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主任,教授
云南的发展与其他地区一样,过去一直是走常规发展、粗放式发展之路,最终结果是经济结构单一,总体发展滞后,且面临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是产业发展所依托资源日渐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是云南各少数民族群众守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却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对云南资源做了全面考察梳理之后,重新审视云南发展路径和方向,依托云南26个民族绚丽多姿、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于1996年底正式提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这是继江苏省后在全国第二个提出“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实践,云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委系统分析、总结了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成绩、经验和不足,2008年提出了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目标,“民族文化强省”成为云南省三大战略之一。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由“大”到“强”,实质是要实现民族文化建设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通过“三步走”“三结合”“三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民资撬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或“云南现象”,同时,形成了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云南经验”。
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到“民族文化强省”,其路径选择基于“四底”:底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底子(文化基础与积淀)、底气(多年实践及其成就)。
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路径的体现:文化自觉(对云南民族文化的觉悟和所担当起的文化责任)——文化自信(对云南民族文化的热爱、肯定及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信心)——文化自强(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最终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小康)。
云南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实践,不仅印证了恩格斯的“第一提琴”理论,而且,在一个典型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符合云南实际的、率先发展文化的超常规发展之路:在不破坏生态、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构造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切口,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发展的自信。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造福各族人民。
今后,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之路上,云南应做到正视缺点(差距)、突出特点(本土性)、打造亮点(独有性)、抓住卖点(民族性)、强化重点(创新性),要既要保持个性,更要注重创新发展,既做好传统项目,更要开发新业态,加速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步伐,追赶先进求自强!