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景谷古称“勐卧”。在傣语中,“勐”为地方、“卧”为井,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县内居住着24种民族,以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为主,人口密度38.64人/km2。景谷地处云南省普洱中部偏西,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通过,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地区。东与宁洱接壤,南及东南以小黑江、威远江为界,与宁洱、普洱一水相连,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双江、临沧两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毗邻。景谷东西相距107 km遥,南北相隔115 km之远,总面积7 550 km2[1]。
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景谷手工艺是景谷民间艺人根据生活需要、审美要求、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品。它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蕴含着景谷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民间艺人善于利用不同材料的固有特性,巧妙地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近来流行的根雕小品就是“得物之趣”的典型。雕刻师以树根天然的姿态为基础,进行修饰、刻琢、着色,根雕便会以生动的人物、动物等种种形象呈现出来。这样的根雕形象正恰到艺术的妙处,自然融合人的无痕迹加工,给人以美的感受。根雕物件以形象生动自然、手法新颖别致而吸引了大量人购买、收藏。“尽物之美”的工艺品多呈现为小件雕刻艺术品,如石雕、木雕、核雕等。加工这些工艺品所用的材料多为生活中常见之物,由此可见,手工艺品是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的,并非脱离民众的高端艺术[2]。
有个性、有特色才称其为艺术品,民间工艺品就是以其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引人注目。拿剪纸来举例说明,中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细加观察就会觉得北方的作品显得天真浑厚;而南方的作品显得玲珑剔透,这便是个性特征在艺术品种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的个性特征即为艺术的生命,而民间艺术品的生命力更强地突出在个性特征这一点之上。
民间工艺品大多为家庭手工制作。选用的是适宜的原材料,利用的简易的工具和设备。在简单的生产手段下,却能生产出具有简练、朴素、端庄、明丽等特点的工艺品,特别是装饰纹样和色彩的处理,因出于民间文化的深厚积淀,故没有繁缛、灰暗的种种弊病。民间工艺品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民群众朴素的审美意趣以及欣赏习惯[3]。朴实通俗的审美虽是民间手工艺品的缺点,但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间文化的原汁原味。现在许多民间工艺品从手工生产改为工厂生产,批量产出,反而失去了粗狂质朴的美感,往往变得繁琐、板滞。
民间手工艺品大多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的编织工艺大都是生活中频繁应用的器物。这些编织工艺品的形成,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美化、添加装饰循序渐进变为现在形态的过程。编织工艺中的各种物件,多数是具有实用意义的,不光图有其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被人所用。
景谷县民间手工艺品种类多,且具有相当强的独特性与实用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既是各族群众谋生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品的造型、款式和图案,表达了各族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各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信仰崇拜和风俗习惯[4]。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据景谷象脚鼓手艺传承人谢红星师傅介绍,象脚鼓制作工艺复杂,取材考究,在选材上,要根据象脚鼓的大小来选取合适的木材,材料主要为椿木,因为椿木不易毁坏。制作时,先将椿木砍倒,过两三个月取回,晾干后开始打磨,一个星期才能打磨一个,打磨好后用黄牛皮蒙上,牛皮必须晾干,之后要先用油擦拭,牛皮的厚度大小也有严格要求,必须相同,否则鼓声不响亮。
由于象脚鼓主要用于宗教活动以及民族节日庆典,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因此象脚鼓的需求具有阶段性与局限性,很难销往外地,市场面较为狭窄。
陀螺运动在景谷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流传了各种传说,这就赋予了陀螺文化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更为深厚的民族色彩。景谷人民十分热爱打陀螺,在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各个陀螺场聚集着不同年龄段的打陀者[5]。景谷县文化馆陀螺制作承袭所的李少春师傅向我们介绍,原来制作陀螺用的是紫柚木,现在制作陀螺用的材料为尼龙树,材料都是从外地购买。制作前,只需确定陀螺的规格大小,便可以开始用机器加工了。每年的春节、火把节都会举办陀螺赛,其间是陀螺的销售旺季,一般能销售1 000多个。
土锅造型朴素大方,形状各式各样,大小规格齐全,且经久耐用,耐酸碱腐蚀。土锅的制作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目前景谷整个土锅寨专门制作土锅的只有两户人家。土锅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要取人们盖房子挖地基的深层白土,然后把里面的小石子和杂物去除,用河里的细沙与土按一定比例用水调匀,成型后进行晾晒,晾晒的时间视气候而定,晾晒后入窑烧制。烧制的过程对人的经验要求很高,必须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位会变形,火候过了底部会焦黑。制作一批土锅时间大概是半个月左右,一般以100个为一批。原来土锅用途较广,可用作炊具,现在一般作祭祀之用,市场有所收缩,收益日渐微薄。加之制作工艺繁琐,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或者能够学好的人很少,这项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景谷县的手工艺产品具有民族性和民族寓意,且为传统手工艺制作,每一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更给予了手工艺品自身无法替代的手工性与独特性。景谷手工艺品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只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完善与开发,景谷手工艺产品的市场潜力无疑是极为巨大的。
在手工艺产品的宣传上,要抓住特色进行宣传,如象脚鼓要主打宣传的是它的纯手工性和其与大家所熟知的非洲鼓的不同之处;陀螺要主打宣传的是它的竞技性;土锅要主打宣传的是它的实用性。
景谷县手工艺还停留在手工艺品的初级阶段,很多工艺不够完善,故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把握好景谷县特色,深化开发,景谷县手工艺品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市场。
目前景谷县手工艺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景谷县或周边地区原住民购买,用途主要是作为生活用品或宗教用具、节庆用具等,销售目标较为单一。在完善手工艺品产业链的基础上,应扩大手工艺产品的销售目标范围,发掘景谷县手工艺产品用途的多重性,将其从一种用具变为可以摆放展示的展示品、工艺品。通过电商等途径,将景谷的手工艺品加以推广销售,让销售面进一步扩大,以刺激销售额。
为扩大景谷手工艺产品的销售营销,必须扩大手工艺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化,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式结构[6]。在相关领域,培养出一大批手工艺制作的继承人,并在融合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手工艺产品进行创新。
象脚鼓的手工加工生产,可以在培育继承人的基础上,将象脚鼓相关的民间故事、象脚鼓傣族特色舞蹈,一并传承,并在象脚鼓的销售过程中加以展示[7]。对象脚鼓的外观进行精细的刻画,以增强其可观赏性,提高其作为工艺品摆件的价值。
陀螺的加工生产主打其竞技性,景谷县的陀螺在附近省市销量很大,且代表云南省参加一些陀螺界权威比赛并取得了很好名次。在陀螺的外销过程中,可进行相关的陀螺竞技展示。陀螺制作周期短,可进行现场制作,或现场订制来吸引消费者[8]。
土锅的手工艺制作,当前最要紧的便是培养继承人,由于土锅学习制作且熟练掌握周期较长,且经济效益比较低下,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要做的是增加土锅的经济效益,或政府方面对主动学习土锅手工艺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9]。通过对土锅外形的改进,使得外形更美观,更有利于土锅的外销。土锅制作时,可加入消费者亲手参与制作的环节,并订制属于消费者的专属土锅,以打开销路,增加销售额,也更利于土锅的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具有深厚的宗教和传统文化底蕴,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景谷县民间手工业也颇具特色,只需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势必能走上有特色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1]郭冰.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J].防灾博览,2014(5):2- 3.
[2]张彦芬.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当代传承[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3]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8):54- 59.
[4]吴兴帜,罗沁仪.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回顾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1):56- 62.
[5]魏丽萍.云南省景谷县彝族打陀螺活动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6]李昊峰.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7]章俊杰,叶文潇.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提升与产业化模式初探[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S.l.]: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2013:6.
[8]王潇.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9]李瑛.比较视野中景谷傣族文化特质及其旅游价值的研究与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