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学宫现存建筑浅析

2018-01-23 08:51林文斌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宫建筑

林文斌

(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广东 江门 529100)

新会学宫,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公园路12号,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目前占地面积12 189 m2,建筑面积3 225 m2,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以在学宫内工作20年之便,时常对现存的学宫建筑群进行研究,分析各座建筑物的原有功能和现状。

1 建筑历史分析

新会学宫始建北宋,元末和明末毁于兵,历代多次重建、维修、扩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县聂尔池主持改建,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许宝珩任内完成,为古代最后一次维修,其格局保存至今,因此为研究学宫的代表建筑。中路建筑方面:从南向北,前部依次有万仞宫墙、文溪、棂星门、道源亭、碑亭、泮池,中部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两侧有东西两库、两庑、两廊,后部有尊经阁、履中殿、蹈和殿。东路建筑有名宦祠、忠孝祠、崇圣祠、教谕署、文昌阁等。西路建筑有乡贤祠、训导署、考棚、乾楼等[1]。

2 现存建筑分析

2.1 前部建筑

在学宫广场的建筑群是前导空间,咸丰时期有万仞宫墙、文溪、下马碑、棂星门、道源亭、碑亭、礼门、义路、泮池等,文溪历史上有泮宫桥、文溪桥(化龙桥)、浴沂桥、接龙桥等桥,现存建筑仅有棂星门、化龙桥和泮池。

棂星门是学宫中轴线上第一道门,立于文溪旁,为3座并立的冲石式石牌坊。枋柱望柱头通高7.85 m,红砂岩柱头通雕云纹图案,额板满雕图案,2015年进行维修。

化龙桥位于棂星门东侧,斜横跨文溪上,是从南进入学宫的通道,是文溪3座桥之一(其余两桥已毁),始建于明代天顺至成化年间。单孔石拱桥,通长8.9 m,通宽5.5 m,拱壁和桥身以红砂岩砌筑,后桥面和两侧栏板为花岗岩。2015年文物部门进行重修。

泮池,位于大成门前,为半圆形的水池,是学宫内特有的设施,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象征教化的流传。泮池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明代建筑。半圆形,面积82.7 m2。2001年泮池重修。

2.2 中路建筑

大成门是通往大成殿区域内的正门。三间三进,占地面积197.2 m2。梁架为混合式结构,十五檩承梁,金柱直径50 cm。硬山顶,绿色琉璃瓦,深色墙身。门前有五级台阶,两侧有石护栏,门口两侧立有一对石抱鼓。2007年进行落架维修。

大成殿是新会学宫的正殿,位于建筑群的中心,面积567 m2,通高17.4 m,是广东最高的大成殿之一。红砂岩须弥座台基,高度1.66 m。面阔7间,进深5间,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色墙身。殿内梁架结构为重檐歇山顶木构架,增加周围檐柱,形成重檐[2]。

2.3 两路建筑

两库分为东库和西库,位于大成门左右两侧,左右对称,原为存放乐器、礼器等祭祀用品的场地。现存建筑为1956—1958年重建的。东库布置馆藏文物精品展厅,西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两库为砖混结构,传统建筑外立面。平面为L形,面积约277 m2。2011年进行落架维修。

两庑分为东庑和西庑,位于大成殿两侧,原为廊庑结构,供奉先儒和先贤的牌位。1988年改建为现状。卷棚顶,绿色琉璃瓦,红色墙身,平面为长方形,南北两端有券门通道,面积352 m2。目前东庑为苏家美术陈列展厅,西庑为书画专题展厅,长期举办美术展览。

两廊分为东廊、西廊,位于大成殿左右两路,东西两庑之后,原为庑廊结构,1988年改建为配殿结构,2009年进行落架维修。东廊为霍宗杰捐赠文物陈列室,西廊为黄云美术馆。两廊左右对称,为庑殿顶建筑,单开间,砖混结构,传统外立面,每座面积180 m2。

2.4 后座建筑

后座3殿位于学宫中路的后部,建于高台之上,中为尊经阁,其左为履中殿,其右为蹈和殿,3殿之间以两廊连接,前有月台。后座台基以红砂岩砌筑,高1.7 m。

大成殿之后为明伦堂,即是学宫的学堂,是庙学建筑的“学”,意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新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明伦堂学习。明伦堂建筑物已毁于民国,现已成为遗址,目前陈列在各地征集的墓葬石雕。

尊经阁于1957年重建,尊经阁为双层砖木结构,建于1.7 m高台基之上,歇山顶。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的混合结构。建筑平面为“品”字形,面积210 m2。主体两屋室外墙体为红色砖墙,表面没有抹灰,砖缝笔直整齐。现在建作启超国学堂。

履中殿和蹈和殿,位于尊经阁的东西两侧,建在高台基之上,左右对称。平面矩形,歇山顶,三开间,砖混结构,墙体外立面为红砖墙,每座面积134 m2。自1958年以来一直为博物馆的展览厅。蹈和殿布置馆藏石刻陈列,履中殿布置霍宗杰捐赠书画展。

3 风水择址分析

作为礼制建筑,新会学宫在选址上非常讲究的,非常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周边的景物,借山、借水。

学宫的位置为风水和谐之吉地,位于圭峰山龙脉自北向南延伸到会城的龙脉之上,为著名的风水宝地。

与一般学宫位于城池东南部不同,新会学宫位于县城的东北部,实际因为县城在圭峰山之阳,较高大的山脉在秋冬季阻挡北风,在春夏季作为迎风坡享受了丰富的阳光和雨水,风调雨顺。

4 庙学布局分析

宋初,由于祭孔的需要,庙制的完善,庙与学逐渐分离,宋代庙学布局是前庙后学。明清两代,各地重修学宫多改为左庙右学。地方的学宫一般庙学结合的建筑群,以大成殿(庙)与明伦堂(学)的相对位置划分其平面布局,有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中庙旁学4种形式[3]。

根据县志可知,新会学宫的庙学形制:明嘉靖时期,明伦堂位于大成殿之后,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东侧,形成前庙后学;康熙至乾隆时期,明伦堂位于大成殿之后,没有崇圣殿,形成前庙后学;道光时期,明伦堂和尊经阁位于大成殿之右,崇圣殿位于大成殿之后,形成左庙右学;咸丰时期,明伦堂和尊经阁位于大成殿之后,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左,形成前庙后学,延续至今。

5 结束语

新会学宫在古代进行了数十次维修和扩建,其中明代进行了23次。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3次大维修,近10年间又投资978万元进行9次维修工程,以确保学宫建筑的文物安全。新会博物馆每年在新会学宫内举办展览、宣传活动约40个,免费开放,年观众量约20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会学宫就这样从新会的最高学府转变为今天展示新会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博物馆馆址。前来参观的人们,既可欣赏到千年学宫宏伟的古建筑群,又可欣赏博物馆珍贵的馆藏文物。

[1]彭君谷.新会县志续[M].新会:新会县,清同治九年(1871年).

[2]程建军.新会学宫维修方案[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3]彭蓉.中国孔庙建筑与环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学宫建筑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洛宁庙学考略
恩乐县创建学宫碑记初考
阳江学宫与高要学宫出土的“敬一箴”石碑比较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讲台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