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节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上板城镇节庆民俗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2018-01-23 08:51:17李欣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城镇化特色

李欣辛

(河北省承德市群艺馆,河北 承德 067000)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各乡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节庆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而且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但自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以,现代文化兴起,致使传统村落文化中的节庆民俗文化趋于濒危,甚至消失的边缘。因此,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更亟待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中的节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近期,笔者走访了河北承德高新区上板城镇,重点对几个村的节庆民俗文化进行了调研,现就这几个村的调研情况谈几点看法。

1 现状概述

上板城镇地处燕山脚下、白河流域,全镇3万多人口,由24个行政村和两个居委会组成。全镇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几年来尽管城镇化进程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所有村落文化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反,许多优秀的节庆民俗文化却在不断地淡化,有的甚至濒临消失,令人十分忧虑和痛心[1]。特别是几个规模较大的村落,延续数10年的传统节庆民俗文化保留完好,并且创造出了许多特色项目,但是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具体现状为:

(1)春节舞会表演中的特色项目严重失传。例如,上板城村的“马叉”表演,是该村数10年的品牌项目。春节时,数10名表演者在激昂的鼓镲声中,着装、画脸(鬼脸脸谱)、高擎彩旗、列队持叉上街演出。每一名马叉手伴随特有的鼓点,或贴身舞动或抛空旋转,并在行进中不停地变换队形、穿插跑动。整体形式多变,花样百出,表演精湛,常常令观众发出阵阵的惊叹。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表演者年龄老化,年轻人参与热情不高,致使表演者越来越少,此传统特色项目在春节节会中再未出现,即将在本地失传。同样,在春节表演中,西大庙村的“旱船”、西三家村的“跑驴”、卸甲营村的“二贵摔跤”以及白河南村的“背哥”等各村传统的特色节目也很难见到。现在的春节表演大都是各村文艺爱好者自行组织的秧歌、广场舞等,偶尔见到“舞龙”或“旱船”等传统项目的表演,但表演水平也较为低下。

(2)节庆表演中的优秀地方戏曲几乎消失。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逢春节来临,比较大的村落都将从正月初三开始分别举办五六天地方戏曲演出。本村以及邻近小村的村民都会早早自带坐凳来到大戏台前观看,享受节庆文化的乐趣。上板城村的“河北梆子”演唱、南双庙村的“调子”曲调等在当时都非常有名;尤其是老爷庙村自创的“地方梆子”具有独特韵味,深受喜爱;黄旗湾村的皮影剧团更深得人们的青睐,常常自腊月开始至整个正月,都会应约连续在各村晚上演出,一演就是几十场,且场场爆满。但是,随着电视、电脑进入农家,各村春节期间已不再组织这些传统戏曲表演。当下除偶尔能听见个别老年爱好者随意清唱几口地方曲调外,大型的地方戏曲表演已不复存在了,而且地方曲目也少有文字的保留。

(3)节庆期间的传统特色的手工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每逢春节,家家都要剪“窗花”、制“挂旗”,处处粘贴,五彩缤纷,令人目眩。现如今,农村除个别家庭还有的贴窗花、粘挂旗外,绝大多数家庭已不再粘贴了[2]。即使粘贴的也很少是家庭自制的,大都是在集市购买来的。所以现在剪纸技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是微乎其微。此外,传统的用“玉米叶”“苇茎”“毛线”等编制的装饰品、生活用品现在更是很少见到,这些编制技术已基本在当地失传了。

(4)风靡一时的庙会文化已成绝迹。历史上,农历正月十五的老爷庙村的“老爷庙会”、农历二月初二的大营庄的“娘娘庙会”在当时非常兴盛,远近闻名。庙会当日远近村民都来赶庙会,进香祭拜、人山人海。庙会上还有大戏演唱、“马叉”、“旱船”等非物质文化传统节目展演,整个庙会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尤其是当地风味小吃、小商贩的叫声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但是随着这些庙宇的拆毁,庙会不复存在。尽管近年来,这两座庙宇由民间集资已修复完成,但历史时期鼎盛的庙会文化却未能再现。

2 原因分析

(1)优秀节庆民俗文化缺少自珍意识,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受现代文化大潮的冲击,节庆民俗文化已逐渐淡化,基本上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在这种形式下,许多拥有传统项目的技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如特色表演、地方曲目演唱等)难登大雅之堂,即便表演技艺再精湛也得不到了人们的认同、社会的认可,而且也不会带来任何社会效应尤其是经济效益。因而,这些技能拥有人对此不再深入研究、精心演练以及创新发展了[3]。同时随着年龄增大,又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对前景充满渺茫,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此外,年轻一代多认为这些民俗文化过时,没有社会价值,很少主动传承。

(2)传统节庆民俗文化缺少传承人。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掌握民俗文化中一些特色项目的人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城镇化建设,大批年轻人涌进城市打工,在村中留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这些年轻人中有许多对民俗文化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于一顾,缺乏应有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因此,特色项目拥有人很难在年轻人当中找到合适的传承人。例如,特色的玉米叶、苇茎等编制技术已经基本消失。特别是黄旗湾村的“皮影”,本来广受喜爱,那时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制作皮影,也能演唱。而现今在这个村中很难再找到一两个会制皮影的年轻人了。因此,这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没有传承人的接续,必将失传。

(3)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空间极大的缺失,活动氛围非常淡薄。现在村民家家都有了电视、电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化表演,享受到现代文化的大餐。因此,即使在春节期间,部分村民自发组织的舞会,大都是“秧歌”等一类的项目表演,很难有特色的传统项目活动,氛围也就大打折扣。再者,原来戏曲表演的戏台都经过精心设计,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但随着新农村建设,这些戏台早已拆除,所剩无几,即使个别尚存,但也废弃不用了,因此地方戏曲表演的空间也就不复存在。同样,现在各家各户都是宽敞明亮的玻璃窗户,再精美的窗花也无人粘贴,剪窗花的艺人深感技艺难以施展,大有无用武之地的伤感,对此也只能放弃,任其消失。

(4)上级有关部门对传统节庆文化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在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级干部多注重经济发展,权利投入经济建设,对村落文化尤其是传统的民俗文化不重视。目前村级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各乡镇的文化站管理,而绝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因缺少专业人才、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方法、缺少一定的活动组织经费等原因,对各村的民俗文化尤其是节庆文化不能做到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这种现象不单在上板城镇存在,绝大乡镇基本都如此。大都没有系统地对各村节庆文化的特色项目进行调查登记,做到宏观掌控。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消失的特色技人未能进行有效保护、对特色项目未进行科学抢救,基本上都是任其自生自灭[4]。首先,十几年来各乡镇也都没有创造条件为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平台,组织展演活动,营造大型文化活动氛围;其次,市县级的文化部门对农村的民俗文化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到位,特别是组织培训、培养传承人、奖励推进等助推力度不强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乡村优秀节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应对策略

优秀的节庆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许多特色文化项目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同时节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积极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加以抢救性保护,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注入先进文化活力,大力传承,积极推进,使之更加有效地完善和健康发展。

(1)大力培养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尤其是乡镇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优秀民俗文化,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地域文化历史教育培训,正面引导村民主动克服对民俗文化的自卑心理,积极树立和培养村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识,增强保护的责任感和传承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民俗文化尤其是特色项目的拥有者才能真正认识到其文化价值,才能自愿而主动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积极的传承,进而促其不断创新与发展。

(2)加大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文化站,要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村对民俗文化特色项目以及特技艺人进行调查摸底,实地了解具体情况,并分村确立保护的特色项目,以作为各村文化品牌加以传承。同时,根据特殊技艺持有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分类登记,因人制宜地确立保护方式,明确保护方法和奖励措施。特别是对那些濒临失传的编织技术更要积极进行抢救性保护[5]。此外,要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吸纳具有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承培训,扩大传承队伍,增强技能,以做到特色项目后继有人。各主管部门更要制定相应经济奖励政策,建立长效奖励机制以推动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永久的传承。

(3)完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措施。首先,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之中,建立保护管理机构,明确具体职责,确立具体任务,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营造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良好局面。其次,要充分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保护和推动作用,让民俗文化科学而有效地传承、创新和发展。

(4)积极组织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营造节庆民俗文化发展环境。文化主管部门要制订具体活动计划,有目的地在节庆期间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努力营造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氛围。特别是要以乡镇为单位定期举办当地的独具特色的节日节会的表演活动,以表演特色的地方戏曲、节日舞会等,积极为各村民俗文化特色项目提供展演的平台。同时,在各村组织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时,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协助组织,进行技术指导,真正让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在民族传统节会中“复活”,并随之注入新鲜的文化活力,以充分展示出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风采。

(5)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不要仅限于在市县区域开展,应有计划地深入到农村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展演活动。一方面让广大基层干部明白在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让广大村民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的同时,激发起对本村的优秀民俗文化项目的珍惜和保护的责任意识,树立起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感,借以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要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小接受民俗文化的教育,了解与掌握当地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培养永不枯竭的鲜活人才。例如把本地剪纸、玉米叶编制、皮影制作等技艺带进中小学的手工课堂或社团活动之中等。

(6)努力传承与创新民俗文化。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在工作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创新、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勇于探索、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大力保护,积极传承,并在传承中加以创新,进行活性保护和活性繁衍,在繁衍中不断推进,以更好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经济建设服务。

(7)积极将民俗文化与特色旅游紧密联系起来。承德市是国家级旅游城市,上板城镇又邻近承德市区,交通便利,将节日节庆的民俗文化加入到特色旅游之中,既能很好地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又能促进旅游项目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创收。例如,可以把老爷庙村的“老爷庙会”根据传统方式举办起来,并在庙会上举行“马叉、背哥、旱船”等传统项目表演;再是将剪纸、玉米叶编制等当地特色手工制品推向庙会市场,以此来形成承德特色旅游。

总之,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大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那些濒临消失或淡薄的优秀节庆特色项目繁荣起来,并把其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城镇化总体规划中,使民俗文化繁荣与城镇化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断创新与发展。

[1]张舟毓,于苏雅,阮强家.就地型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进展中的乡村文化传承研究: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J].乡村科技,2016(26):90-91.

[2]丁永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212-214.

[3]李松.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J].民俗研究,2014(1):8-10.

[4]张丽维,陈雯.浅谈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活态保护[J].大众文艺,2017(4):8-10.

[5]王娟.浅谈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日照市为例[J].人文天下,2016(6):91-93.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城镇化特色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