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慧
粮稳天下安。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里。近年来,随着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国家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的思想苗头开始抬头,一些人认为“国家不需要种那么多粮食”,有的地方出现了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有的地方出现了抓粮食生产“可松一松劲儿”的情绪,这是很危险的。
从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粮食虽然连年丰收,但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超过85%,容易受制于人。粮食生产布局日益向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粮食稳产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国内粮食“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问题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反全球化倾向、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特别是近期的中美贸易摩擦再次为粮食安全敲响警钟。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重道远,要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风险底线。要保护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关键时刻产得出、供得上。要全力维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农民手中的粮食卖得出、卖得好,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要确保储粮安全,坚决避免发生大的粮油储存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要加强市场监测和跨区域调运,坚决防止出现局部供应紧张和价格大幅上涨,确保粮食不断档脱销。
保障粮食安全,还需要创新观念,树立大食物安全观。粮食安全不限于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大豆、肉、蛋、奶、水产、食用菌、果、茶等都属于粮食安全的范畴。发展农业一定要注重多样化,注重农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提高大豆等短缺农产品的产量。近几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玉米种植面积大幅调减,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转。
保障粮食安全,要注重农业发展质量,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要培育乡村提质增效导向,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供给质量。要通过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倒逼粮食生产从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型,逐步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种什么养什么,既要产得出,也要卖得好。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平衡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加速融合已成趋势,粮食生产、贸易、投资等双边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粮食市场,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但是,大量进口粮食势必会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一定要把握好粮食进口的“度”,适度进口粮食,促进粮食进口来源、渠道、结构的多元化。同时,要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