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中医药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对于晚期患者或不耐放化疗患者,中医药更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以中药重剂治疗恶性肿瘤往往能取得明显疗效。但目前采用中药重剂治疗恶性肿瘤尚未形成完整的临床治疗体系,因此整理名老中医采用中药重剂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学习其临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精髓与用药特点,并使之系统化,对指导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运用中药重剂治疗急危重症及恶性肿瘤,安全性必须放在首位,中药重剂一方面可以发挥最佳疗效,但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视安全性。一般而言,只要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使用中药,一般不会中毒,而且还可化害为利[1]。此外,熟谙药性,善于驾驭,也是保证中药重剂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探讨细辛的用量,刘沛然[2]曾多次亲尝细辛煎剂,从10 g至120 g,体验饮后与饮前无任何不适感,各种检验亦无任何变化,遂在临床放胆使用重剂细辛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动脉栓塞性脉管炎、血管神经性头痛、重症肌无力等疑难病症,效若桴鼓。著名老中医李可[3]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其最为推崇医圣张仲景,临床擅长运用重剂附子、生半夏、细辛、乌头等治疗急慢性心衰、中风肺结核、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李可老中医使用重剂附子(100 g以上)多配伍重剂甘草60 g左右,使用重剂生半夏多配伍等量生姜,使用乌头剂必加两倍量之甘草,蜂蜜150 g,黑小豆、防风各30 g,煎煮时间大于3 h,并亲自示范煎药,患者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待患者安然无事方才离去。在其治疗过程中,从未出现中毒患者。以上医家使用中药重剂治疗急危重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深谙药性,甚至亲自试药,且对药物的解毒方法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恶性肿瘤多为局部属实全身属虚的疑难病症,其病机往往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邪毒较盛时往往需要使用中药重剂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亦可采用重剂补益之品,佐以攻伐之品。一般而言,中药重剂治疗恶性肿瘤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扶正补益,二是攻毒散结。现整理部分医家经验,分述如下。
2.1 扶正补益 恶性肿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正气虚损是形成肿瘤的内在依据,邪毒结聚是形成肿瘤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扶正补益法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大法,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充分发挥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扶正是根本,扶正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改善内环境,抑制肿瘤的生长,缓解病情,甚至治愈肿瘤。因此扶正补益类中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贾英杰[4]将重剂黄芪(60~120 g)置于复方之中,治疗手足综合征、体虚、肿瘤术后创口久不愈合和化疗后顽固性口腔溃疡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陆德铭[5]治疗乳腺癌远处转移,强调“病重药亦重”,认为用药量轻,虽补则无力扶正,欲攻则难奏其效,故遣药擅用重剂,常谓大剂方可匡正以攻邪毒。生黄芪用量常达60 g 。梁贻俊[6]认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因为内生和外感邪毒深伏骨髓,脾肾亏虚、髓血乏源是发病之本,髓虚毒盛可促使疾病进展。在治疗方面强调健脾补肾治其本,解毒祛邪以祛除病因,辨证辨病相参,扶正解毒结合,且因病重毒深,用药当重剂强效,汤药与中成药结合,分清疾病阶段,扶正与解毒不同侧重,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可获良效。重用大量补益之药,配伍全面,更突出健脾益肾,常用药物如黄芪、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太子参(或人参)、当归、玄参、补骨脂、白芍、女贞子等峻补气血、填补真阴,黄芪常用达80~100 g,太子参30~40 g,效果不佳时用红参10 g,如此方可益气生血,髓海充,血自生,在此基础上施以攻毒之法,方可解毒而不伤正,扶正以助攻毒。刘方柏[7]擅长运用重剂熟地(100 g)治疗肝癌所致腹水,疗效显著,且没有滋腻碍脾之弊。李艳[8]重用仙鹤草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可提升白细胞、血小板,有助于顺利完成化疗。陈红涛[9]擅长运用重剂生白术(60~120 g)治疗化疗后顽固便秘,效果明显。
重剂扶正补益之品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对于体质虚弱患者可单独使用,而对于体质尚强的患者可结合重剂攻毒散结之品使用,一方面保护正气,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攻毒散结的效力。笔者在临床中常使用重剂熟地(60~100 g)、山萸肉(60~120 g)、山药(60~120 g)、黄芪(40~120 g)、党参(40~100 g)、仙鹤草(60~120 g)、当归(30~100 g)等药物纳入复方当中,治疗各种常见恶性肿瘤,往往较中药轻剂获得更好疗效。
2.2 攻毒散结 恶性肿瘤的显著特点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毒、痰、瘀的胶结互生,其中形成肿块是其关键的证候特征,攻毒散结治法主要适用于有实体瘤的存在,或有转移复发倾向(如肿瘤标志物进行性升高或者手术时已有淋巴结转移或脉管见癌栓)或有转移灶存在等情况,常见治法有以毒攻毒、化痰攻毒、解毒攻毒、化瘀攻毒、祛湿攻毒等。黄金昶[10]教授擅长运用重剂壁虎(30 g)、黄药子(30 g)、青礞石(40 g)、代赭石(60 g)、蜈蚣(6条)治疗胃癌、食管癌、肺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疗效显著,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李可[3]老中医擅长运用重剂生半夏(30~135 g)治疗胃癌、食管癌,疗效显著。刘嘉湘[11]擅长运用重剂生南星(30 g以上)治疗肺癌等恶性恶性肿瘤,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刘绍勋[12]认为莪术(20~30 g)治疗胃癌效果好。李文瑞[13]善于运用柴胡治疗发热,临床一般用量3~10 g,重用15~60 g,最大用至120 g。临床主要用于原因不明发热、以及肝炎、血液病、肿瘤等所致发热,一般服药2~5 d,多则2周,即可热平,未见明显毒副反应。陆德明[14]治疗乳腺癌远处转移重用制南星、蜂房、苦参片用,量常达30 g, 蛇六谷用量达到60 g,以求扶正祛邪并重。崔应珉[15]认为痰浊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因和致病因素,因此在采用复方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常常重用生半夏、生天南星、生牡蛎(30~60 g)加强化痰散结之品,常获良效。王彦晖[16]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习用三棱、莪术、制南星、山慈菇、半夏、浙贝母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而且善用大剂重剂,三棱、莪术、半夏、制南星等药物的药量均在15~60 g之间。张士舜[17]治疗鳞癌时常在复方中重用蟾皮20 g,疗效显著。
攻毒散结中药重剂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尽可能的达到消瘤、抑瘤效果。一般情况下,极少单纯使用攻毒散结中药重剂治疗恶性肿瘤,通常都纳入复方当中,或攻毒散结为主,或将攻毒散结与扶正补益相结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正邪盛衰情况合理使用。笔者在临床中常常使用攻毒散结重剂中药生半夏(30~60 g)、制南星(30~60 g)、莪术(30~60 g)、大黄(15~60 g)、干蟾皮(10~20 g)、壁虎(30 g)、蜈蚣(6~10条)、全蝎(15~30 g)、水蛭(15~30 g)等纳入复方当中,治疗肺癌、乳腺癌、食管癌、鼻咽癌、大肠癌等恶性肿瘤获得较好疗效。
患者杨某,男,88岁。患者于2014年5月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唇肿痛,初起在当地医院以口腔溃疡治疗,效果欠佳。2014年7月初因右下唇肿痛较前明显加重,遂至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2014年7月10日右下唇肿物活检,病理示(病理号:1409564):(右下唇肿物)高分化鳞状细胞癌。2014年8月初患者至我科治疗。刻诊:患者精神可,右下唇肿物处时有血液渗出,色黑,纳眠一般,小便黄,大便硬结,舌质淡胖,苔黄腻,脉弦滑。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虽然高龄,但平素胃口极好,体质较同龄老人强壮。患者高龄,家属要求不行放化疗,行一般保守治疗。患者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痰热互结,以标实为主,正气尚足,且病变表浅,与患者家属沟通后采用中药重剂(包括虫类药物)治疗。中药处方治疗期间有所变化,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药物如下:黄芪100 g,金银花50 g(后下),酒大黄30 g,莪术30 g,皂角刺30 g,天花粉30 g,玄参30 g,壁虎15 g,地龙15 g,全蝎15 g,蜈蚣8条、僵蚕20 g,黄芩15 g,黄连15 g,干姜10 g,白芷15 g,当归20 g,白芍15 g,浙贝母30 g,炙甘草15 g。水煎服,每次120 mL,每日3次,饭后服用。患者从2014年8月初开始服用中药,11月6日复查MRI提示:右下唇高分化鳞癌治疗后复查,病灶基本消失。之后每隔3月复查MRI均显示病灶消失。
按语:本例患者虽然高龄,但体质壮实,采用中药重剂治疗未见任何毒副反应,黄芪最大量用到120 g,血压也未见明显升高,大黄最大量用到60 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得到了很好体现。此外,本例患者入院之初,虽无老年痴呆,但明显反应迟钝,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反应明显提高,体现了中医药多靶点多效应的优势。
从以上中药重剂治疗恶性肿瘤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可以看出,中药重剂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当中,疗效较好,并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因此,对于体质偏弱的患者,可以加大扶正补益用药的剂量,对于体质较强的患者,可以加大攻毒散结用药的剂量,做到因人因病而制宜,避免病重药轻的情况,使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获得更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