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运环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楚与齐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周初受封不久两国国君就已是老相识。《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熊绎,是周“文王之师”鬻熊的曾孙、周成王时的首封楚君;吕伋,周“文(王)武(王)师”姜太公的长子丁公、周成王的舅父(成王母邑姜为姜太公之女),齐国第二任国君。“并事康王”,《史记·楚世家》作“俱事成王”,当同“事”两代周王,熊绎与吕伋也就是周成王和康王时的老相识。不过那时齐是侯爵,等级较高;楚为子爵,级别较低,地位虽有高低,但都是周天子所封诸侯,是老相识,可算是楚齐最早的关系。不过,楚齐两国间的关系主要见于东周时代。清华简《系年》相关记载资料虽然零碎,尚能看得出两国间关系发展的脉络,且不见有专文讨论,本文借庆祝《管子学刊》30周年之机,对此作些研究,以表示对《管子学刊》创刊30周年的庆祝。
齐楚两国关系,最早是由郑、蔡两国的事情牵连起来的。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晋郑是依”。不久晋国内乱,无暇他顾,郑国始封之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郑国与王室血缘最近,所谓“晋郑是依”,实际上主要是依靠郑国。郑桓公之子及孙武公、庄公先后为王朝卿士,活跃于春秋初年的政治舞台,但郑庄公多内宠,死后诸子争立,国势日衰,齐楚二国由此介入郑事。清华简《系年》第二章的后半部分记载了这一情况:
[郑]庄公即世(去世),昭公即位。【10B】①凡来自《系年》的引文加【】的数字,皆为清华简《系年》的竹简编号。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11】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定)。楚文王以启于汉阳。【12】②凡来自《系年》的引文,主要依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中的竹简原文,并参考该书释文,宽式隶定。
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事,史(《史记·郑世家》)传(《左传·桓公十八年》)有异说。《史记》说“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左传》作“齐侯师于首止”,《史记》所言与《系年》同;《史记》说“高渠弥亡归”,《左传》作“轘高渠弥”,《左传》所言与《系年》同。《史记》说“召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左传》“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史传相同,而《系年》作“改立厉公”独异。考郑厉公复位,时在公元前680年,此时齐襄公已死7年,齐桓公已即位6年,《系年》有误。不过,正是在齐襄公死与齐桓公初立之际,楚国的势力始扩展到中原,形成了与齐争夺诸侯的态势。
楚北进中原是因息妫事件引起的。据《左传·庄公十年》载,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齐桓公二年)的夏天,蔡哀侯对路过的出嫁息侯的陈女息妫“弗宾”,《史记·管蔡世家》说“不敬”,意思大体相同,唯有清华简《系年》说“蔡哀侯妻之”,“妻之”就是与息妫奸乱,与史传大相径庭。从事后息侯反映十分强烈来看,《系年》说“妻之”则是据实记载,应当可信。息侯为了报复蔡侯,导引楚文王征讨蔡国。同年九月,楚文王乘机出兵攻蔡,在莘地(今安徽界首县北)大败蔡军,俘虏蔡哀侯。蔡哀侯为报复息侯,在楚王面前极力赞美息妫。楚文王至息国,在宴席上袭杀息侯,灭息以为县。文王把息妫带回楚国做了夫人,息妫生了两位王子,还是不高兴。便于郑厉公复位之年(公元前680年)的秋七月,再次进攻蔡国,占领了蔡国在汝水一带的土地,并迫使陈国臣服。此即所谓“朝陈、蔡,封畛于汝”[1]1829。陈、蔡二国被迫朝楚。楚国势力已伸展到中原的南部地带。这就是清华简《系年》所说的“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齐桓公七年)春鄄之会,齐桓公“始霸”,郑厉公出席了会盟。第二年(公元前678年)秋,楚文王以“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为由,伐郑及栎,用以报复郑厉公对楚国的“不礼”。这是楚与齐国争夺中原诸侯之始。
此后齐楚两国多次拉锯战式的争夺郑国。公元前666年(楚成王六年、齐桓公二十年),楚令尹子元伐郑,齐桓公率齐、鲁、宋等诸侯救郑,子元闻讯撤退;公元前662年,齐桓公又以“楚伐郑(指子元伐郑)之故,请会于诸侯”,谋为郑报复楚国。楚也因此缘故,从公元前659年起,连续三年进攻郑国。郑人则连连受挫,致使郑伯产生了向楚投降求和的想法,只因遭到大臣孔叔极力反对而未能实现。与楚伐郑的同时,齐桓公也针锋相对,连续三年召集诸侯盟会,第一次是“谋救郑”,第二次征服江、黄两国,为伐楚作准备,第三次“谋伐楚”。齐、楚矛盾空前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楚齐两国正面接触是召陵之盟,时在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三十年)。此次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之军,在大臣管仲的辅佐下侵蔡伐楚,两个大国首次接触,双方都很克制,虽以战争姿态出现,但能相互谅解,最终在召陵以平等的和平盟约收场。从此齐楚有了正式的接触。
召陵之盟后,楚齐继续争夺诸侯,在中原主要是争夺郑、许二国。在齐国霸业正盛时,楚转向淮水中游,主要争夺江、黄、六、徐等淮上小国,楚国势力向东扩展到淮泗地区。但齐楚双方没有发生正面冲突。齐楚这种竞争状态持续到齐桓公去世为止。
齐国自齐桓公后,在春秋四大诸侯国中始终不能恢复昔日的强势,这与齐国始终未能突破鲁、卫等国的半包围圈,反而受制于鲁卫等国有关。鲁在春秋为中等强国,卫国则是小国中的强者,因疆土与齐相连,常有矛盾,鲁卫还结盟互保,以应对齐国,他们是楚晋两国与齐国的缓冲地带。鲁卫等国,尤其是鲁国只要与齐发生冲突,就向晋楚求救,晋楚二国是毫不犹豫地救援插手,唯恐落后,但齐始终未能摆脱这个循环受制的瓶颈。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因齐、宋联军伐鲁引起来的。《系年》第七章: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四十年、齐昭侯元年、晋文公五年)4月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战争以楚国失败告终。但可从中看出楚齐关系。楚伐齐主要是想维护鲁国对楚依附关系。城濮之战,齐师作为晋国的联军,对楚作战。战后,同年五月齐昭侯又参与了晋国的称霸大会,即践土之盟;十月齐昭侯又参与了晋文公主持的温之会。城濮之战后,楚国已清醒地认识到,在四个大国之中,晋是楚的劲敌;齐国和秦国是楚国要团结的对象。楚国除了与秦结成隐定的同盟外,很注意改善齐楚关系。齐虽然有时也参与晋的会盟,大体能避免与楚发生对抗。
齐楚友好关系的加强,起助推作用的是断道之会。自齐桓公首创霸业后,晋楚两国长期争霸,逐鹿中原。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晋景公三年、齐顷公二年),晋楚邲之战,晋国大败,损失惨重,中原诸侯纷纷倒向楚国。公元前592年晋国为了重振旗鼓与楚争霸,决定举行断道之会,于是征召诸侯与会,齐国也被列为征召的对象。齐国为大国,根本瞧不起这个已被楚打得大败的国家。由此产生了一连串的戏剧性的情节,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载:
晋景公立八年,随会率师,会诸侯于断道,公命驹之克先聘于齐,且召高之固曰:【66】“今春其会诸侯,子其与临之。”齐顷公使其女子自房中观驹之克,驹之克将受齐侯【67】币,女子笑于房中,驹之克降堂而誓曰:“所不复訽(诟)于齐,毋能涉白水(黄河)。”乃先【68】归,须(待)[2]168诸侯于断道。高之固至莆池,乃逃归。齐三嬖(下)大夫南郭子、蔡子、晏子率师以【69】会于断道。既会诸侯,驹之克乃执南郭子、蔡子、晏子以归。齐顷公围鲁,鲁臧孙许跖(适)【70】晋求援。驹之克率师救鲁,败齐师于靡笄。齐人为成,以甗、赂(铬)、玉与淳于之【71】田。明岁,齐顷公朝于晋景公,驹之克走援齐侯之带,献之景公,曰:“齐侯之来也,【72】老夫之力也。”【73】
晋人点名征召上卿高固出席会议不见于史传,其他内容大体与史传相同,文字略异。晋驹之克即郤克,郤献子。郤克的驼背(或跛子)是他最忌讳的残疾。郤克征会于齐,齐安排相应的残疾者接待,且被妇人(或作齐顷公母萧同叔子)取笑,他发誓要报复齐国,时在公元前592年的春天。断道之会时在同年夏天,“高之固至莆池乃逃归”,让“三嬖(下)大夫”留会,晋不但不许三嬖大夫参加会议,反而拘辱三嬖大夫。同年秋,郤克取代随会(即范武子)任中军元帅,成为晋国执政大臣。第二年(公元前591年)春晋军伐齐,齐人妥协,与晋盟于缯。鲁国因害怕齐晋结盟,便于同年夏,请求楚出兵伐齐,楚因庄王去世而不能出师。公元前590年,“齐楚结好”[1]637,鲁与晋结盟。公元前 589 年,齐伐鲁,卫伐齐援鲁,卫败。鲁、卫向晋求救,晋郤克率军与鲁、卫伐齐。据《左传》齐晋此次战争,是在靡笄约战,鞌决战,齐军战败。二地当很近,故简文只作“败齐师于靡笄”。齐顷公朝晋在第二年(公元前588年),简文与史传同。
断道之会之际的“齐楚结好”,是召陵之盟齐楚友好关系的发展,齐楚双方都很重视这份友情,如楚“将为阳桥之役以救齐”,便在齐晋鞌之役同年的秋天,楚国特派申公巫臣访问齐国,并告知发动阳桥之役的时间。同年冬发动阳桥之役讨伐卫、鲁,以支持齐国(简文省略阳桥之役)。不过,楚齐经过城濮之战、断道之会虽然分别认识到晋国是最大的威胁,同时又与晋国有交往。晋楚交往是平等的,而齐晋的交往则不太平等。齐晋虽都属于大国,但晋处于强势,齐人虽内心不服晋,有时迫于压力又不得不参与晋人举行的盟会。清华简《系年》第十七章所载,就反映出这种尴尬的情况:
晋庄平公即位元年,公会诸侯于湨梁,遂以迁许于叶而不果。师造于方城,齐高厚【91】自师逃归。平公率师会诸侯,为平阴之师以围齐,焚其四郭,驱车至于东亩。平公【92】立五年,晋乱,栾盈出奔齐,齐庄公光率师以(随)栾盈。栾盈袭巷(绛)而不果,奔内(入)于曲沃。齐【93】庄公涉河袭朝歌,以复平阴之师。晋人既杀栾盈于曲沃,平公率师会诸侯,伐齐,【94】以复朝歌之师。齐崔杼杀其君庄公,以为成于晋。【95】
《左传·襄公十六年》载湨梁之会结束后,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蹈唱诗,“高厚之诗不类”,晋人认为他有异心,要他和诸大夫盟誓,高厚逃归。简文作“齐高厚自师逃归”与《左传》异。我认为这都说明一点,齐人是以一种不服晋的心态被动参加盟会,而且联合起来对楚动武,所以高厚逃归。这不仅仅是高厚个人的“诗不类”,也是整个齐国对晋人的“诗不类”。晋因此伐齐,齐也利用前来避乱的栾盈(《左传》作晋平公六年晋乱栾盈出奔楚,第二年由楚至齐)报复晋国。
晋是齐楚最大的威胁,所以一旦晋人国力转弱时,楚齐两国都会对晋采取措施。清华简《系年》第十八章: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齐景公四十二年)春,晋与吴先是联合攻打楚国方城城门,接着又举行召陵盟会,谋伐楚。参加盟会有周王朝的代表,还有18个诸侯,齐国虽然参加了,但排名最后,看来表现也不佳。会议结果取消伐楚,改伐中山国。同年冬天吴人破郢。简文“晋人且有范氏与中行氏之祸,七岁不解甲”,事见《左传》定公十三年至哀公四年。简文“诸侯同盟于咸泉以反晋”,是指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齐景公与郑、卫国君结盟反晋。可见齐人骨子里就是“反晋”的。故《系年》作者在皆章结语部分说“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这个“今”大体要到楚肃王之世,即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之间。
在中原诸侯厌战期间,晋国主要的办法就是借助吴、越二国的力量对付楚、齐。即借助吴国力量对付楚国;借助越国的力量对付齐国。清华简《系年》第二十章:
晋景公立十又五年,申公屈巫自晋跖(适)吴,焉始通吴晋之路,二邦为好,以至晋悼公。悼公【108】立十又一年,公会诸侯,以吴王寿梦相见于虢。晋简公立五年,与吴王阖卢伐【109】楚。阖卢即世,夫秦(差)王即位。晋简公会诸侯,以与夫秦(差)王相见于黄池。
越王勾践克【110】吴,越人因袭吴之与晋为好。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111】巩,遂以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晋幽公立四年,赵狗率师与越【112】公朱句伐齐,晋师(门)长城句俞(渎)之门。越公、宋公败齐师于襄平。至今晋、越以爲好。【113】
此简文前半部分,吴王阖卢伐楚(晋简公立五年,当是六年之误)与吴晋为好,正好为因果关系。吴王阖卢伐楚时在冬天,前引《系年》第十八章,同年春天晋还与吴攻打楚长城之门。此简文后半部分,有齐始为长城的最早记载,十分珍贵。“赵狗率师与越公朱句伐齐,晋师(门)长城句俞(渎)之门。”也正是越与晋为好的因果关系。
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二章进一步记载了晋越联合其他诸侯征伐齐国的情况:
楚声桓王即位,元年,晋公止会诸侯于任,宋悼公将会晋公,卒于鼬。韩虔、赵籍、魏【119】击率师与越公翳伐齐,齐与越成,以建阳、巨阝陵之田,且男女服。越公与齐侯贷、鲁侯衍【120】盟于鲁稷门之外。越公入飨于鲁,鲁侯御,齐侯参乘以入。晋魏文侯斯从晋师,晋师大败【121】齐师,齐师北,晋师逐之,入至汧水,齐人且有陈子牛之祸,齐与晋成,齐侯【122】盟于晋军。晋三子之大夫入齐,盟陈(田)和与陈(田)淏于溋门之外,曰:“毋修长城,毋伐廪【123】丘。”晋公献齐俘馘于周王,遂以齐侯贷、鲁侯羴(显)、宋公田、卫侯虔、郑伯骀朝【124】周王于周。【125】
齐楚都受了晋国联军的攻击,但在困难之时还是互相支持。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三章载:
楚声桓王即世,悼哲王即位……与晋师战于武阳之城【134】下,楚师大败,鲁阳公、平夜悼武君、阳城桓定君,三执珪之君与右尹昭之竢死焉,楚人尽弃其【135】旃幕车兵,犬逸而还。陈人焉反而入王子定于陈。楚邦以多亡城。楚师将救武阳,【136】王命平夜悼武君李(使)人于齐陈(田)淏求师。陈(田)疾目率车千乘,以从楚师于武阳。甲戌,晋楚以【137】战。丙子,齐师至喦,遂还。【138】
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晋楚武阳之战,楚国大败。楚国打算挽救武阳,向齐“求师”,齐则以“千乘”相助。
秦楚齐晋为春秋四大诸侯国,自齐桓公首创霸业之后,继之而起的楚晋两国长期争霸,而秦齐在晋楚争霸中举足轻重,城濮之战,楚国失败后认识了这一点,虽然与秦齐偶有冲突,但楚对齐秦的友好是主要的和主动的。晋国在邲之战失败后,把争夺诸侯的重点转移到河济及河济以南地区,在这一带形成了与齐争夺诸侯的格局。断道之会之际使齐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晋是齐的最大威胁,愿意与楚友好交往。
齐虽大国,但自齐桓公之后,长期受制于鲁卫这个半包围圈(鲁卫互保和借大国自保)而未能突破,始终难以达到强势地位。楚齐两国与晋国都有交往,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楚与晋并霸相争,交往及盟约是平等的;齐晋交往是不平等的,晋视齐为与国,齐作为大国则不服晋,但在晋国强势的压力下,有时又不得不参与晋人组织的盟会。人虽参与,但内心不服,所以多次发生逃会现象,或表现不佳。随着晋国势弱,齐人“反晋”态势有增无减。当中原诸侯厌战之时,晋则借吴制楚,借越制齐,齐楚则在各自的方位反击晋国,友谊倍增。
[1]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上海:中西书局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