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吐魯番學研究論著目録

2018-01-23 10:31:00范英傑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8年0期
关键词:大學西域中國

范英傑 陳 焱

(蘭州大學)

據筆者統計整理,2017年中國大陸地區吐魯番學研究成果豐碩,共出版專著與文集(含再版、譯注)80餘部,公開發表相關論文近500篇。現編製目録如下,概分爲專著與文集、論文兩大部分。

一、 專著與文集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編《西域壁畫全集(1 克孜爾石窟壁畫)》,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編《西域壁畫全集(2 克孜爾石窟壁畫)》,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編《西域壁畫全集(3 克孜爾石窟壁畫)》,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編《西域壁畫全集(4 庫木吐喇石窟壁畫)》,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編《西域壁畫全集(5 森木塞姆石窟 克孜爾尕哈石窟壁畫)》,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編《西域壁畫全集(6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編《西域壁畫全集(7 古代佛教寺院墓室壁畫)》,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法] 菲力浦·弗朗德蘭(Philippe Flandrin)著,一梧譯《伯希和傳》,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阮榮春、張同標《從天竺到華夏: 中印佛教美術的歷程》,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

沈衛榮《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 〈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慶昭蓉《吐火羅語世俗文獻與古代龜兹歷史》,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彭國忠《唐宋詞與域外文化關係研究》,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陳紅彦《敦煌·西域·民語·外文 善本掌故》,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年1月。

楊軍、高廈《怛邏斯之戰——唐與阿拉伯帝國的交鋒》,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

李偉主編《穿越絲路》,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

《首届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論文集》編委會編《首届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論文集》,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

趙貞《敦煌文獻與唐代社會文化研究》,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2月。

沈澍農《敦煌吐魯番醫藥文獻新輯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

陳高華《明代哈密吐魯番資料彙編》,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2月。

王炳華《孔雀河青銅時代與吐火羅假想》,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3月。

馮培紅《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孟憲實《出土文獻與中古史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2017年3月。

乜小紅《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簡史》,北京: 中華書局,2017年3月。

洛齊著繪《絲路藝術筆記: 龜兹》,桂林: 灕江出版社,2017年3月。

金少華《敦煌吐魯番本〈文選〉輯校》,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

國家文物局編《201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7年4月。

陳戈《新疆考古論文集》(上、下册),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4月。

(清) 王樹枬纂修,朱玉麒整理《新疆圖志》(附索引),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

鄭培凱主編《西域: 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轉站》,合肥: 黄山書社,2017年4月。

楊銘、李鋒《絲綢之路與吐蕃文明》,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4月。

王招國(定源)《佛教文獻論稿》,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

夏鼐《夏鼐文集》,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5月。

徐秀玲《隋唐五代宋初雇傭契約研究: 以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爲中心》,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

吐魯番學研究院、吐魯番博物館編《高昌石窟壁畫綫描集: 吐峪溝石窟》,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

《新疆美術大系》編委會編《新疆美術大系: 新疆古代美術卷》,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5月。

《新疆美術大系》編委會編《新疆美術大系: 新疆壁畫分類全集卷》,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5月。

《新疆美術大系》編委會編《新疆美術大系: 新疆岩畫卷》,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5月。

《新疆美術大系》編委會編《新疆美術大系: 新疆書法篆刻卷》,烏魯木齊: 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5月。

[美]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著,賈建飛譯《嘉峪關外: 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

艾合買提·買買提《維吾爾族古文獻論集》,瀋陽: 遼寧民族出版社,2017年5月。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獻的修復與保護》,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5月。

王欣《吐火羅史研究》(增訂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

河南博物院編《誰調清管度新聲: 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7年6月。

孫寧《唐代户籍編造史稿》,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

魏東《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新疆哈密地區古代人群的變遷與交流模式研究》,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

周偉洲《吐谷渾資料輯録》,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

芮傳明《古突厥碑銘研究》(增訂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

朱玉麒主編《西域文史》第1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

郝春文主編《2017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王啓濤主編《吐魯番文獻合集·儒家經典卷》,成都: 巴蜀書社,2017年7月。

努爾蘭·肯加哈買提《碎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上海: 學林出版社,2017年7月。

[日] 羽田亨著,耿世民譯《西域文化史》,北京: 華文出版社,2017年7月。

李永平《絲綢之路與文明交往》,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清) 王樹枬纂修,朱玉麒整理《新疆圖志·地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黄駿、謝成水《中國石窟壁畫修復與保護》,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7年7月。

朱玉麒、劉子凡編《新疆圖志·索引》,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史明文、曹志敏《稿本〈新疆圖志〉校理》,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7月。

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9》,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

胡靜、楊銘《英國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獻敍録》,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8月。

劉韜《唐與回鶻時期龜兹石窟壁畫研究》,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7年8月。

沈衛榮主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9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9月。

張安福《西域屯墾經濟與新疆發展研究》,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孟凡人《尼雅遺址與于闐史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9月。

劉進寶、張涌泉主編《絲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石雲濤《漢代外來文明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李肖主編《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

賴永海主編《絲路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

[美] 樂仲迪著,毛銘譯,敦煌研究院編《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桂林: 灕江出版社,2017年10月。

[烏兹别克斯坦]瑞德維拉紮著,敦煌研究院編,高原譯,毛銘校《張騫探險之地》,桂林: 灕江出版社,2017年10月。

寧夏博物館編著《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7年10月。

林梅村《西域考古與藝術》,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吴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1月。

王紅梅、楊富學、黎春林《元代畏兀兒宗教文化研究》,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何恩之、[意] 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著,王倩譯《龜兹尋幽: 考古重建與視覺再現》,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

羅福萇著,王旭梁編《羅福萇集》,上海: 中西書局,2017年11月。

牛汝辰《新疆地名的積澱與穿越: 新疆地名歷史語言學探源》,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12月。

孟憲實、朱玉麒主編《探索西域文明——王炳華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上海: 中西書局,2017年12月。

劉進寳主編《絲路文明》第2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

徐文堪《絲路歷史語言與吐火羅學論稿》,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何志國《漢晉佛像綜合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饒宗頤主編《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

葛嶷、齊東方《異寶東來: 考古發現的絲綢之路舶來品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

徐蘋芳《絲綢之路考古論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23卷,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二、 論 文

(一) 政治

淩文濤《吐魯番出土〈秀才對策文〉與西涼立國之策》,《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9—21+148頁。

趙衛賓《回疆東四城伯克遣使投清史事考——兼談雍正即位初年的西域經略觀》,《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30—36+148頁。

孫文傑《從滿文寄信檔看“烏什事變”中的首任伊犁將軍明瑞》,《新疆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66—69頁。

韓樹偉《論西涼政權及其在絲路史上的歷史地位和影響》,《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92—98頁。

趙衛賓《清末新政期間新疆警政的創建與發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0—117+181頁。

孫文傑《烏魯木齊都統和瑛宦績新考——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爲依據》,《山西檔案》2017年第1期,第171—173頁。

陳君《漢代車師國史表(前108—191)》,《國學》2017年第1期,第76—99頁。

尚衍斌《高昌廉氏家族史事補正》,《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17—25+140頁。

徐磊《同治、光緒年間清廷治疆過程中的大臣議政活動述論》,《新疆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86—90頁。

董紅玲《清代昌吉地區臺站機構的安設及對軍事和經濟的影響》,《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20—25頁。

楊恕、劉亞妮《新疆史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蘭州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8頁。

孫文傑《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和瑛與喀喇沙爾虧空案》,《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34—141頁。

陳君《漢代車師國史表(前108—191)》,《江蘇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90—101頁。

白京蘭、張建江《多元族群與國家建構: 清代回疆治理的問題與省思》,《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1—12+142頁。

王楠《伯希和與清代官員學者的交往(1906—1909年)》,《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124—130頁。

楊榮春《沮渠牧犍與北涼政權》,《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11—23頁。

梁景寶《開元時期唐、突騎施、大食及吐蕃對西域的爭奪》,《安康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72—75+96頁。

王凱《論班氏家族及其對絲綢之路的貢獻》,《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88—92頁。

魯靖康《清代哈密廳建置沿革與西北地方的權力制衡》,《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13—23+142頁。

康繼亞、張世才《乾隆改“西域”爲“新疆”的緣由探析》,《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26—29頁。

尚衍斌《元代高昌廉氏家族研究》,《中國邊疆民族研究》2017年,第21—69+308頁。

任崇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與西域的絲路交往》,《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第43—46頁。

趙亞軍《從“内疆”到“外城”: 明代對哈密的經略》,華中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劉子凡《北庭的李元忠時代——胡廣記〈唐李元忠神道碑〉研究》,《文史》2017年第2輯,北京: 中華書局,第121—134頁。

趙麗《清末吐魯番行政機構研究》,蘭州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李淑、孟憲實《麴氏高昌國史新探——以明人胡廣〈記高昌碑〉爲中心》,《文史》2017年第2輯,北京: 中華書局,第105—120頁。

魯靖康《吐魯番、哈密二廳“咸豐五年昇直隸廳説”辨誤》,《歷史檔案》2017年第2期,第118—122頁。

楊濤維《王瓊的治邊理念研究——以處理哈密危機爲例》,《檔案》2017年第10期,第25—29頁。

張弛、李聰《唐朝對邊疆利益的保護及衛疆力量的佈建》,《中州學刊》2017年第11期,第119—123頁。

張尚慶《11世紀喀喇汗王朝和西夏、北宋關係的演變》,《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11期,第3—4頁。

陳福麟《和親的力量——以8世紀幾大勢力在西域的爭奪爲例》,《現代交際》2017年第14期,第192—193頁。

曹宇《論西域歷史上宦官之活動及其積極意義——以唐、北宋、明爲例》,《蘭臺世界》2017年第17期,第96—98頁。

陳星宇《唐與薛延陀諾真水之戰真實戰況考略》,《蘭臺世界》2017年第22期,第105—107頁。

孫文傑《〈福珠哩殞難碑〉相關人事考》,《西域文史》第1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327—338頁。

孫聞博《海都崛起與窩闊台系在中亞的進退》,《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9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1—22頁。

華立《〈塔爾巴哈台奏稿〉與嘉慶時期新疆北部邊政研究》,《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9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第213—228頁。

徐黎麗《絲綢之路在西漢“貫通”對中國經略西北邊疆的影響》,《絲路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第66—82頁。

陳瑋《安史之亂後唐北庭歸朝官孫杲墓誌研究》,《絲路文明》第2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31—146頁。

孟憲實《略論唐朝的魚符之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9—74頁。

(二) 歷史地理

陳國燦《西州回鶻時期吐魯番地名的音變——吐魯番古代地名研究之五》,《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26—38頁。

朱玉麒《〈疏附鄉土志〉輯佚初稿》,《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39—48頁。

羅帥《蒙元時期鴉兒看的疆域與交通》,《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22—29+148頁。

張瑛《〈西域圖志〉纂修略論》,《西夏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4—120頁。

鄒振環《蔣友仁的〈坤輿全圖〉與〈地球圖説〉》,《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111—121頁。

李樹輝《獪胡居地與維吾爾語地名qajlur》,《語言與翻譯》2017年第1期,第26—31頁。

徐雪强《〈新唐書·地理志〉標點辨誤一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7年第1輯,第31頁。

程鍾書、顔世明《〈張騫出關志〉研究二題》,《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99—105頁。

易國才《漢代新疆絲綢之路北道路綫考辨》,《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年第1期,第90—94頁。

孫延青《向達與中西交通史學》,《湘南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38—43頁。

夏國强《岑參西域詩史地學價值論略》,《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16—20頁。

王連旗、崔廣慶、高汝東《先秦秦漢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與中國西北邊疆安全》,《塔里木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41—47頁。

阿爾斯朗·馬木提、木合塔爾·麥丁、唐世明《塔里木河下游緑洲景觀興衰淺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7年第1期,第102—104頁。

顔世明《許敬宗〈西域圖志〉研究拾零——兼議道世〈法苑珠林〉的成書時間》,《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年第2期,第59—72頁。

葛承雍《敦煌懸泉漢簡反映的絲綢之路再認識》,《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107—113+142頁。

葛承雍《敦煌懸泉漢簡反映的絲綢之路再認識》,《甘肅省第三届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6—13頁。

[美] 傑佛里·勒納著,龐霄驍譯,楊巨平審校《希臘—巴克特里亞時期的瓦罕城堡與絲綢之路》,《西域研究》2017第3期,第60—70+143—144頁。

田澍《陸路絲綢之路上的明朝角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第30—39+180頁。

王子今《上郡“龜兹”考論——以直道史研究爲視角》,《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1—6頁。

希都日古《〈西域地名考録〉蒙古地名考誤》,《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194—205頁。

陳海龍《〈西域聞見録〉所載伊犁至烏什之“冰嶺道”考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7年第3輯,第39—44頁。

金楠《漢代“絲綢之路”上的邊疆安全——以軍事保障制度爲視角》,《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61—65頁。

王耀《古代輿圖所見達瓦齊南逃路綫及伊犁通烏什道》,《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3期,第57—64+160頁。

劉進寶《“西城”還是“西域”?——〈史記·大宛列傳〉辨析》,《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第201—205頁。

史雷《清代浩罕與新疆之間的交通路綫研究——以〈霍罕行程記〉爲中心》,《歷史地理》第34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第189—203頁。

李晶《清代以哈密爲中心的天山南北道路興衰變化》,《歷史地理》第34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第204—212頁。

田澍《國家安全視閾下的明代緑洲絲綢之路》,《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第21—27頁。

白玉冬《“可敦墓”考——兼論十一世紀初期契丹與中亞之交通》,《歷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第158—170+193頁。

李樹輝《新疆地名文化: 語源、語義和文化特點》,《石河子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54—65頁。

王旭送《晉唐時期高昌塢的變遷》,《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35—45+142頁。

袁劍《絲綢之路、地方知識與區域秩序——“絲綢之路”的概念、話語及其超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73—79頁。

史雷《清代拉達克與新疆之間的交通路綫研究》,《雲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63—73頁。

馬雪兵、高健《〈西域地理圖説〉相關問題再探》,《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24—30頁。

邵文實《〈王昭君變文〉中的昭君出塞路綫考》,《魯東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第6—11頁。

王啓明《清代新疆“後溝路”研究》,《中國邊疆民族研究》2017年,第110—120+309頁。

僧海霞《歷史時期中原與西域的界標及其意象變遷研究》,《地理科學》2017年第8期,第1170—1177頁。

李書吉、趙洋《從雁門到伊吾——草原絲路上的兩重鎮》,《社會科學戰綫》2017年第9期,第114—122頁。

張安福《全球史視野下民族連通與絲綢之路的開闢》,《蘭州學刊》2017年第11期,第25—33頁。

郭曉花《論〈西域水道記〉的學術特點》,《名作欣賞》2017年第11期,第89—90頁。

汪斌榮《以〈西域水道記〉爲例看清代徐松的學術走向》,《名作欣賞》2017年第5期,第77—78頁。

羅帥《玄奘之媲摩與馬可·波羅之培因再研究》,《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126—146頁。

雍際春《北新道的開闢與絲路北道的形成》,《甘肅省第三届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4—26頁。

李樹輝《瀚海新考——兼論〈辭源〉、〈辭海〉相關詞條的釋義》,《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4期,第46—58+180—181頁。

陳國燦《對高昌東部諸古城遺址的查訪——吐魯番古代地名研究之六》,《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21頁。

張永兵《吐魯番酒泉城的歷史及今地考》,《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59—63+158頁。

(三) 社會文化

叢振《敦煌、吐魯番文獻所見藏鈎遊藝考》,《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58—62頁。

李正宇《絲綢之路名實論》,《石河子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21—24頁。

李冀《試論漢代西王母形象的演變與發展》,《老子學刊》2017年第1期,第131—139頁。

張連銀《嘉峪關外: 内地化進程中的邊陲社會——以明清時期的王子莊爲個案》,《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1期,第151—163+182頁。

徐磊《清同治、光緒年間新疆地方漢團的發展成因及其歷史價值探微》,《西北民族論叢》2017年第1期,第115—126+232—233頁。

王力、吾甫爾·努爾丁·托侖布克、劉建剛、鄧俊《19世紀中葉以來新疆坎兒井的演變研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70—74頁。

傅夢孜《對古代絲綢之路源起、演變的再考察》,《太平洋學報》2017年第1期,第59—74頁。

王治來《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交流與“一帶一路”建設》,《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98—106+142頁。

朱麗《兩漢時期西域風物東傳探略》,《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2期,第48—52+64頁。

田海峰《墓葬遺存與環塔里木歷史文化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第189—195頁。

施展《歷史哲學視域下的西域—中亞》,《俄羅斯研究》2017年第2期,第3—16頁。

劉啓振、王思明《略論西瓜在古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7年第2期,第1—4+8頁。

王志煒、羅丹《隋唐時期新疆地區草原石人所佩戴刀劍器名考》,《山西檔案》2017年第2期,第174—176頁。

安尼瓦爾·哈斯木《饢·饢坑與饢文化漫談》,《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2期,第53—58頁。

劉慶《從古代詩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世界文化》2017年第2期,第33—34頁。

劉慶《從古代詩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下)》,《世界文化》2017年第3期,第33—35頁。

周泓《漢域歷史上的西域文化考略》,《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第148—153頁。

高人雄《從地緣視閾考察伊州樂歌生成的文化源流及其詞牌曲調的發展》,《蘭州學刊》2017年第3期,第79—86頁。

劉啓振、張小玉、王思明《漢唐西域葡萄栽培與葡萄酒文化》,《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7年第4期,第5—8頁。

程傑《西瓜傳入我國的時間、來源和途徑考》,《南京師大學報》2017年第4期,第79—93頁。

李錦繡《古代“絲瓷之路”綜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53—60+2頁。

王瑩《漢帝國的絲路想象初探——以蒲陶和天馬爲個案》,《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13—18頁。

張婧《鄯善國馬之用途初探》,《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21—24頁。

梁森《李白家世研究“西域胡人説”平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123—127頁。

王聰延《管窺漢代西域少數民族上層對中原漢文化的認同》,《兵團黨校學報》2017年第5期,第98—104頁。

張緒山《漢唐時代華夏族人對希臘羅馬世界的認知——以西王母神話爲中心的探討》,《世界歷史》2017年第5期,第121—140+160—161頁。

張振嶽《張騫出使西域於華夏“天下觀”之影響》,《黑河學刊》2017年第5期,第41—43頁。

張雲、張付新《試論隋唐胡食的傳播及其影響》,《内蒙古電大學刊》2017年第5期,第31—34頁。

周泓《中古漢地之西域文化》,《民族學刊》2017年第5期,第21—34+102—104頁。

張連傑《試論漢武帝伐大宛取汗血馬中的求仙因素——兼談漢武帝時期的汗血馬之路綫》,《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25—30頁。

許飛《論吐魯番隨葬衣物疏中的“海東頭、海西壁”》,《敦煌研究》2017年第6期,第113—120頁。

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文明傳播》,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北京論壇(201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變化中的價值與秩序: 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論文與摘要集》,2017年。

鄭阿財《國際傳播視野下蒙書的流傳與中華文明》,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北京論壇(201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變化中的價值與秩序: 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論文與摘要集》,2017年。

黄瑞柳、丁慧、李孟丹、何夢曦《高昌王國漢人生活方式的傳承與變遷——建築和文化篇》,《北方文學(下旬)》2017年第5期,第227頁。

黄瑞柳、丁慧、李孟丹、何夢曦《高昌王國漢人生活方式的傳承與變遷——飲食和交通篇》,《北方文學(下旬)》2017年第5期,第244頁。

黄景春《高昌衣物疏的演變及衰落原因》,《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32—37頁。

莫瑩萍《唐西州時期吐魯番地區民衆孝觀念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顧晶晶《中阿(富汗)絲綢之路文明交往的歷史演進及當代啓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68—73頁。

榮新江《歐亞大陸視野下的漢唐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59—68頁。

姑麗娜爾·吾甫力、王曉東《在喀什開展巴基斯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291—298頁。

方懷銀《一封飄零千年的家信》,《中國郵政》2017年第8期,第61頁。

陳剛《古絲綢之路與中原和西域科學技術的傳播交流》,《蘭臺世界》2017年第20期,第106—108頁。

張新朋《吐魯番出土〈千字文〉敍録》,《童蒙文化研究》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第55—72頁。

冉萬里《一幅珍貴的“無花果採摘歸來圖”》,《西部考古》第13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216—222頁。

尹璐《談絲綢之路成因及影響》,《才智》2017年第13期,第223頁。

魏軍紅《西域絲綢之路文化的特點及當代價值——新疆特色文化自信的根基》,《黨政幹部學刊》2017年第12期,第74—80頁。

喬天《唐代三勒漿雜考》,《唐史論叢》第25輯,西安: 三秦出版社,2017年9月,第205—221頁。

陳麗芳《唐代于闐漢人的文化生活》,《西域文史》第1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213—224頁。

尚永琪《絲綢之路羊文化略論》,《絲路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第103—128頁。

任萌《關於天山地區早期遊牧文化的思考》,《文物、文獻與文化——歷史考古青年論集》第1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第233—246頁。

陳曉露《從考古材料看西域駱駝的擴散》,《文物、文獻與文化——歷史考古青年論集》第1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第247—262頁。

(四) 經濟

劉源《漢晉鄯善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述要》,《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7—124頁。

乜小紅、陳國燦《對絲綢之路上佉盧文買賣契約的探討》,《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64—78+141頁。

張鐵山、崔焱《回鶻文契約文書參與者稱謂考釋——兼與敦煌吐魯番漢文文書比較》,《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79—84+141頁。

劉錦增《清代吐魯番的屯田及其影響》,《新疆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76—82頁。

王啓明《晚清吐魯番郡王經濟權益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1期,第126—131+181頁。

葛承雍《中古時代胡人的財富觀》,《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第1—15+346頁。

李楠《兩漢西域屯田組織管理體系》,《農業考古》2017年第1期,第124—132頁。

張婧《佉盧文書所見鄯善國税收制度探析》,《新疆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70—75頁。

陳躍《陝甘總督與乾隆年間的新疆屯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1期,第105—109+181頁。

鄧一帆、郭風平《清代中後期和闐農業發展述論》,《農業考古》2017年第1期,第26—31頁。

潘伯榮、劉文江、束成傑、張丹《古絲綢之路對新疆農林業發展的影響》,《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7年第1期,第4—8頁。

申慧青《簡論北宋對絲綢之路的經營與利用》,《宋史研究論叢》2017年第1期,第537—547頁。

王啓明《晚清吐魯番義倉的設置與分佈》,《中國農史》2017年第2期,第70—79頁。

鮑海勇《清乾隆、道光兩朝貿易禁運述論——以絲斤、大黄、茶葉爲中心》,《新疆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91—98頁。

楊榮春《北涼農牧業研究——以吐魯番、河西出土文獻爲中心》,《古今農業》2017年第2期,第37—49頁。

趙毅《清末新疆基層社會治理: 基於坎兒井契税的考察》,《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15—19頁。

劉壯壯《清代新疆農業開發研究述評》,《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127—136頁。

殷晴《6世紀前中印陸路交通與經貿往來——古代于闐的轉口貿易與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82—95頁。

楊富學、劉源《佉盧文簡牘所見鄯善國絲織品貿易》,《石河子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52—60頁。

郭超文《清代新疆屯墾及其歷史意義概略察究》,《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3期,第61—64頁。

鄭炳林、唐尚書、曹紅《北魏至隋唐羅布泊地區的生態修復與城市重建》,《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3期,第1—8頁。

袁煒《兩晉南北朝正史所見西域錢幣考》,《中國錢幣》2017年第3期,第45—49頁。

王鵬輝《清代新疆的蝗災與蝗神信仰》,《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78—88+142—143頁。

楊小敏《北宋時期的秦州(天水)經濟與陸上絲綢之路》,《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第15—20頁。

蔣靜、朱麗娜《清乾嘉時期烏魯木齊屯墾經濟的繁榮發展》,《經濟研究導刊》2017年第4期,第52—53頁。

趙貞《唐代黄口的著録與入籍——以敦煌吐魯番文書爲中心》,《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46—60+142頁。

劉漢興《從考古資料考察烏孫的農業經濟》,《農業考古》2017年第4期,第68—72頁。

胡岩濤《漢帝國西域屯墾與國防的戰略選擇》,《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78—84頁。

李世龍、趙大旺《唐前期的“小男當户”》,《敦煌研究》2017年第5期,第85—92頁。

夏時華《北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乳香貿易問題探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17—124頁。

張安福《清代屯墾與烏魯木齊行政中心的形成》,《石河子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11—117頁。

何志文《吐蕃統治敦煌西域時期的雇傭問題探析——兼與陷蕃之前及歸義軍統治時期雇傭比較》,《中國農史》2017年第5期,第67—77頁。

何亦凡、朱月仁《武周大足元年西州高昌縣籍拾遺復原研究》,《文史》2017年第4輯,北京: 中華書局,第197—214頁。

孫啓忠、柳茜、陶雅、徐麗君《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苜蓿種植利用芻考》,《草業學報》2017年第11期,第185—195頁。

王玉萍《回鶻商業發展史研究》,西北民族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王子今《絲綢貿易史上的漢匈關係》,《文史知識》2017年第12期,第3—9頁。

劉源《佉盧文書所見鄯善國與周邊紡織品貿易》,西北民族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魯靖康《清代新疆農業研究》,陝西師範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楊富學、劉源《佉盧文簡牘所見鄯善國絲織品貿易》,《甘肅省第三届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7—40頁。

張星月《生態視野下的錫伯渠探微》,新疆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鄧一帆《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農業開發及生態影響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李錦綉《漢唐西北邊疆地區農業開發和畜牧業發展綜述》,《絲路文明》第2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03—114頁。

張重洲《唐代西州粟特人貿易活動考索》,《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4期,第33—42頁。

錢伯泉《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南北朝時期高昌地區的棉紡織業》,《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31—42頁。

(五) 文獻

包曉悦《日本書道博物館藏吐魯番文獻目録(下篇)》,《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125—153頁。

陳于柱、張福慧《新發現的綫裝本〈張天師發病書〉〈張發病全書〉整理研究》,《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2期,第127—134頁。

鍾書林《敦煌吐魯番文書的又一新發現——“馮氏藏墨”中的〈重譯妙法蓮華經〉長卷及題跋》,《江漢論壇》2017年第1期,第103—108頁。

王啓濤《吐魯番文獻釋録中的幾個問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33—139頁。

游自勇《吐魯番所出〈老子道德經〉及其相關寫本》,《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3期,第139—161+397頁。

劉子凡《大谷文書唐〈醫疾令〉、〈喪葬令〉殘片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3期,第215—229+398—399頁。

張新朋《敦煌吐魯番出土〈詩經〉殘片考辨四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177—180頁。

榮新江《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寫本之路”》,《文史》2017年第2輯,北京: 中華書局,第75—103頁。

尹雪萍《清代新疆方志碑刻整理與研究》,新疆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曾華明《西域文化研究背景下西域文獻數字化評價》,《蘭臺世界》2017年第7期,第65—68頁。

段真子《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出土“律吕書”考釋》,《文史》2017年第4輯,北京: 中華書局,第215—228頁。

王啓濤《儒學在古代絲綢之路流傳寫本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8期,第1—10頁。

司艷華《〈西域考古録〉的文獻學價值探析》,《中國地方志》2017年第10期,第50—55+64頁。

[日] 關尾史郎著,王蕾、馮培紅譯《〈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所收“五胡”時代公文書試探》,《絲路文明》第2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61—74頁。

[日] 關尾史郎著,李秀梅、李亮譯《“五胡”時代的墓誌及其周邊》,《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8—136頁。

鄧文寬《釋吐魯番文書中的“影名”》,《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43—45頁。

王振芬《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的入藏與整理》,《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64—73頁。

王蕾《吐魯番出土鈐“玉門關之印”的過所文書考》,《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74—81頁。

張遠華《〈吐魯番出土文書〉圖文本與釋文本對照(四)》,《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43—155頁。

(六) 民族

王啓濤《“目”、“翟”二姓與粟特關係新證——以吐魯番出土文獻爲中心》,《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第88—99+126頁。

楊銘《敦煌西域文獻中所見的蘇毗末氏》,《西北民族論叢》2017年第1期,第62—73+229—230頁。

朱建路《元代真定路的幾個畏兀兒人家族》,《西北民族論叢》2017年第1期,第90—100+231頁。

范正生《“樓蘭”與“柔然”考辨》,《泰山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122—126頁。

孫文傑《清代中期中央政府對新疆民族問題的管理與認識——以和瑛西域著述爲中心》,《山西檔案》2017年第2期,第168—170頁。

李嶺《烏禪幕相關史事還原——與林梅村先生商榷》,《内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年第2期,第87—90頁。

楊富學、王朝陽《論元代畏兀兒的忠君與報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40—148頁。

許建英《清代以來維吾爾族華人華僑形成的歷史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7—137+182頁。

陸離《吐魯番所出武周時期吐谷渾歸朝文書史實辨析》,《西北民族論叢》2017年第2期,第93—111頁。

周偉洲《清代新疆回族及其經濟生活》,《西北民族論叢》2017年第2期,第219—227頁。

邱田《維吾爾移民内遷與清代河西走廊西部灌溉秩序的演化》,《西北民族論叢》2017年第2期,第228—241頁。

龍國仁《試論清代伊犁八旗的社會保障》,《西北民族論叢》2017年第2期,第242—256頁。

[日] 松井太撰,曹金成譯《蒙古時代的畏兀兒農民與佛教教團——U5330(USp 77)文書的再研究》,《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97—115頁。

張峰峰、武沐《清代新疆東布魯特屬部考》,《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26—36+140頁。

温旭《孛要合自西域東歸的歷史年代新探》,《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2期,第199—201頁。

厲聲《歷史上匈奴統一與經營西域研究的思考》,《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21—26+2頁。

金琰《回鶻與絲路文明》,西北民族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馬智全《漢代民族歸義與西北邊疆開拓》,《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00—107頁。

李水城《前絲綢之路的誕生: 歐亞草原與中國西北的族群遷徙與交互》,《絲綢之路考古》第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76—81頁。

榮新江《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絲綢之路考古》第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247—249頁。

[日] 吉田豐《粟特語摩尼教文獻中所見10至11世紀的粟特與高昌關係》,《中山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04—115頁。

[日] 吉田豐《粟特語摩尼教文獻所反映的10至11世紀河中與吐魯番關係》,《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113—125頁。

咸成海《流沙西域 餞日東邊: 論“二太子”察合台》,《蘭臺世界》2017年第10期,第94—98頁。

李方《漢唐西域民族與絲綢之路和邊疆社會》,《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46—58頁。

(七) 宗教

霍旭初《論古代新疆“説一切有部思想文化帶”》,《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第173—190+351頁。

吕麗軍《高昌北涼寫經對後世的影響——以鳩摩羅什譯經爲中心》,《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107—109頁。

崔中慧《北涼石塔刻經與寫經生》,《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第99+351—352頁。

才吾加甫《絲綢古道上的柔然佛教研究》,《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145—150頁。

楊榮春《北涼高僧曇無讖研究》,《五臺山研究》2017年第1期,第18—24頁。

姚勝《明代吐魯番佛教的衰亡》,《國際漢學》2017年第2期,第126—131+206頁。

霍旭初《玄奘、義淨法師譯經——龜兹佛教義學的寶典》,《石河子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2—21頁。

郭益海《西域佛教衰落原因新探》,《實事求是》2017年第2期,第83—86頁。

葛承雍《從新疆吐魯番出土壁畫看景教女性信徒的虔誠》,《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3期,第11—17頁。

張麗香《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和田新出〈妙法蓮華經〉梵文殘片二葉》,《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49—59+143頁。

趙洋《唐代西州道經的流佈》,《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3期,第163—192+397—398頁。

[日] 橘堂晃一著,楊富學、胡蓉譯《回鶻人書寫的漢語“禮懺”文獻二種》,《河西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29—39頁。

[俄羅斯] 盧湃沙著,毛銘譯,武志鵬校《從巴比倫主神到于闐毗沙門: 一個波斯神譜中的異類?》,《内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68—75頁。

衡宗亮《古代西域道教宫觀》,《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4期,第35—40頁。

李瑞哲《論小乘佛教説一切有部在龜兹的流行》,《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4期,第75—86頁。

楊德春《佛教早期語言策略與早期漢譯佛經的來源》,《殷都學刊》2017年第4期,第113—118頁。

蘇思銘《龜兹彌陀淨土信仰流播初探》,《西部學刊》2017年第5期,第53—57頁。

馬亞輝、王巧娟《論清朝統一新疆前乾隆朝對準噶爾的宗教政策》,《昆明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105—110頁。

張乃翥《“感德鄉”景教社團與隋唐東都人文地理之因緣——以新出土唐元琰、劉談經墓誌紀事爲緣起》,《石河子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73—85頁。

周秋良《〈西遊記〉小説之前的觀音書寫——以“玄奘西行”題材爲中心》,《中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84—189頁。

王珺《來華景教徒與怛邏斯衝突之形成》,《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7年第7期,第52—57頁。

王蕊《魏晉南北朝佛教的播遷與東西絲路的連通》,《東嶽論叢》2017年第7期,第160—167頁。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智慧中國》2017年第9期,第76—77頁。

丁亞文《清末民初佛教在新疆的發展演變》,《蘭臺世界》2017年第18期,第90—92頁。

勞心《敦煌出土于闐使者文書和尉遲僧伽羅摩年代考——張廣達、榮新江〈于闐史叢考〉補正》,《科學大衆(科學教育)》2017年第10期,第185—186+27頁。

王振芬、孟彦弘《新發現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經録——以〈大唐内典録·入藏録〉及其比定爲中心》,《文史》2017年第4輯,北京: 中華書局,第171—196頁。

苗利輝《唐代漢傳佛教在龜兹地區的傳播及其影響——以佛陀觀爲中心》,《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251—264頁。

趙洋《新見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道經敍録》,《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89—214頁。

(八) 法制

白京蘭、張建江《新疆地區法律的歷史格局及演進——兼論多元法律文化與邊疆治理》,《貴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第38—45頁。

孫寧《干支紀年因素與唐前期户籍編造的穩定》,《中國農史》2017年第1期,第63—71頁。

田衛衛《旅順博物館藏唐户令殘片考——以令文復原與年代比定爲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3期,第193—214+398頁。

薛姣《從唐朝保辜制度看現代刑事和解制度》,《公民與法(綜合版)》2017年第6期,第26—27頁。

韓樹偉《敦煌吐魯番法律契約文書研究回顧與展望》,《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15—121頁。

(九) 醫學

王啓濤《古代絲綢之路的疾病防治及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啓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23—34頁。

羅帥《人口、衛生、環境與疾病——〈馬可·波羅行紀〉所載莎車居民之疾病》,《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61—77+142頁。

買托合提·居來提、艾比拜·阿布都卡地爾、阿地力·阿不都克力木《回顧與瞻望——維吾爾醫學的現狀與歷史貢獻》,《新疆醫學》2017年第5期,第468—470+475頁。

胡穎翀、古麗其克熱·海比布《中國維吾爾醫學古籍保護與整理芻議》,《新疆醫學》2017年第9期,第970—972頁。

[英] 辛姆斯—威廉姆斯著,楊富學、單超成譯《吐魯番出土古敍利亞語和新波斯語醫學文獻》,《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2—127+158頁。

(十) 語言文字與文學

[日] 松井太著,楊富學、陳愛峰譯《吐魯番諸城古回鶻語稱謂》,《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95—116頁。

劉震、陳靖文《略論波斯文本〈彌勒授記經〉》,《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128—141+150頁。

李樹輝《T.Ⅱ.D.205b回鶻文寫本撰寫時間及相關史事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第106—110頁。

程如鐵、吴孝成《伏臘同風過月氏——清代西域詩中惠遠的歲時節慶習俗》,《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40—43頁。

賴洪波《清代惠遠城望河樓及其文化鏡像剖析》,《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25—29頁。

史國强《〈烏魯木齊賦〉創作及傳播研究》,《新疆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61—65頁。

史國强《黄聘三及其〈西行漫草〉研究》,《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30—34+2頁。

周燕玲、吴華峰《唐道西域著述考辨》,《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35—39頁。

翁暉、姚曉菲《黄治西域詩整理與研究》,《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29—32頁。

王璞《“西域”英譯考辨》,《世界民族》2017年第1期,第105—110頁。

王繼青、馮英華《新疆絲路語言文化的價值與思考》,《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14—17頁。

楊富學、趙天英《粟特文在絲綢之路沿綫的傳播與影響》,《河西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6—12頁。

游千金《〈新疆圖志·兵事志〉中單音節動詞作狀語分析》,《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63—68頁。

朱肖肖、汪繼東《〈新疆圖志〉兵事義動詞語義場探析》,《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105—110頁。

熱比艷木·買買提《論〈樂師傳〉的文獻價值及其在維吾爾傳記文學中的地位》,《中國典籍與文化》2017年第2期,第51—55頁。

周利群《聖彼得堡藏西域梵文寫本釋讀新進展》,《文獻》2017年第2期,第3—15頁。

木沙江·艾力《古代維吾爾翻譯家僧古薩里的譯作及其影響》,《喀什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52—54頁。

張偉《對新疆雙語文化的歷史脈絡的梳理——基於對新疆博物館西域史料的考察》,《喀什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05—111頁。

尼紮米丁·尼亞孜、艾克拜爾·吐尼亞孜《淺析古今維吾爾語顔色詞serïq的文化語義内涵》,《新疆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51—156頁。

高建新《守衛大唐西域將士的一曲悲歌——讀王諫〈安西請賜衣表〉》,《古典文學知識》2017年第2期,第27—33頁。

翁暉《黄濬、黄治西域著述整理與研究》,新疆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智慧《〈新疆圖志·民政卷〉警規條文中助動詞初探》,《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96—101頁。

鄭玲《民族翻譯文獻的典範之作——〈彌勒會見記〉》,《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86—88+123頁。

鄭玲《絲綢之路上散落的一顆文學明珠——〈彌勒會見記〉》,《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99—102頁。

謝桃坊《花蕊夫人宫詞與西域文明》,《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3期,第5—11+191頁。

梁真惠、陳衛國《〈瑪納斯〉英譯本中“克塔依”與“别依京”誤譯探析》,《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120—126頁。

田衛疆《〈突厥語大詞典〉“秦(桃花石)”一詞釋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98—103頁。

木巴來克·司康旦爾《回鶻文文獻中的對偶詞——兼與現代維吾爾語比較》,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米熱古麗·黑力力、阿卜拉江·玉蘇普《〈高昌館來文〉及其翻譯簡論》,《民族翻譯》2017年第3期,第15—24頁。

張興田《西域文化視域下的初唐四傑辭賦》,《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94—98頁。

張益智、楊向奎《莊肇奎謫戍伊犁與其西域詩風》,《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37—41頁。

何雪利、陽清《中古西域僧傳的文學傾向考察》,《百色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46—52頁。

張琪、周燕玲《施補華西域詩中的文化特徵》,《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25—29頁。

孫岩《紀昀〈烏魯木齊雜詩〉中的經濟與文化》,《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30—35頁。

加依娜古麗·巴合提别克《回鶻與喀喇汗文獻語言詞彙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崔焱《俄藏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那民《吐魯番文獻中的回鶻蒙古文占卜殘頁研究》,内蒙古師範大學2017碩士學位論文。

任紅敏《“西北子弟”與元代文壇格局》,《殷都學刊》2017年第4期,第45—53頁。

張世淵《〈新疆圖志〉的語言特點和語料價值》,《綏化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89—92頁。

伏俊璉《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研究概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27—132頁。

陳明富、談悠《“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新疆各民族語言交流與社會發展》,《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31—35+40頁。

海剛《乾嘉時期流人西域詩中的情感世界分析》,《文學教育(下)》2017年第10期,第38—39頁。

郭苗苗《淺探穆王西遊活動及其影響》,《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8期,第60—61頁。

邱江寧《海、陸絲綢之路的拓通與蒙元時期的異域書寫》,《文藝研究》2017年第8期,第66—75頁。

艾比布拉·圖爾蓀《察合台文獻〈喀什噶爾史〉的語言研究——以兩個版本的校勘本爲例》,新疆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張心怡《祁韻士西域流放詩文研究》,山東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鄭敏《王曾翼西域詩研究》,新疆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倪笑笑《陳庭學西域詩整理與研究》,新疆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張玲榮《〈聽園西疆雜述詩〉所見同光年間烏魯木齊的城市景觀》,《北方文學(下旬)》2017年第7期,第60頁。

[美] 辛威廉撰,付馬譯,畢波校《粟特語的再發現》,《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86—94頁。

蒲契林、[日] 荻原裕敏、慶昭蓉《高昌故城“寺院遺址Q”出土的壁面墨書龜兹語題記》,《西域文史》第1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123—140頁。

吴華峰《清代伊犁的園林建築及其文學表現》,《西域文史》第1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293—310頁。

[日] 荻原裕敏、慶昭蓉《淺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79窟漢—婆羅謎—回鶻三文合璧榜題》,《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91—316頁。

劉迎勝《明中期社會大衆對内陸亞洲的認知——湯顯祖〈紫釵記〉中的西域知識》,《絲路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第57—65頁。

石雲濤《唐詩詠絲綢之路的盛衰》,《絲路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第129—153頁。

王志鵬《玉門關在唐詩中的歌唱及其文學意義》,《絲路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第154—168頁。

王啓濤《試論晉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以吐魯番出土文獻爲中心》,《絲路文明》第2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20頁。

(十一) 考古與文物保護

吕恩國、王龍、郭物《洋海墓地分期與斷代研究》,《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8頁。

吴麗紅《庫木吐喇第69窟調查簡報》,《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19—25+157頁。

康曉靜、王淑娟《新疆營盤墓地出土毛枕的保護修復研究》,《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88—94+158頁。

路瑩《吐魯番市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第三階段文物檔案整理與普查報告編製工作概述》,《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154—156頁。

豐琳、張弛、劉文鎖《西方學界新疆史前考古研究概況》,《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91—100頁。

韓建業、陳曉露《新疆雙河市泉水溝青銅時代遺存的發現及初步認識》,《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142—143+4頁。

胡興軍、阿里甫《新疆洛浦縣比孜里墓地考古新收穫》,《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144—146+151頁。

王玉、張曉彤、周智波、王樂樂、葉梅《新疆庫木吐喇石窟壁畫顔料的分析研究》,《敦煌研究》2017年第1期,第127—131頁。

張思琪、田廣林《草原絲綢之路的史前中外交通新證——以考古發掘所見石質容器爲例》,《史志學刊》2017年第1期,第48—53頁。

劉韜《庫木吐喇第16窟〈觀無量壽經變〉壁畫的復原與識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2期,第67—74頁。

夏立棟《試論高昌地面佛寺的類型與分期》,《敦煌研究》2017年第2期,第84—91頁。

韓建業《先秦時期阿勒泰及以西地區陶壺的來源——兼論公元前一千紀後半葉阿勒泰及以西地區和陰山—天山地區的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37—47+140頁。

杜淑琴、任萌《新疆昌吉地區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遺存初探》,《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48—56頁。

胡興軍《新疆尉犁縣咸水泉古城》,《大衆考古》2017年第4期,第12—15+98頁。

胡興軍、何麗萍《新疆尉犁縣咸水泉古城的發現與初步認識》,《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2—125+2+143頁。

王永强、尚玉平、党志豪、吴勇、于建軍、阮秋榮、安尼瓦爾·哈斯木、李文瑛《2015—2016年新疆考古收穫》,《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6—134頁。

吴勇《樓蘭地區新發現“張帀千人丞印”的歷史學考察》,《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41—48+143頁。

侯明明《新疆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初期的貢獻》,《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12—17頁。

董炳月《兩種〈西域旅行日記〉的知識譜系》,《開放時代》2017年第3期,第72—88+6頁。

肖伊緋《斯坦因第四次中亞“探險”計劃破産始末》,《炎黄春秋》2017年第3期,第75—79頁。

張同勝《考古文獻重構的絲綢之路》,《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1—4頁。

叢德新、賈偉明、[澳] 愛麗森·貝茨、賈笑冰、[澳] 寶拉·都曼尼《阿敦喬魯: 西天山地區青銅時代遺存新類型》,《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15—28+34—36+141頁。

李春香《從遺傳學角度初探史前東西方人群對新疆地區的影響》,《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28—34+141—142頁。

陳相龍、于建軍、尤悦《碳、氮穩定同位素所見新疆喀拉蘇墓地的葬馬習俗》,《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89—98+143頁。

尤悦、于建軍、陳相龍、李悦《早期鐵器時代遊牧人群用馬策略初探——以新疆喀拉蘇墓地M15隨葬馬匹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爲例》,《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99—111+143頁。

王炳華《從高加索走向孔雀河——孔雀河青銅時代考古文化探討之一》,《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1—14+141頁。

胡興軍《新疆尉犁縣咸水泉古城》,《大衆考古》2017年第4期,第12—15+98頁。

王玉、張曉彤、葉梅、周智波、王樂樂《新疆庫木吐喇石窟壁畫鉛顔料的拉曼光譜分析》,《光散射學報》2017年第4期,第338—342頁。

卓文靜《新疆阿斯塔那336號唐墓“黑人”俑及相關問題的再考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4期,第100—110頁。

秦小光、許冰、張磊、唐自華、劉麗、穆桂金、林永崇、潘燕芳、魏東、邵會秋、崔有生、吴勇、田小紅、胡興軍、張蕊俠、于志勇《新疆古樓蘭交通與古代人類村落遺跡調查2015年度調查報告》,《西部考古》第13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1—35頁。

李亞棟《阿斯塔那古墓群發掘簡況及墓葬編號——以可移動文物普查與國保檔案爲中心》,《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第318—327+355頁。

王輝《早期絲綢之路開拓和發展的考古學證據》,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北京論壇(201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變化中的價值與秩序: 文明傳承與互動視角下的“一帶一路”論文與摘要集》,2017年。

尤江彬、陳富龍《西域都護府/且末古城數字地望考與長波段雷達次地表考古初探》,《遥感技術與應用》2017年第5期,第794—800頁。

欒福明、熊黑鋼、王芳、王昭國《新疆文化遺址時空演變與人地關係》,《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年第5期,第134—139頁。

宋彦慧《橘瑞超考古西行探析》,《北方文學(下旬)》2017年第4期,第184頁。

劉露露《基於數理統計學的烏孫墓葬研究》,鄭州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敖致鈞《陸上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方科技交流探析》,重慶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阮秋榮、王永强《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遺址》,《考古》2017年第7期,第57—70+2頁。

王磊、嚴紹軍、陳嘉琦、竇彦、葉夢傑《克孜爾石窟砂岩PS加固抗凍融試驗》,《長江科學院院報》2017年第10期,第130—133頁。

水濤《新疆青銅時代諸文化的比較研究——附論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絲綢之路考古》第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45—75頁。

孫莉《中國出土薩珊銀幣的分佈與分期》,《絲綢之路考古》第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81—189頁。

霍巍《西域風格與唐風染化——中古時期吐蕃與粟特人的棺板裝飾傳統試析》,《絲綢之路考古》第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90—202頁。

馬曉玲《中古時期入華粟特人墓葬的發現與研究》,《絲綢之路考古》第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258—264頁。

[保加利亞] 瑪利亞·瑪利諾娃《新疆早期印歐人溯源》,《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147—165頁。

林鈴梅《新疆出土圓錐體耳墜的研究》,《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166—186頁。

衛斯《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兼論新疆的鐵器來源與冶鐵術的傳播問題》,《西部考古》第14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3—20頁。

慶昭蓉《“MQR”再考——關於克孜爾石窟經籍的出土地點》,《西域文史》第1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107—122頁。

張海龍、党志豪、王龍、劉耐東、陳欣偉、周芳、蔡浩强、舍秀紅、蔣金國《新疆吐魯番木爾吐克薩依遺址發掘簡報》,《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11+157頁。

王忻、李宇奇《新疆和靜查汗通古烽燧遺址調查》,《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22—30頁。

李春長、徐桂玲、曹洪勇、王龍《試論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早期土坯》,《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04—114頁。

(十二) 藝術

楊波《龜兹石窟壁畫中的辟支佛形象考辨》,《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76—86+149頁。

任平山《伯西哈石窟、克孜爾石窟佛傳壁畫“佛洗病比丘”釋讀》,《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87—90+149頁。

張玉平《古絲綢之路出土剪紙功能用途管窺》,《西北美術》2017年第1期,第78—83頁。

[日] 肥田路美著,盧超譯《西域瑞像流傳到日本——日本13世紀畫稿中的于闐瑞像》,《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第200—214+352頁。

張世奇《和田達瑪溝出土棕地黄色蓮花舞蹈狩獵圖案錦時代考》,《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第310—317+354頁。

陸艷清《尉遲乙僧的繪畫藝術及其當代意義》,《藝術研究》2017年第1期,第98—99頁。

華永明《文獻梳理視角下的新疆傳統工藝文化歷史與現狀》,《大衆文藝》2017年第1期,第42—43頁。

李建棟《西域胡樂流播與北齊詩風的轉變》,《安徽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54—64頁。

雷啓興《龜兹中心柱窟及其“帝釋窟説法”源流新探》,《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年第1期,第128—132頁。

趙麗婭《庫木吐喇石窟佛像的藝術風格及其特點》,《法音》2017年第1期,第45—53頁。

馮曉娜《“丹青賦色、綫暈傳神”——試論克孜爾(龜兹)石窟壁畫藝術表現中的“綫、暈、色”》,《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28—32頁。

劉江《克孜爾壁畫對韓樂然油畫風格的影響》,《工業設計》2017年第1期,第162頁。

朝鴻、張未《絲綢之路上三大壁畫中用綫用色的比較研究》,《天津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92—96頁。

陳婷婷《早期行像考》,《美與時代(下)》2017年第2期,第49—52頁。

弓淼、李傑《絲路遐思——唐墓壁畫中的絲路畫語》,《陝西教育(高教)》2017年第2期,第6—7頁。

吴曉璿《庫木吐喇石窟舞蹈手型初探——以21窟穹窿頂菩薩伎樂爲例》,《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58—65頁。

王樂《魏唐時期敦煌吐魯番地區的綾織物》,《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2期,第111—118頁。

顧穎《論西域樣式凹凸法與天竺遺法》,《敦煌研究》2017年第2期,第78—83頁。

吴潔《從史料、壁畫來看絲綢之路上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的發展與流變》,《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46—53頁。

任平山《龜兹壁畫“殺犢取皮”》,《敦煌研究》2017年第4期,第39—42頁。

陳淩《絲綢之路上圖像的交流與回饋——以毗沙門天王爲例》,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北京論壇(201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變化中的價值與秩序: 文明傳承與互動視角下的“一帶一路”論文與摘要集》,2017年。

王曉玲《非衣與招魂——馬王堆、敦煌、吐魯番及絲路沿綫墓葬文化關係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年第3期,第46—53頁。

石妙春、腰進發《高昌回鶻時期摩尼教繪畫特徵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第202—205頁。

董定一《淺議漢唐西域樂舞賦的創作原因與賦體特徵》,《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70—74頁。

葉梅《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龍形象探析》,《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3期,第168—177頁。

平萍《克孜爾千佛洞135窟中的旋轉舞姿——用質點動力學分析與探討》,《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46—53頁。

劉芳、鮑丙峰、屈鈺麗《新疆克孜爾壁畫中佛陀涅槃圖探討與分析》,《塔里木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52—56頁。

任平山《龜兹壁畫“佛説力士移山圖”釋讀》,《藝術設計研究》2017年第4期,第10—13頁。

王樂樂《從文本到圖像: 印度和中國克孜爾、敦煌石窟本生故事圖像敍事模式小探——以尸毗王本生、六牙象本生和兔本生故事爲例》,《齊魯藝苑》2017年第4期,第62—71頁。

梁加誠、阿力木江·麥提喀斯木《新疆和田“丹丹烏里克”遺址木板畫藝術賞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7年第4期,第87—89頁。

朱己祥《于田縣胡楊墩佛寺遺址壁畫新知見》,《中國藝術》2017年第4期,第64—67頁。

李青《絲綢之路樓蘭史前時期的雕塑藝術與文化》,《梧州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64—68頁。

陳曉露《從伎樂供養人圖像看希臘化對佛教美術的影響》,《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4期,第105—118+161頁。

李楠、鄔建華《古老的新疆民俗藝術剪紙》,《藝術科技》2017年第4期,第17+25頁。

周雲《高昌王國時期維吾爾族設計思想的演變》,《創意設計源》2017年第6期,第9—15頁。

薄刃鋒《吐魯番出土伏羲女媧圖的哲學觀念探析》,新疆師範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李靜《試論龜兹樂舞研究係克孜爾石窟價值所在》,《藝術科技》2017年第7期,第198頁。

張峻滔《高昌古墓群花鳥屏風畫與〈丹楓呦鹿圖〉相關研究》,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郭瑞陶《西域天王造像圖像學考》,新疆藝術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李笑笑《雅爾湖石窟藝術研究》,新疆藝術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党順民《從民間藏唐西域風格陶撲滿説起》,《收藏》2017年第11期,第62—63頁。

任小平《論王羲之書法對西域的影響》,《中國書法》2017年第16期,第52—60頁。

趙濤《空間/想象: 歷史西域的鏡像呈現與審美價值》,《當代電影》2017年第9期,第121—124頁。

金鑫、鄭博月《文化社會心理視域下的絲路題材電影》,《當代電影》2017年第9期,第131—134頁。

王敏敏《克孜爾石窟壁畫藝術的數字化再生》,《數字印刷》2017年第6期,第29—31頁。

吴潔《從龜兹到平城石窟中的天宫伎樂圖像研究》,新疆藝術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楊名《唐代胡旋舞詩 胡騰舞詩論析》,《舞蹈》2017年第6期,第24—27頁。

李鑫《龜兹樂舞壁畫中的舞蹈探析》,新疆藝術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侯穎、郁斐《唐代拓枝舞的變遷及其藝術價值》,《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60—61頁。

項陽《進入中土太常禮制儀式爲用的西域樂舞》,《音樂研究》2017年第3期,第5—13+87頁。

張寅、周莉《西域屯墾中的音樂事象及相關思考》,《音樂研究》2017年第3期,第14—21頁。

閆飛《克孜爾石窟佛傳故事圖像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崔樹强、劉瑩《康里子山與奎章閣及其在元代書史中的地位》,《中國書法》2017年第7期,第92—95+100—101頁。

張健波《于闐佛教藝術研究——以繪畫雕塑爲中心》,西安美術學院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杜亞妮《試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音樂對中原音樂的影響》,《隴東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71—74頁。

謝雯雯《唐代西域樂舞與李白作品關係研究》,《科技展望》2017年第6期,第307頁。

劉曉晨《淺談敦煌壁畫與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若干聯繫》,《當代音樂》2017年第3期,第91—93頁。

張全紅《龜兹壁畫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第167頁。

李慧娟《龜兹石窟蓮花圖像研究》,《大衆文藝》2017年第18期,第95—96頁。

王徵《絲綢之路上的龜兹與敦煌音樂圖像研究》,《人民音樂》2017年第9期,第47—52頁。

陳乙源《佛教美術的傳入對中國畫色彩的影響》,《大衆文藝》2017年第15期,第143頁。

趙麗婭《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耳飾形象初探》,《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8期,第66—75頁。

田俊蘭《陶瓷藝術與龜兹壁畫結合的可行性探索》,《美術教育研究》2017年第14期,第36頁。

張喬《龜兹石窟壁畫中的“指縵相”》,《新美術》2017年第7期,第15—26頁。

雷啓興《龜兹早期壁畫研究——以克孜爾117窟爲例》,華東師範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

蔡江寧《關於龜兹佛教壁畫中的樂舞與産業化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7年第10期,第81—82頁。

張全紅《新疆克孜爾壁畫人體藝術淺析》,《藝術科技》2017年第9期,第10—11頁。

張全紅《新疆克孜爾壁畫人物造型現實美呈現》,《藝術評鑒》2017年第19期,第59—60+85頁。

李瑞哲《龜兹石窟的壁畫風格及其藝術表現形式》,《西部考古》第14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196—215頁。

張小剛《再論敦煌石窟中的于闐國王與皇后及公主畫像》,《2017敦煌論壇: 傳承與創新——紀念段文傑先生誕辰100週年敦煌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册)》,2017年8月,第509—522頁。

苗利輝《絲綢之路的回鶻藝術——西域、敦煌兩地回鶻壁畫藝術的比較研究》,《2017敦煌論壇: 傳承與創新——紀念段文傑先生誕辰100週年敦煌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册)》,2017年8月,第539頁。

趙犇、武曉敏《公元7—8世紀的龜兹體育研究: 内容、特徵及啓示》,《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1—6頁。

謝繼勝《藏地金銅造像琍瑪li-ma專名形成路徑考》,《美術研究》2017年第6期,第57—67頁。

鄧李娜、王興茂《佛教文化對絲綢之路體育的影響》,《東方收藏》2017年第12期,第14—18頁。

[意] 康馬泰撰,李思飛譯《于闐佛教壁畫中的非佛教神祇及相關問題》,《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187—206頁。

[德] 魏駿驍《入華粟特人葬具上的狩獵圖》,《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207—224頁。

[日] 山部能宜、趙莉、謝倩倩《庫木吐喇第75窟數碼復原及相關壁畫題材及題記研究》,《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0月,第225—250頁。

葛華延《從一方印佛陶模看遼上京與西域的聯繫》,《遼金歷史與考古》第8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28—135頁。

霍旭初《庫木吐喇第34窟圖像榜題及相關問題研究》,《西域文史》第11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95—106頁。

慶昭蓉、[日] 荻原裕敏《龜兹壁畫中的唐僧——森木塞姆第46窟供養人之個案研究》,《唐研究》第23卷,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79—396頁。

姚崇新《十字蓮花: 唐元景教藝術中的佛教因素》,《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15—262頁。

高海燕《于闐佛教背光化佛圖像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63—290頁。

劉韜《唐與回鶻時期龜兹石窟壁畫的發現與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17—342頁。

劉韜《“德國皇家吐魯番探險隊”揭取唐與回鶻時期庫木吐喇石窟壁畫殘片簡目》,《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43—356頁。

(十三) 書評與學術動態

榮新江《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動態》,《敦煌研究》2017年第1期,第2—3頁。

馮晶晶《讀〈元西域人華化考〉之思考》,《民族藝林》2017年第1期,第19—26頁。

張玉興《千年絲路的記憶: 道路變遷與華戎博弈——〈長安與西域之間絲綢之路走向研究〉評介》,《唐都學刊》2017年第1期,第27—28頁。

孫文傑《21世紀以來唐代西域文學研究述評》,《昌吉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21—28頁。

魏國彬、鄭先桃《新疆剪紙研究述評》,《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44—50頁。

李楠《近20年來兩漢西域治理問題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17年第2期,第14—21頁。

張永江、王坤敏《“清代邊政與邊疆民族”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第172—178頁。

秦幫興《學術史研究的範式之作——讀朱玉麒著〈徐松與《西域水道記》研究〉》,《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135—138頁。

鄭蔥燕《屯墾經濟是新疆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力——評〈西域屯墾經濟與新疆發展研究〉》,《中國農史》2017年第5期,第144+133頁。

[日] 北村一仁撰,羅亮譯《劉安志著〈新資料與中古文史論稿〉書評》,《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37—142頁。

柴劍虹《深切懷念馮其庸先生》,《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57—360頁。

榮新江《馮其庸先生敦煌學二三事》,《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61—364頁。

常藎心《新書目》,《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403—414頁。

吐送江·依明《回鶻文〈玄奘傳〉國内外研究情況綜述》,《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2期,第161—169頁。

劉燁《傳承與創新: 中國邊疆研究的新視野與新思考——“第五届中國邊疆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137—140頁。

李雲、楊傳宇《近百年新疆古代佛教雕塑研究成果評述》,《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7年第3期,第67—72頁。

李軍、柴劍虹《但憑彩筆成新論,謹作昆侖睥睨人——湯洪〈屈辭域外地名與外來文化〉評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第174—176頁。

孫宏年《兩岸學者共話絲路今昔——2017“絲綢之路今昔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第176—178頁。

明琦楓、徐百永《傳承與創新: 中國邊疆研究的新視野與新思考——第五届“中國邊疆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綜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第171—175頁。

馬俊傑《“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整理與研究研討會”綜述》,《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131—134頁。

陳正榮《〈敦煌吐魯番醫藥文獻新輯校〉述評》,《中醫藥文化》2017年第4期,第60—61頁。

朱德軍《評李宗俊〈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第138—140頁。

徐文堪《古代絲綢之路與跨學科研究》,《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45—52+2頁。

陝西歷史博物館《“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與長安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17年理事會”在西安舉辦》,《文博》2017年第4期,第111頁。

肖國强、馬健《2016絲綢之路農牧文化與聚落演變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西部考古》第14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415—420頁。

榮新江《絲綢專家筆下的絲綢之路——讀趙豐〈錦程: 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中國圖書評論》2017年第4期,第16—18頁。

趙大旺《〈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史研究〉評介》,《敦煌研究》2017年第4期,第137—140頁。

張小貴《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73—380頁。

白玉冬《劉戈〈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80—388頁。

李方《劉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7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388—395頁。

王芳芳《“2017敦煌論壇: 傳承與創新——紀念段文傑先生誕辰100週年敦煌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敦煌研究》2017年第5期,第141頁。

吴華《瑞像崇拜與神聖性建構——評蔣家華〈中國佛教瑞像崇拜研究〉》,《佛教史研究》第1卷,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2017年8月,第443—452頁。

孫文傑、寧燕《古籍整理新成果 方志研究新典範——〈新疆圖志〉整理本評介》,《出版廣角》2017年第20期,第86—88頁。

賀鋼、徐瑞瑞《2016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2017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36—73頁。

徐瑞瑞、賀鋼《2016年吐魯番學研究論著目録》,《2017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206—224頁。

葉如清《2016中國敦煌吐魯番學理事會暨敦煌學學術研討會綜述》,《2017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105—107頁。

張先堂、李國《交融與創新的盛會——“紀念莫高窟創建16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2017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108—122頁。

楊冰華《一次絲路文化研究的學術盛會——“考古與藝術,文本與歷史”絲綢之路研究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2017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123—135頁。

猜你喜欢
大學西域中國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ina Pictorial(2022年5期)2022-06-28 14:07:05
《八月西域行印记》
爱的呐喊
China-Bangladesh Cultural Exchange A“Belt and Road”Success Story
China Pictorial(2019年4期)2019-05-06 16:48:08
班超出使西域
大学女生的日常
西域散章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加油!中国兵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爷爷的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