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一体化经营的组织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参与并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此,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各地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摸索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模式。下面是部分地方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经验。
近年来,河北省顺应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趋势,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线,探索开展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强化政策指引,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联合体培育发展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了目标管理范围。省政府调整充实了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厅局,指导联合体培育发展工作。2016年,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全省培育发展8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其中重点培育10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省级示范联合体。到2020年,全省各类联合体达3000个以上,创建300个省级示范联合体,覆盖全省80%以上的农户。各市县也相应加强了产业化领导小组力量,并制定市级支持联合体发展的文件。各县均开展探索组建联合体工作,每个省级示范产业化联合体都明确一位县级领导干部主抓,做好扶持和服务工作。
2.抓好典型培育,示范带动。一是搞示范。制定了《河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评选及管理暂行办法》,经市、县逐级推荐,产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评审,报省政府批准,认定了首批102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涉及上下游相关企业380个、合作社812家、家庭农场464个。二是抓试点。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总结形成联合体章程模板和典型建设方案。邯郸市安排资金重点打造了誉皓实业和鸡泽县辣椒两个产业化联合体典型,示范带动50余家龙头企业领办联合体。三是建机制。组织遴选了10家案例企业,解剖麻雀、总结经验,研究起草联合体建设导则,为进一步创建规范、有序、经济效益明显的联合体明确了路径和方向。四是树典型。积极宣传推介典型模式,比如河北德力食品公司,在不同地区依托当地合作社建立了22个联合体基地。
3.把握关键环节,多措联动。一是主体连接。组织举办培训班,引导龙头企业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汇集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利义务,确定运行机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要素连接。分别发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搞生产、农民合作社搞服务、龙头企业搞加工营销的比较效益,整合区域品牌、科技等要素,实现资源共享,达到“1+1+1>3”的效果。组织筛选部分联合体,承担县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试点工作。三是产业链接。确定以小麦、玉米等12大农业产业链条为重点,通过联合体建设,有效串联生产、加工、休闲等各环节,形成供需对应、衔接匹配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四是利益联结。发展稳定性订单农业,支持联合体内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双向入股,鼓励采用按股分红和二次利润返还等方式,“系紧”利益联结纽带。
4.聚集要素支撑,合力驱动。一是财政支持。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各级各类涉农财政支持资金重点向联合体倾斜,对联合体内的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二是金融支持。试点推广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优先支持联合体发展。农业担保公司优先为联合体内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支持金融机构对联合体统一核定授信额度,打包授信、分户使用、随用随借、按期归还。与省担保公司合作,依托联合体探索产业链金融模式。三是用地支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支持联合体合理用地需求。每年安排1万亩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扶贫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单列1万亩用地指标用于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四是人才支持。实施派遣联合体“指导员”制度,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与联合体结对帮扶,抽调专业技术干部到联合体所在乡镇或联合体挂职锻炼。优先安排大学生到联合体所在行政村任“村官”,为联合体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17年以来,内蒙古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模式,予以谋划和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2.摸清工作底数,总结典型案例。2017年上半年,开展了全区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情况调查,梳理归纳典型模式和发展路径。全区各盟市总结出链条延伸型、加工带动型、三产融合型等发展模式,涌现出五原县向日葵产业化联合体、达拉特旗风水梁产业化联合体等典型案例,联合体内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签订长期订单、股份合作、服务协作等建立合作机制。各地探索创新了“牧草银行”“羊联体”“小额信贷+托管”等农企利益联结新思路,构建起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
3.把握关键环节,培育龙头企业。围绕肉牛、粮油等优势主导产业,统筹整合现有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发展的项目资金,对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倾斜,重点培育牵头组建产业化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羊绒专项资金等,对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予以重点扶持。2017年实施了蒙羊牧业生产线技术改造、兆丰集团石碾面粉升级改造等116项重点项目。深入开展银企对接,依托行业协会与14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内蒙古财信担保公司在五原县开展“农业担保贷款”试点业务,向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推荐了近200个基础条件扎实、市场前景良好的融资项目,有效缓解联合体内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
4.搭建销售平台,畅通输出渠道。近年来,自治区利用“品牌展会+展示直销+电商平台”模式,举办了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北京)展销会、中蒙博览会;在北京、上海、广州运营了绿色农畜产品精品馆;支持龙头企业在外埠开设零售体验店,加强与主流电商公司合作,运营了“蒙优汇”电商平台,开通了全国首家散养羊直销平台“锡鲜生”。
5.统筹综合施策,确保工作实效。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区培育发展1000个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200个。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借助利益联结专项资金,采取整县制试点示范、品牌宣传推广、对龙头企业为农牧民提供贷款担保实施“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激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加强政策衔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与农企利益联结、三产融合、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加强部门沟通合作,在资金投放、项目安排、信贷支持、评优表彰、试点示范等方面,对利益联结紧密、实效突出的联合体给予支持。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率先探索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益探索。
1.坚持问题导向,试点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宿州市在培育三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中,发现单一主体“单打独斗”存在诸多困难。龙头企业需要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保障质量安全,虽然建立了订单基地,但有时合同难以履约、管理难以统一、质量难以保证;家庭农场存在技术、资金、市场等问题,土地流转及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难以解决,开展标准化、品牌化生产难度较大,在产品销售上处于弱势地位;合作社缺少稳定的服务对象,需要东奔西跑找活干,效益难以保证。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地提出了“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
2.坚持政府引导,多措并举推动联合体发展。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县分别成立了联合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一个试点配备一名县级领导干部牵头的工作推进班子,切实抓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落实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5个配套文件,由市金融办、发改委、科技局、农委、农机局、现代农业办分别牵头,成立了金融、项目、科技、培训、装备、政策等6个服务指导组,建立了农业科技、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金融、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服务、农民教育培训等八大服务体系。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对联合体成员进行奖补。四是强化项目引导。整合涉农项目向联合体倾斜,在联合体中选择部分农民合作社实施创新发展试点和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
对于音标教学,现如今人教版英语教材的编排是十分科学合理的,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师却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如何把控音标教学“度”的困惑。
3.坚持基础为先,厚植联合体发展土壤。一是大力培育三大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招商引资等措施,积极培育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合作社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农民合作社的服务水平,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解决用地需求。县、乡、村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落实相关用地政策,优先解决联合体成员建设用地指标。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试点,将小麦、玉米、大豆每亩保险金额分别提高到800元、582元、500元。组织开展家庭农场信用贷款、“劝耕贷”等试点。
4.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提升联合体发展水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开展示范性联合体创建。印发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联合体的基本特征: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合同契约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要有示范带动作用,要有成员共同制定的联合体章程,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办公条件和经营范围。由牵头龙头企业负责组织向所在县、区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区农业部门按照条件进行认定,并报市农业主管部门备案。
5.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多业态多元化联合体新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涌现出了以淮河粮食联合体为代表的粮食型、以强英鸭业联合体为代表的畜禽型、以砀园果业联合体为代表的水果型、以蔬乐园联合体为代表的蔬菜型、以润森联合体为代表的林木型、以意利达联合体为代表的服务型、以绿飨园联合体为代表的多业态复合型联合体模式。在利益联结上,初步形成了交易联结、生产要素联结、互助联结等3项机制,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格局。
近年来,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贯彻落实中央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精神,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探索搭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良性循环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一产一体”和“一产多体”的格局,实现了“种养—加工—销售—餐桌”全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有效激发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
1.把握重点,在顶层设计上下工夫。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思路,在制定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中,明确自治区、银川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优先在联合体实施,在项目安排、人才培训、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和政府引导“两个作用”,出台《银川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方案》。通过“政府搭台”让“主体唱戏”,按照“自愿加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原则,支持构建了多个以农业金融为核心、各项服务职能相互衔接、良性循环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覆盖粮食、瓜菜、水果和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
2.突破难点,在要素流动上下工夫。联合体涵盖了种子、农资、种植、农机、加工、销售、休闲等全产业链经营主体,有效推进了农业生产各环节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兴唐米业、广银米业等产业化联合体,探索通过龙头企业以资金、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促进农村土地长期流转,使水稻优质品种覆盖率达80%以上,标准化技术综合配套率达100%。
3.抓住焦点,在金融撬动上下工夫。贺兰有机水稻产业化联合体探索设立融资担保风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基金+联合体基金+银行配比性放贷”的运作模式,政府和联合体共同出资4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与银行合作放大10倍,可贷款4000万元,向联合体及成员发放无担保或者无抵押贷款。对联合体统一核定授信额度,实行分户使用、随用随借、按期归还。同时,简化贷款手续,贷款流程缩短到7天—10天,贷款利息降低50%,优先优惠安排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生产加工技改项目贷款。这种依托于联合体的产业链金融,以“四两拨千金”的方式,降低了联合体成员融资门槛和偿贷风险。
4.瞄准弱点,在企业联动上下工夫。通过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使各成员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联合体成员的内生动力,发挥了联合体各成员的“长处”,形成了联动发展、互利双赢的有利局面。贺兰有机水稻产业化联合体、适水产业化联合体打造“稻鱼空间”,创新稻田综合种养、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并融入休闲农业元素,让稻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实现了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5.聚焦增收点,在示范带动上下工夫。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联合体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互相渗透、互相提升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对各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精品水稻产业化联合体率先在全区成立了粮食银行,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粮食存到粮食银行,在存储期间可获得6%的分红,每吨原粮可分红180元;粮食损失率从6%降低到1%以下。这缓解了联合体内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晒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等问题,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是以淮河种业有限公司为核心,13家农民合作社为纽带,27个家庭农场为基础,各类经营主体分工明确、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经营组织联盟。2012年组建以来,联合体成员逐年增加,规模逐步扩大;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1.抱团发展,解决经营难题。淮河种业公司作为市级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但公司流转的2000多亩土地远远满足不了大规模良种繁育的需要,而委托一般农户代繁良种,经营分散、监督成本较高,难以避免种子不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公司周边村的不少农民办了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粮食种植,但因技术资金短缺、农机服务和晾晒场地等不能保障,导致成本较高、效益较低,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周边的一些农机、水利等农民合作社,拥有成套机械装备,但缺少稳定、规模连片的服务对象,经常干五天歇三天,运行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在市、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由淮河种业公司牵头,召集这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研究协商,组建了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
2.分工协作,完善产业链条。作为牵头单位的淮河种业公司对联合体十分重视,总经理直接负责,安排5名员工进行联合体服务管理协调,并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保障联合体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在联合体内部,各成员具有明确分工:公司负责生产计划、生产标准的制定,良种及生产资料供应,栽培技术服务,产品收购、销售等;德杰农机、淮河农机等合作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与公司签订协议,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种植,向公司提供农产品。在运营管理上,全体成员一起参与制定联合体章程,成立理事会,淮河种业公司总经理任理事长,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成员为理事。每个季度定期召开一次理事会,如有需要也可随时召开。特别是在春秋种植关键时期要各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农资采购、良种繁育、农机服务等问题,签订各项协议。
3.取长补短,实现各方共赢。一是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确立了服务合作关系。二是淮河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垫付种肥、为合作社垫付农机服务资金、帮助家庭农场获得抵押贷款等,缓解了成员资金困难,形成了资金联结机制。2016年,淮河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成员担保贷款600万元。三是以家庭农场带机、淮河种业公司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合作社,壮大合作社实力,形成了资产联结机制。四是淮河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专营品种及种植技术,弥补了家庭农场技术短板,形成了技术与品牌的联结。五是淮河种业公司向家庭农场提供粮食烘干仓储、粮食银行等服务,解决了晾晒储存问题,建立了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共享经营收益的机制。
联合体成员密切合作、抱团取暖,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家庭农场收成有增加。家庭农场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年亩产超吨目标。2016年,联合体通过节约农资农机成本、增加产量、加价收购农产品三条途径,促进家庭农场平均每亩节本增效621元。二是合作社效益有提升。农机合作社通过提供规模化服务,作业效率提高30%以上。在作业服务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服务收入依然明显增加。三是企业实力有增强。淮河种业公司与家庭农场合作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基地,节省了种子除杂成本,提高了种子质量及市场信誉度,促进了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1264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1.16亿元。四是普通农户增收有进展。联合体覆盖的农民,流转土地可以获得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金;参加田间管理、作业服务等,全年可获得5000元以上工资;一些农民参加合作社,还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利润返还。总体上来看,联合体的各个成员都很满意。
万年贡米业产业化联合体成立于2016年1月,是以万年贡集团为核心组建的,包括粮食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36个、粮食加工厂17家,拥有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10万亩,精米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联合体实现了“八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研发、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储运、统一加工、统一检测检疫、统一销售,切实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分享到万年贡米产业发展的红利。
1.以龙头联多主体,打造贡米原料核心区。万年县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稻作文化传承和优质的贡米资源是联合体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了保障质量和原料供应,特别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原有“公司+农户”这种松散的订单合作已满足不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万年贡集团经过深入调研和学习借鉴,并与周边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多次沟通,一致认为各方分工协作、建立利益紧密的联合体,既可以保障贡米原料供应,打造核心原料区,又符合大家的利益诉求,实现增产增收。
万年贡集团作为联合体的核心,发挥牵头作用,组织大家共同制定章程、选定办公场所,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万年贡集团负责制定生产计划、技术标准、科技研发,做好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合作社负责提供农资、农机和技术服务;家庭农场负责按标准进行种植;粮食加工厂负责按标准加工大米。联合体成立以来,大家按照章程各司其职,共同发展。一是生产经营联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各成员基地面积,制定年度种植、加工和销售计划,实现统一调度管理。二是内部利益共享。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最大限度促进订单履约,让成员都得到实惠。三是提供多元服务。送技术到田间,建立院士工作站和贡米研究所,常年开展现场种植技术指导。送农资进家门,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赊销农资服务,并负责运输。送实惠给农民,免费进行高水分粮烘干,对偏远地区农户上门收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建立联合体,有效推进了万年贡米核心生产基地建设。
2.以集团带小企业,扩大稻米加工产能。万年贡集团随着快速发展,原有加工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而新建工厂投资大、周期长。与此同时,一些中小粮食加工厂由于规模小、工艺落后等,在大打价格战的无序竞争中难以支撑。为此,联合这些加工厂成立联合体,不失为一个双赢选择。联合体成立后,根据每个加工厂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渠道优势,实行分片管理,签订合作协议,统一开展经营。对条件较好的厂,提高生产加工的技术标准;对技术落后的厂,转变为原粮收购点。这些加工厂依靠大集团,迅速实现转型升级。
3.以品牌育新价值,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
一直以来,万年贡米是“贡”字号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较高。成立联合体后,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挖掘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影响力,致力于打造“国米·万年贡”高端品牌。一是加大广告宣传。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黄金时段投放品牌形象广告。二是丰富产品线。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研发推出了万年贡寒野香东北米、礼盒米、节庆米等。三是创新营销方式。探索“贡米原产地直销”模式,推出“1512私人定制农场”,发展农产品电商,赋予品牌发展新的活力。目前,万年贡米品牌评估价值高达36亿元,产品价格不断上涨,销量节节攀升。联合体成员以及当地农户从品牌提升中实现了增收,高端贡稻收购价是常规稻的3倍,优质稻收购价比市场价高30%—40%,一般农户年均多赚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