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贻飞与《揭阳农村振兴方案及蓝桥实验村计划》

2018-01-23 07:24陈佳春
岭南文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揭阳农林民国

陈佳春

杨贻飞,生卒年不详,自称揭阳人。民国时期曾在揭阳县农林推广处、广东省银行农村贷款部普宁农分部等部门担任要职。在其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揭阳地区农业科技、乡村建设、金融事业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民国25年(1936)在《晓农》杂志第1期发表的一篇题为《揭阳农村振兴方案及蓝桥实验村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文章,对当时政府振兴揭阳农村经济、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一位被人遗忘的地方学者

杨贻飞在民国时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曾担任揭阳县农林推广处主任一职的谢敏初很看重他,委以重任,对经他起草的《揭阳农林推广处廿五年度施政计划书》,在民国25年(1936)6月2日县政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可见杨贻飞具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潮汕地区农林事业十分熟悉。谢敏初在民国25年3月接受县长黄秉勋邀请来揭任职,曾回忆两人共事于宝安县时,杨贻飞对他说过这样的话:“敝邑(杨君自称揭阳)农田及各种环境颇好,如能集一班同路人,切切实实向着农业建设的路埋头苦干,相信总有相当成效的”。[1]足见他十分了解揭阳,也十分关心揭阳的发展,对农村事业抱有很大的热情和信心。

他在揭阳县农林推广处任职期间,除宣传和推广揭阳农林科技、乡村建设之外,还专心著述,先后在《晓农》刊物上发表了《揭阳农村振兴方案及蓝桥实验村计划》(1936)、《揭阳乡村建设青年工学互导团组织理论及办法》(1937)、《教育中心的乡村建设的理论及实际》(1937)等文章,彰显他把目光都聚焦于揭阳的农村建设,详实指出过去本县乡村建设方式上的错误,并提出自己新的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

随后,杨贻飞转职到广东省银行农村贷款部普宁农分部。由于工作角色的转变,他开始关注普宁的金融事业,先后在《农贷消息半月刊》发表了《普宁农分部三十一年度业务计划》(1941)以及《普宁农分部三十一年度业务报告》(1942),对合作社组织、贷款业务、内务改进、工作进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中可见作者对金融业务有深刻的认识,为潮汕地区金融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作出了贡献。同时,他继续关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针对中国很多肥料赖以进口的肥田料豆饼来源已经断绝,农民代之使用黄豆做肥料的做法,他在刊物上发表题为《肥田黄豆之施用法》的文章,全面介绍黄豆肥料的特点、施用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求“施用同量之肥料而收取最大之效果”。[2]

终其一生,杨贻飞不仅在工作岗位上严谨求实,认真负责,而且著述颇丰,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很高的造诣。然而,他的作品大多已散轶,目前留存下来的仅有7篇。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界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可见他的学术思想并未引起学者的重视。

笔者认为,杨贻飞撰写的《计划》一文,在他所有作品中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是在民国25年7月8日揭阳农林推广处完成的。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前奏曲、揭阳农村破产的原因、揭阳农村振兴方案、蓝桥实验村实施计划以及余音。在开篇中,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振兴国家的经济,就要把国家经济基础——农村经济先行振兴”。[3]

在写作方法上,他运用乡村建设理论来论证揭阳实施农村建设的可行性。为此,他从揭阳的气候、土质、农产品、地理位置、对外交通、村民性格等诸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认为揭阳经济之所以一落千丈,是因为农村破产、华侨衰落两个因素所造成的,尤其以第一项所带来的影响最为严重。在谈及揭阳农村破产时,他将其归咎于耕地缺失及农民穷困、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剥削、农民知识低落和农村缺乏组织等五个方面;指出只有紧紧抓住农村的症结所在,才能确保农村在建设中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在文章的末尾,他通过举例论证回应了一些人对他开展农村工作的质疑。同时,他特别忧心中国的未来,号召大家“一方面要从治标方面入手,急谋国防的巩固;一方面要从治本方面入手,把国家基础农村打得稳固,把农民训练起来,把经济振兴起来,然后中国,才有一线希望!”[4]

《计划》作为揭阳有史以来第一篇专门研究农村建设的文章,杨贻飞在立足基层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振兴揭阳农村的方案,具体包括:普及农村教育、增加农家的收入以及改良农村卫生。同时,作者注意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农村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认为它不仅属于政治问题的范畴,而且在当前条件下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强调目前只能用“教育的方法灌输农民以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及技术的训练”。[5]

《计划》一文最大的特色在于他提出一份“蓝桥实验村实施计划大纲”。作为被实验的对象——蓝桥村,位于当时县属第七区公安乡境内的一个村落(即今天的揭阳蓝兜村),已被揭阳农林推广处纳入民国25年度施政计划之内。杨贻飞确定该计划的动机,是为检视前面的主张是否切合实际的需要,在经过实践符合预期后,才把它推广到全县去。他提出具体口号:“以教育为手段,以增加农村生产,改良农村社会为目的。”[6]他还提出很多设想,如在农村教育方面,他打算将本村的一所小学改名为实验小学,由实验村社会科负责管理,同时兼办社会教育,如设立青年补习班、组织音乐研究会、举行各种通俗演讲等。为明晰该计划,他还拟定了一个蓝桥实验村组织章程,共有12条,明确指出揭阳蓝桥实验村隶属于县农林推广处,其组织下设主任一名,主任之下设立社会课长和生产课长各一名,以及办事员若干人。尽管杨贻飞坦承该计划大纲的实施将面临许多困境,但他依然对此抱有乐观自信的信念,“先急后缓,见一步,做一步,埋头苦干,不避艰辛,不怕劳苦,努力去做,当有成功之一日”。[7]

三、结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鉴于对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的困苦与农村复兴重要性的共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以爱国爱民的高度热情和献身精神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之中,形成了一股声势颇大的乡村建设实验潮流。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至1935年,中国各种农村实验区有193处。”[8]在此背景下,民国25年(1936)杨贻飞撰写的《计划》,明显受到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体现出一位学者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该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视为他深入揭阳农村走访考察之后所做的一份田野调查报告,在客观上也符合国家开展乡村建设、推动农村自治的需要,为当时政府推动揭阳农村社会转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只可惜,他的思想和主张,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最终并没有付诸实践。

注释

[1]谢敏初:《一封自白的信——致揭邑人士》[J]。《晓农》,民国26年(1937)第2期第46页。

[2]杨贻飞:《肥田黄豆之施用法》[J]。《农货消息半月刊》,民国31年(1942)6月第1期第37-38页。

[3][4][5][6][7]杨贻飞:《揭阳农村振兴方案及蓝桥实验村计划》[J]。《晓农》,民国25年第1期:第7、25、18、19、25页。

[8]黄书光等著:《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98页,2014。

猜你喜欢
揭阳农林民国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揭阳·黄岐山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