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利
截止2014年,我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28.8%[1],农民正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世界,有极少数农民已能够通过互联网营销农产品,互联网已经在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预计到2020年,通过完善电信普通服务补偿机制等办法,我国农村互联网覆盖率将可能达到90%[2]以上。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农民成为网民,互联网将全方位地改变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将成为农民的另一片耕地,更多农民将能够从互联网上讨知识、讨技术、推销农产品和寻找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对眼下的农民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农民的种植问题、农产品和经营方式等都面临着更多种可能,互联网将有助于农民描绘更绚烂和变化多端的生活美景;挑战是,农民需要提高学习能力、营销意识和合作能力,需要不断从互联网中汲取正能量,而不是仅仅用之沟通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和娱乐(如玩游戏等)。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离农和脱农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80后的新生代们,已经很少有人愿意继续在农村种田,在城市买楼甚至成为少部分农村青年谈婚论嫁的必备条件。当越来越多的现代年轻人选择逃离农村,到城市或市郊讨生活时,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甚至直接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进而导致更少人口从事农业种植。这势必会强迫农业走向规模化,无疑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益,有利于涉农经济的蓬勃兴起。当农民有可能变成农场主时,当多种涉农经济在农村蓬勃兴起时,必然需要新型农民与之相匹配,也必然会重新提高农村的吸引力,最终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诞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城归”的出现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如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了、一些农民能够在城市给子女买楼房了、农村的汽车拥有率越来越高了、有些农民甚至会选择驾驶汽车去田里干活、农村多种经营越来越多见和农村交通越来越便利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口袋里越来越有钱了。有钱后的农民,想做什么呢?其需求有什么变化以及该如何引导呢?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农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时,有两点需求是最主要的。一是进一步追求物质财富,这需要农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农民的精神需求开始抬头,需要丰富其精神生活,这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也需要农民变身为新型职业农民。接下来的问题,自然就是为新型职业农民画像。
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走访和深入调查,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做到“三有三懂二善”,即有职业、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善合作、善生活。全部做到“三有三懂二善”,无疑属于高配,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最高标准;低配的新型职业农民只需要“一有”(即有职业),再兼顾其余之一及以上就可以了。
职业指长时间、比较固定地从事稍微有些科学或技术含量的某一两个行业,经常与工作相联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过去,农民通常不被认为是一种职业;相反,很多外出打工者,则被认为有职业,如刮大白者和瓦匠等。
有职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第一和根本的特征,否则就称不上新型职业农民。要有职业,农民需要从事有科学或技术含量的工作,即便还是种田,也要讲究科技种田或规模化经营;要有职业,农民需要长时间、比较固定地专门从事某一两个工作,即便还是种田,也要专门种植2种左右的农作物,近似于袁隆平先生一辈子只研究水稻一样。样样通样样稀松的是传统农民,不是新型职业农民。因为长时间、比较固定地从事一两件事,所以新型职业农民会越来越精通,逐渐掌握其中的门道和规律,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含量。有职业是新型职业农民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条件和资本,是新型职业农民新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有职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第一和根本的特征,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有职业。
由于需要提高专业化和科技水平,故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有知识和有文化。所谓有知识,首先需要具备自己所种植农作物生长方面的知识,具备自己所从事涉农产业方面的知识;其次需要具备相关涉农经济方面的知识,如农产品“过腹增值”、常用农机使用和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再次需要具备农村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需要具备农业经济保险和司法服务方面的知识。有文化与有知识高度相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知识主要指职业方面有用的知识,有文化主要关乎生活和生活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主要指对我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正确认识,指对个别体育项目和艺术活动等有较高水平的理解与欣赏能力,指有比较全面之村规民俗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基本认识和积累等。
新型职业农民要懂技术、懂经营和懂管理。所谓懂技术,主要指作物种植方面的实用技术、常用农机使用技术、运用网络学习与经营的技术和其职业需要的其他应用技术。所谓懂经营,指具备规模经营的能力、众筹能力、理财能力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的能力等。所谓懂管理,指具备管理和被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管理农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农忙季节用工和管理新农村社区建设等。
新型职业农民要善合作。新型职业农民,要想真正有职业,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分工和交换,以实现进一步的专门化、精细化和部分自我解放,这就需要走出过去的封闭守旧和小农经济,学会与周围人交换,善于与他人合作。当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时,要学会与更擅长的人合作,或者直接加入其行列,这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依靠合作使各自的职业进一步专门化、精细化、规模化和简单化。
新型职业农民要善生活。过去的农民,既辛苦又劳累,既贫穷又没文化,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所改观,不能365天总是两脚泥满身土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做到劳动时,穿比较专业、甚至有广告效果的工作装,就像学生穿校服一样;外出谈业务或节日休闲时,要有相对比较正式的衣服。过去的农民,主要精力都用在讨生活上了,很少能有闲暇时间经营自己的业余生活,除了看电视之外,拥有业余爱好基本是奢谈。新型职业农民中的很大一部分,应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比如参加象棋协会、业余篮球俱乐部和参与举办村晚等。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扶贫工作,这为农村贫困地区改善民生和奔向小康生活带来了福音。扶贫主要是治愚和治懒,最有效的扶贫是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无疑是从根本上扶贫,是最有效最彻底的扶贫。所以,要将扶贫与新型农民培育结合起来。
在扶贫工作中,要重视扶智,要坚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要坚持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尽力培养有职业、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尽力培养有一技之长、职业特长和致富本领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扶贫工作中,要将培养农民具备职业特长和致富能力,作为扶贫工作的终极考核标准之一。在扶贫工作中,要结合扶贫项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靠创新创业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扶贫讲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利用考察交流和经验分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偏僻、贫穷和落后之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难,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和主要盛产于城乡结合部,因为那里信息渠道最畅通、人员素质相对更高和经济交往最活跃,所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突破口和主阵地,也应该选在那里。然后,使城乡结合部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发挥纽带和链接作用,以收星火燎原之功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就要瞄准城乡结合部,搞活城乡结合部,大量培育和扶持城乡结合部的能人,使之成为种子型或火炬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欲搞活城乡结合部,就要抓住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更要抓住农民中的关键少数——“能人”,在城乡结合部大量地培育能人,然后让这些能人走南闯北,活跃在农业种植和涉农经济经营的各个领域和片区,成为传播观念、技术和项目的“带头人”,让这些人成为高配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搞活城乡结合部,需要政府加强主导和引导作用,将更多的经济建设项目密集而有计划地建在城乡结合部,如果第一个五年主要将相应项目密集建在城乡结合部的话,则需要在下一个五年转到略为偏远一点的城乡结合部。
科技下乡,是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的基本政策,政府也积极支持和鼓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做得不实和不深,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推进科技下乡。
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推进科技下乡,可以从以下几点发力。首先,需要大量倡导和支持应用研究,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做转化与应用研究,做更接地气、更为实用和更为具体的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科技能够下乡的前提,更是科技能够下乡的动力。其次,要加强人员交流和科技成果下乡。定期选派更有实干精神与乡村情结的科技特派员和综合科技小分队,深入到农村去开展科技扶贫和传经送宝,“把专家和农业技术引到田间地头圈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学种养效果”[3];进一步建设好农村科技服务站,增加科技服务站的人员配置,加强人员培训的次数和质量,使高校的科技工作人员,每年在农忙季节到科技服务站帮忙半年以上;增加培训经费,使更多年轻农民都能接受相关的科技培训,用科技知识武装好年轻农民。再次,采取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措施,使有搬迁换建意愿的农业科技类院校,到农村地区选址办学,或在农村建设分校;鼓励或采取强制措施,使一些农业科研院所或经济科研院所,搬迁或换建到农村地区,或者在农村建设分院所。
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均已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容易满足,小富即安,缺乏远大理想和追求,今天的农民也未能摆脱这毛病。当生活越来越富裕和能够上网时,许多农民就开始疯狂地猎奇和玩游戏,变得有点玩物丧志和不思进取,这显然有悖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形象。
新型职业农民要做到“三有三懂二善”,必须不断学习,这需要为农民提供足够强的学习动力和丰富而便捷的学习资源。为了让农民学习,国家可以开发农民网络学院,并为参与学习完全部课程并获得好成绩的学员,提供适当的物质奖励;国家可以组织开发新型职业农民工具箱,让农民可以方便地到那里“寻医问药”;国家可以组织评选学习型农民标兵,大力宣传并给与奖励;为了让农民学习,国家可以组织建设接地气、有活力、看得懂和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智库,使农民从中淘得宝贝、获得实惠和尝到甜头;国家可以考虑将相应的免税政策与农民学习挂钩,只有完成一定量远程学习任务的农民才能享受相应的免税政策。总之,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学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依靠学习,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使农民从“斗地主”状态转移到学习中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让“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越来越生动和鲜明。当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就不失为顺理成章的好选择。相对于城市的便利和舒适,农村的吸引力还是稍差,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有研究者分析认为,当前有可能回到农村的潜在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包括:跳出农门的“农二代”、学农出身的青年学子和热衷乡村创业的社会人士。[4]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转化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然后再吸引更多的潜在对象,到农村沃土上驻足、创业和扎根。
要吸引更多大学生回村就业和创业,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引导,尽量消除传统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设法唤醒大学生的乡土情结,描绘农村发展的美好愿景;二是制定足够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就业和创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支持和扶持的力度,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三是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使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更好,如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医疗条件、社会保险制度、司法服务机制和金融服务机制等,如严厉打击村霸和老赖等,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加快道路交通建设等;四是要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以铺就更多更显见之金光闪闪的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让农村成为就业与创业的沃土和富矿;五是要热烈欢迎和高度重视回村的大学生,县级政府都将之详细记录在册,责成乡村两级政府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设置特殊通道或直通车,将回村大学生难以解决的阻碍和麻烦直接反应给县级政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任务,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因此要有长远图谋,所以可以考虑兴办农村社区学院和老年农民大学等。社区学院主要针对中青年农民,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方式和学习方式,使中青年农民能学习到知识、技术、管理和经营等。老年农民大学则主要针对已经赋闲或即将赋闲的农民,主要学习文化和业余爱好等,以使更多农民具有业余爱好,甚至成为农民艺术家,进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吸引力。相应的涉农院校还可以有农民夜校、寒暑假农校、农民网络培训学院和农业田间技术推广学院等,上述院校的建设和运营,既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又有利于培养更多新乡贤,必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良农村风气、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绝大多数农民都有较长的农闲时间,多半都被用于闲谈、游戏和赌博了。将这些时间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实用追求为主的培训,无疑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此,国家要划拨专项经费,还要出台相应的支持配套措施,深入研究提高培训实效的举措。例如,国家可以考虑要求所有乡村干部,都要参加相应培训,否则就不能任职乡村干部;还可以考虑设置培训补助经费,以补助的形式鼓励科技工作者下乡参加培训,以补助的形式吸引农民参加培训;还可以考虑让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问题诊治和全面体检”相结合以及让广播培训和电视培训相结合,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使培训真正应需、对路和解渴,以提高培训质量。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进一步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5]以支撑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具有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1][2]中国目前农村宽带覆盖率如何?2020年宽带覆盖全球90%农村人口[EB/OL]. http://www. gezila.com/news/27082.html.
[3]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7):57-61.
[4]李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潜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转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6(01):116-118.
[5]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