带裙、超短裙等在当地也非常流行,使人们大有“今非昔比”之叹。

广州服饰展销、服饰模特的出现,已成为中国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服饰展销、模特大量出现在广告、影视作品、图书封面、插页等,模特身上的服饰成为很多时尚女性追求的目标。广州有服饰展销中心 “广州国际服装展贸中心”,以中高档服装批发、品牌展示为主,堪称中国第一商圈,有40多家大中型服装、皮具专业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的1/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商品贸易迅速发展。1987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达67.7亿美元,广交会服装成交额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第一位。[16]广交会记录着中国服饰外贸前进的脚步,见证了中国服饰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总之,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作为服饰生产中心,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服饰文化热浪潮,各种新潮服饰作为一种时尚文化,从广州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形成核心-边缘式文化辐射格局,在国内外传播了先进而悠久的广州服饰文明,改变了、丰富了国内外人们的服饰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其积极的影响;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粤港澳台地区间、国际间的服饰文化交流。

注释

[1][2]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中央对广东工作指示汇编》(1979—1982)。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第8、17页,1983。

[3] 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集》(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77页,1989。

[4]《家庭主妇排长龙订缝纫机》:《羊城晚报》,1958年1月12日。

[5] 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第156页,2005。

[6] 许桂香:《岭南服饰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出版社,第67-87页,2010。

[7][10][12] 王培楠:《云想衣裳花想容——广州青年消费见闻之一》。《中国青年报》,1984年10月18日。

[8][11][13]杨运鑫:《“衣在广州”:时空意蕴与集群拓展》。载陈潭:《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34、233、240页,2014。

[9]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广州出版社,第431页,2000。

[14] 黄树森:《广东九章》。广东人民出版社,第328-330页,2006。

[15] 宋全:《少数民族民间禁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第92页,1994。

[16] 冯志来:《兴市边鼓集 义乌市发展之实践与思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第7页,1994。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广州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动物“闯”入服饰界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非遗视角台湾高山族(原住民)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